此刻,画面中这名叫霍元甲的武师缓缓起身,从眼里透射出来的,是压抑的怒火。 东亚病夫。 最早是他从一篇英文报道上看到的:夫中海——东方病夫也。 自此,他决心改变中华国人的体质。 “中华人,不是东亚病夫!” 他眼里饱含着愤怒,铿锵开口,声音宛如金石落地。 随后,他只身前往了魔都。 各个朝代,杨广、白起、蒙恬等武将眼神在颤动。 从这个叫霍元甲的武师身上,他们感受到了武将特有的浩然正气。 有了这股正气,神鬼皆惧。 霍元甲到魔都了,刊登报纸,约战米国大力士。 可那位大力士却早已逃之夭夭,全场哗然。 大力士不见踪影,可东瀛的柔道协会却来了足足十几人,将霍元甲一行人团团包围。 一时间,整个魔都满城风雨,万人空巷。 只为目睹中华武师霍元甲要如何应对十余位东瀛柔道师。 然而,被重重包围的霍元甲,依旧风轻云淡。 自己不出场,而是派自己的徒弟刘振声上场。 结果,刘振声一人接连大败东瀛柔道协会五人。 柔道协会领队震怒,不屑的目光直视霍元甲:“你敢不敢与我比一场?东亚病夫!” 可是霍元甲不怒,反而不卑不亢的站起,平淡地接下了‘东亚病夫’的称呼。 “东亚病夫霍元甲,来一战。” 话落,霍元甲亲自出手,从出手的那一刻开始,攻势就如狂风骤雨般凌厉、凶猛。 柔道会领队完全无法招架。 但他不想输,情急之下,下了黑手。 殊不知,这一切都被霍元甲看在眼里,虚晃一招,随后凌厉一肘,现场只听一声清脆的骨裂声。 “咔嚓!” 领队骨断筋折,只得认输。 自此,霍元甲名声大噪,赢的满堂喝彩。 霍元甲却对这些虚名并不在意,他看着场下一眼望不到的长辫,就长在一副瘦弱的身躯上。 不禁想起了自己,眼神,愈加的复杂。 他也曾体弱多病过,父亲担心他身体瘦弱,败坏家门名声,禁止他习武。 但他志存高远,偷艺于父传,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 他尚且能如此,四万万瘦弱的国人,为何不能强身健体,一举摘掉‘东亚病夫’的侮名? “我们国人,并非‘东亚病夫’!” 他大喊:“武,本为止戈之意,凡事诉诸武力,与暴夫无异,以武行侠,以武救国,方为我辈之道!” 自此,魔都掀起习武热潮,各大学校蜂拥而至,邀请霍元甲及其弟子去讲习武术。 【1910年,霍元甲在同盟会成员农劲荪的帮助下,创办‘精武体育会’。自此,另一条与众不同的救国之路:以武救国就此开辟!】 “好一个以武救国!” 此刻,战国时期的时空。 商鞅忍不住赞叹。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兵家、法家占据绝对地位,战国七雄,哪个不尚武? 尤其他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尚武风气更是到达顶峰,民之见战,如饿狼见肉。 大汉。 汉武帝由衷的感叹:“这霍元甲若生在我大汉,定又是我麾下一员猛将!” 汉人豪爽、刚猛、匈奴袭扰中原三百年之久,如今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大手一挥,宣布强势反击。 宋朝。 宋太宗对这一幕嗤之以鼻:“武不能救国,文方能救国,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此时黑夜散去,黎明初现。 天空中,新的画面初现。 一位穿着朴素衣服的青年正静静站在街道边。 他是于右任,这位曾经公开说出‘与清廷势不两立’的‘炸弹’,此刻眼里倒映着的,是民生疾苦。 这让他又想起了九年前列强叩开国门,太后、皇帝狼狈逃跑时的场景。 那时,他与许多国人于街道两边叩拜行礼,这让他大为愤怒。 他觉得,人民不该如此。 于是他开始集资,创办报社,大声疾呼,为民请命。 文字开始浮现。 【1909年,于右任集资创办《民呼日报》,发表多篇揭露和抨击清王朝、官员黑暗统治的文章,还配以漫画,因而被记恨。】 画面展开,民呼日报的主笔告诉于右任,清廷正派人前来抓捕。 “罪名是诽谤清廷名誉。” 报社内,安静得可怕,所有人都在苦笑。 其实,在《民乎日报》成立的第一天,他们就预见了这样的下场。 可于右任无惧。 他站在窗边,看着清兵已经抵达楼下,淡淡一笑:“为民请命,我无怨无悔。” “为人民立心,说人民不敢说的话,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于右任被抓捕了,但事发之后,多家报社发声,加上租界与清廷心生间隙,于右任被逐出租界。 《民乎日报》停业。 然而,刚刚出狱的于右任不顾劝阻,创办《民吁日报》。 好友纷纷劝阻:“你想好了?你刚刚才摆脱牢狱之灾,还被赶出了租界,这一次再创办,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于右任一身长袍,昂首挺胸。 “孙先生他们正为推翻清廷掀起数次起义,吴樾先生为炸五大臣慷慨赴义;陈天华书写《猛回头》、《警示钟》、《绝命辞》,用文字与生命警示世人;徐锡麟、秋瑾女士死于安庆起义……他们都在做事,我于右任又岂能贪生怕死什么都不做?” “我势单力薄,能力轻微,没什么能做的,唯有拾起手里的笔当武器,为这个时代尽一点微薄之力,纵使纵使挖掉两眼亦不屈服。” 【适逢东瀛元首伊藤博文遇刺身亡,《民吁日报》高度赞扬了行刺者安重根的行为,《民吁日报》再次查封。】 【翌年,于右任又在魔都租界创办《民立报》。这一次,有孙先生在背后支持而存活下去——此乃于右任‘竖三民’,一支笔杆头,胜过十万横磨剑。】 《民立报》,也是于右任所创办的最后一处报刊,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 画面展现。 一位只有十七岁的少年,手里正拿着一份《民立报》,认真阅读着,眼里露出神采。 “这是一封民族革命的报纸,令人激动人心的材料。” 自此,少年心里立下宏图大志,他想解放这个年代,想让这个混乱的年代觉醒。 心中豪气万丈无处宣泄,于是少年提笔,写下《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展示近代伟人开国,皇帝们被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