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更是对徐达和赵行生出怨恨之情。
朝廷上下正沉浸在赵行大捷的喜悦之中,各地官府纷纷表态响应,唯有蓝玉等人五味杂陈!
此时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面带笑容,望向朱元璋的眼神充满欢喜与自豪。
大明边疆安宁,意味着江山稳固,征战获胜,是国家的一大喜事。
一位大臣适时建言:
“陛下,目前草原剩余兵力不过十余万,且因此次战事损失惨重,锐气大挫。”
“但我大明边防仍需警钟长鸣,先前雁门关边境轻易失陷,正是由于防守松懈、应对不当所致。”
“臣建议将蓝玉麾下的兵马重新调配,一部分留守雁门关,其余调往北方边境各州府,增强防线力量!”
“以防草原大军卷土重来发动新一轮攻势。”
朱元璋听后轻轻点头赞同,这段时间紧锁的眉头终于放松几分。
“这个提议很好,对于各地边境,不仅要设置驻军,更要加强训练,确保时刻保持警惕,不得有丝毫松懈。”
“朕曾亲眼目睹北方边境和外城等地军队与其他地方的差距,务必尽快提升整体战斗力。”
庆幸的是,徐达和赵行及时果断出击,使得草原遭受重创,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朱元璋心中暗自庆幸,念及此处,他对巩固边防的决心更加坚定。
此次草原大军来势汹汹,若非拦截及时,倘若他们效仿进攻北方边境的方式攻击其他战略要地,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强化边防,刻不容缓。
他真是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调派赵行进入朝廷中枢,否则在这场关乎北平存亡的战役中。
恐怕山海关早已被草原铁骑踏破,将尽数落入敌手。
如今想来,若非如此决策,哪有今日胜利的捷报可言。
朱元璋此刻内心深感宽慰,他坚信自己当年让赵行留守北平的决定无比明智且英明。
在辽阔边陲,赵行的功绩比之朝堂之上更为显赫夺目。
然而,这些只是朱元璋心中的独白。
此时的朝廷文武百官,却在热烈讨论另一个焦点话题。
北平成功抵御了草原大军的猛烈攻势,捷报传来,满朝上下一片欢腾。
群臣在喜悦之余,议论纷纷。
郭恒挺身而出,直言进谏:
“陛下,我朝此番虽历经险境,但终能转危为安,全赖陛下圣明,事先将赵行与徐将军调往北边。”
“不仅击退强敌,更重创瓦剌部族,为我大明开创先河!”
“微臣提议,对于此次战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应给予重赏。”
郭恒话音刚落,众多大臣皆俯首附议。
历来每逢战事告捷,朝廷都会举行褒奖仪式,以此来激励士气!
鼓励将领,使之对大明忠贞不渝。
当然,对于功臣的赏赐,并非仅限于金银财宝或世间罕见的奇珍异宝。
还有高官爵位!
面对群臣一致请求封赏,朱元璋并未急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