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把《路边的小草》这样让人发现美感觉美和带来希望的歌曲和其他作品,搬运到这个时代,也许潜移默化中会带来一些惊喜,谁知道呢。
至于是否会被刊发,能否广为传播,这真的不是他能控制的。做该做的对的事,结果等未来去验证吧。
石月河下意识忽略了,发表作品可以带给他名声和小钱钱这个事实,这两个正是他乐此不疲的,让所有的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仅仅搬运也是很无趣的一件事,改变或者原创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显然要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两个故事在石月河的小脑袋里逐渐形成了大致的脉络。
十八爷是燕回生产队最有趣的人,以十八爷为原型,完全可以演绎出一篇中长篇小说。只是现下的形势限制,难以以多视角俯瞰几十年人生磨难和山河变迁。最多只能思考一个大纲,却不能留下只字片纸,石月河很清楚这一点,也没有丝毫想予以挑战的心思,等过几年再动笔比较好。
去年被上面予以充分肯定的赤脚医生,是一种新事物,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职业形式,对于这个阶段华国广泛农村地区也确实有现实意义,的确不够科学和严谨,也呈现水平层次不平的状况,至少缓解了乡村医疗有的问题。
设定一个返乡女知识青年,培训中医生对赤脚医生这种新事物的抵触和怀疑,老乡对于一个女娃子的不信任,临产妇女的老年妇女对赤脚医生的极度排斥,挽救大人小孩的生命于生死边缘,为社员病痛致自己于风险之中,社员给予认可和感激,齐心救助女医生。
这些故事桥段的戏剧冲突,足以支撑一篇中短小说。首都电影制片厂的《红雨》电影,就是这一个阶段的典型作品,电影中基于人群对立和破坏,石月河认为过于牵强和生硬,破坏了整部电影的故事结构和人文情怀。
石月河更愿意从人性、人情和人物性格的角度搭建故事框架,并从传统与现代,改变与保守,守旧与进取,这些非剧烈的对立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斗争的存在形式可以是非对抗性的,但斗争在特定环境下和语境中可以是激烈和难以缓和的。
医生、患病老大爷作为铺垫的人物出现,临产孕妇和接生婆是冲突高潮的焦点和转折角色,需要一个贯穿始终并担任情节推动的配角,不考虑爱情的话安排男性会显得突兀和缺少连贯性,那么一个类似于闺蜜并性格互补就比较好,比如,热情开朗、没心没肺、泼辣,不记仇,性格就很突出,主角需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有一些变化和转折,从消极心虚到积极自信,从安静胆小到主动担责,通过一系列挫折和考验,成为一个合格的被认可的乡村赤脚医生。
渐渐地整个故事情节设计,人物画像和设定,在石月河脑海中变得清晰和饱满,石月河知道这事成了,可以动笔了。
景物描写和环境氛围衬托下,引入故事的起源。
返乡女知青周浩忽然被好友魏玉红告知,他哥哥在水库工地受伤。赶去工地的路上遇到送哥哥去医院的社员,艰难跋涉到达公社医院,因为耽搁太多时间,医生已无能为力,哥哥的牺牲让周浩痛不欲生。
周浩认为如果自己或当场有人能及时处理哥哥伤势,悲剧就可以避免。于是赶往县城要求参加赤脚医生培训,可是这时报名名额已满,通过一番努力和周折,她如愿以偿。
培训过程中,因为医生根本不认为短期培训的这些青年,可以成为对群众有帮助的合格的医护人员,零零碎碎接受的卫生医疗知识也不足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也许会因为不恰当的处理和用药,反而耽误病人病情,于是与参加培训的周浩和其他学员发生了一些冲突和矛盾。
在为人民服务的共同愿望下,大家消除了矛盾,周浩也得到医生全心全意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