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景岳全书 > 第16章 伤寒典4

第16章 伤寒典4(2 / 2)

皆是也。此之为病,有因汗亡阳,因下亡阴而然者;有焦思抑郁,竭尽心气而然者;有劳力内伤,

致损脾肾而然者;有日用消耗,暗残中气而然者。凡其或虽起倒,而遏之即止,终不若实邪之难制

者,即虚邪也。察其果虚,最忌妄行攻伐,少有差谬,无不即死。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气,辨其阴

阳,舍其外证,救其根本,稍迟犹恐不及,而况于误治乎。甚至有自利身寒,或寻衣撮空,面壁啐

啐者,尤为逆候。盖谵妄一证,最于虚损者不宜有之,故凡身有微热,脉见洪滑者生,心多烦躁,

脉见微弱细急而逆冷者死。所以证逢虚损,而见有谵妄者,即大危之兆,不可不加之意也。

衄血(四十一)

属性:杂病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论》曰∶伤寒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发其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

以伤寒之衄,为其热不在里,在表而然也。然又《论》曰∶衄家不可发汗。而何以复用桂枝、麻黄

等汤?盖衄由乎阴者,以阴虚火动也,故不宜再汗以亡阴;衄由乎阳者,以表邪未解也,故当用桂

枝、麻黄以发散。又《论》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此以表邪欲解,不从

汗而从血,俗人谓之红汗,所以衄后当愈也。由此观之,则有因衄而愈者,以经通而邪散也;有治

衄仍当发散者,以邪之将解未解,而因散其余邪也。治衄之法,于斯可见。若寒气不甚,而用麻黄

、桂枝,似属太刚,或易以柴葛之类,自无不可,用者其酌之。

《论》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盖阳明之脉络于口鼻,今其漱水不欲

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故当鼻衄也。

一、有动阴血者,又非衄血之谓。《论》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

从何道出,故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此阴血也,乃为危证。

蓄血(四十二)

属性:伤寒蓄血者,以热结在里,搏于血分,留瘀下焦而不行也。《论》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

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大抵热蓄血分,留结下焦则生狂躁,《论》曰∶热结膀胱,其

人如狂者是也。然又有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硬,而大便反快,其色黑者,是亦蓄血之证。故凡

诊伤寒,但其少腹硬满而痛,盒饭问其小便,若小水自利者,知为蓄血之证,盖小水由于气化,病

在血而不在气,故小便利而无恙也。血瘀于下者,血去则愈,其在仲景之法,则以抵当汤、抵当丸

主之。愚谓但以承气之类,加桃仁、红花以逐之,或其兼虚者,以玉烛散之类下之,则蓄血自去,

而病无不除矣。

成无己曰∶伤寒衄者,以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因而致衄也。蓄血者,下焦结

聚,而不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留瘀于下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经瘀热在里

,搏蓄下焦所致。

《经》曰∶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沉而微,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热入血室(四十三)

属性:《论》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是兼男女而言也。曰∶妇人中风,七八日,

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曰∶妇人中风,脉

迟身凉,而证如结胸者,当刺期门。曰∶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者,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血室者,即冲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热结而留蓄不行也;

有热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乱不调也。故血蓄者,去之则愈;血乱者,调之则安。调之之法,

则热者宜凉,陷者宜举,虚者宜滋,瘀者宜行,邪未散者宜解也。然此皆病在下焦,故曰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又不可不察。

胸胁腹满(四十四)

属性:凡邪气自表传里

,必先入胸膈,以次渐从胁肋而后入胃,邪气入胃,乃为入腑,是以胸满者犹

属表证,胁满则半表半里也。大抵胸胁满者,以邪气初入于里,气郁不行,所以生满,尚未停聚为

实,故但从和解,以小柴胡之属则可愈矣。若果实邪在上,留滞不能散者,乃可吐之。华元化曰∶

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因邪已收聚而未及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栀子豉汤,或瓜蒂散之属

,栀子豉汤可吐客热,瓜蒂散可吐实痰。其或一时药有不便,余有吐法

在新方攻阵中,可以代之,

或即以和解之药探而吐之,无不可也。

一、腹满证,按华元化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

胃,入胃即为入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虽满而未甚者,犹是未全入腑,不可攻也。然腹满之证,

有虚实也,有寒热也,不可一概皆以实论。观《金匮要略》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是

不减者为实满也。又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是或进或退,时或

减而时复如故者,本非结聚实邪,此虚满也。大抵腹满之证,本属太阴,若是阳邪,则必咽干烦热

,脉实有力;若是阴邪,则必腹满吐食,畏寒自利,脉息无神,可以辨之。实热者可清可攻,虚寒

者宜温宜补也。

呕吐哕证(四十五)

属性:呕者,有声无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呕者有寒有热,吐则皆因胃寒也。凡呕而发热烦闷者,

邪热为呕也。

呕而吞酸冷咽,涎沫FSFS一者,寒邪为呕也。大抵伤寒表邪将传入里,里气相逆则为呕,是以半表

半里之邪,其证多呕,若邪全在表,无是证也。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和之散之,气逆者顺之,有痰

者降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千金》云∶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然呕家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之,盖其气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实证也。气逆于上而攻其下,下虚则逆气乘之,势

必大危,若脉微弱者,乃为尤甚。

凡伤寒三阳传毕,三阴当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邪不入阴,是知邪之传里者,乃

致为呕也。观干姜附子汤证治云∶不呕不渴者,为里无热。十枣汤证治云∶干呕,短气,汗出,不

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则凡呕者,知为里证,而兼烦渴者,方为内热也。

仲景《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曰∶少阴病

,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

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东垣曰;邪热不杀谷,故热邪在胃则不食。

《论》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

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治哕诸法,详呃逆门。

劳力感寒(四十六)

属性:凡因辛苦劳倦而病者,多有患头痛发热恶寒,或骨腿酸疼,或微渴,或无汗,或自汗,脉虽浮

大而无力,亦多紧数,此劳力感寒之证,即东垣云内伤证也。宜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及五

福饮等剂为良,所谓温

能除大热,即此类也。若或邪盛无汗,脉见洪数,而当和解者,即当用新方散阵诸柴胡饮之类主之。

一、凡劳力感寒一证,人皆以服役辛苦之人为言,而不知凡为名利所牵,有不自揣,以致竭尽

心力而患伤寒者,皆其类也。故凡有形劳而神不劳者,劳之轻者也,若既劳其神,又劳其形,内外

俱劳,则形神俱困,斯其甚矣。今人之病伤寒者,率多此类,轻者和解,治宜如前,重者速宜救本

,当于后开培补诸方,择而用之,庶乎有济。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则未有

不误人者矣。此即劳倦内伤之类,诸义俱详本门。

虚证(四十七)

属性:仲景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曰∶其人本虚,是以发战,是战汗之皆

因虚也。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曰∶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曰∶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

脉迟也。曰∶客热不能杀谷,胃中虚冷也。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

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曰∶虚则郑声

,以言语乱而不正也。曰∶身蜷恶寒而利,因冷气而为厥逆也。曰∶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

,**自和,便自汗出愈。曰∶脉促厥冷者宜灸,以促脉有非因热也。曰∶头疼呕吐之宜温,以头

疼之有属阴也。曰∶不利而利,发热汗出者,有阴无阳也。曰∶少阴脉沉者,汗后热不去,而厥利

恶寒者,皆宜急温也。曰∶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以里虚而寒在下也。曰∶阳明病,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饮之水亦哕也。曰∶小便色白者,以下焦之虚寒也。曰

∶自利不渴者,以脏中之无火也。曰∶邪中于阴者,必生内栗,因表气虚而里气不守也。曰∶发汗

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亡其阳也。曰∶发汗病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

曰∶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其阳也。

一、诸脉有虚证,见前卷。

一、忌汗下各有虚证,见前卷。

一、表里五脏各有虚实,详一卷《传忠录·虚实辨》中,俱当互阅。

动气(四十八)

属性:《论》曰∶诸动气者,不可发汗,亦不可下。按∶此动气一证,即筑筑然动于脐傍,及**之

下曰虚里者,皆其联系者也。考之《难经》,则以脐之上下左右,分心肾肝肺四脏,而各列其证。

在《伤寒论》所载亦详。成无己曰∶动气者,脏气不治,正气内虚也。虽诸说如此,然皆未尽其要

,所以今之医家,多不识此为何证,而且疑为未见此证也。余尝留心察此,所见极多。盖动气之在

脐傍者,皆本于下焦之阴分,凡病关格劳损者,多有此证,而尤于瘦薄者易见之。其动之微者,则

止于脐傍上下,其动之甚者,则连及虚里心胁,真若舂舂连续,而混身皆振动者。此以天一无根,

故气不蓄脏,而鼓动于下,诚真阴不守,大虚之候也。何以验之?但察于呼吸饥饱之顷,可得其征。

凡病此者,馁时则动甚,饱时则稍缓,呼出则动甚,吸入则稍缓,但虚甚者动必甚,虚微者动亦微

,岂非虚实之明证乎。即在病者,虽常觉其振动,而无疼无痒,尚不知为何故,医家多不以为意,

弗能详察,故不知为何病,此动气之不明也久矣。此动气之见于虚损者极多,而见于伤寒者亦不少

也。精虚者既不可汗,阴虚者又不可下,仲景但言其禁,而不言其治,然则动气之治,岂无法乎?

独于霍乱条中云∶脐上筑者,肾气动也,用理中丸去术加桂四两以治之,此其意在脾肾,概可知也。然余之治此,则惟直救真阴,以培根本,使其气有所归,无不获效。欲察虚实者,最不可忽此一

证,《类经》虚里穴下有详注,当并考之。

战汗(四十九)

属性:论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其脉浮,

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大而数,按之不芤,此本不虚,故其欲解,则但汗出而不发战也。

一、战与栗异,战由乎外,栗由乎内也。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

则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则为战,正

胜则战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栗,栗其甚者也。《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夫战为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

,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气所胜。凡遇此证,使

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他焉得而御之。

余尝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至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

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栗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

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

药复煎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

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

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

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