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景岳全书 > 第96章 妇人规1

第96章 妇人规1(2 / 2)

怒是病,胜则伐脾,败则自困,不知强弱,则攻补不无倒施。不独此也,且五脏五气,无不

相涉,故五脏中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胃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而其中之或此或彼

,为利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故必悟藏气之大本,其强弱何在?死生之大权,其缓急何

在精气之大要,其消长何在?攻补之**,其先后何在?斯足称慧然之明哲。若谓心以枣仁、

远志,肺以桔梗、麦冬,脾以白术、甘草,肝以青皮、芍药,肾以独活、玄参之类,是不过

肤毛之见,又安知性命之道也。诸证皆然,不止崩淋者若此。

一、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当此之际,最宜防察。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

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当

预服四物、八珍之类以调之,否则恐其郁久而决,则为患滋大也。若其既崩之后,则当辨其

有火无火。有火者,因火逼血,宜保阴煎主之。无火者,因隔而决,或其有滞,当去其故而

养其新,宜调经饮先以理之,然后各因其宜,可养则养,用小营煎;可固则固,用固阴煎之

类主之。

王叔和曰∶五崩何等?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

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也。

立斋曰∶前证治法固脾胃亏损不能摄血归源者,用六君加芎、归、柴胡。若因肝经之火

而血下行,用奇效四物汤,或四物加柴、栀、苓、术。若肝经风热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遥散

,或小柴胡加栀、芍、丹皮。若怒动肝火而血沸腾,亦用前药。若脾经郁结而血不归经,用

归脾加柴、栀、丹皮。若悲伤胞络而血下崩,用四君加柴、栀、升麻。

附按∶大尹王天成之内久患崩,自服四物凉血之剂,或作或彻。因怒发热,其血不止,

服前药不应,乃主降火,更加胁腹大痛,手足俱冷。余曰∶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

汤,热退痛止;又用《济生》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崩血顿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属性:一方∶治风热血崩,用荆芥穗灯火烧焦为末,每服一二钱,童便调服。

一方∶治血崩,用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服。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属性:增损四物汤(妇百十虚不固摄)一味防风散(妇百十五肝经风热血崩)防风黄芩汤

(妇一二三风热血崩)柏叶散(妇一二一虚弱久崩)棕灰散(和二一五固涩崩漏)龙

脑鸡苏丸(和三七二虚火崩淋下血)

杀血心痛(十三)

属性:陈临川《良方》云∶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

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乌贼鱼骨炒为末,醋汤调下;失血散亦效。

立斋曰∶前证若阴血耗散,用乌贼丸收敛之;若瘀血不散,用失笑散行散之;若心血虚

弱,用芎归汤补养之;若郁结伤血,用归脾汤调补之。

附按∶一妇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诸药不应,每痛甚,虚证悉具,面色痿黄。余曰∶心

主血,盖由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宜用十全大补汤,参术倍之。三十余剂稍愈,

百余剂全愈。

愚谓杀血心痛,既由血去过多而心痛甚,明属心无所养,但当专用甘温以养营气,如十

全大补汤、大营煎、小营煎、五福饮之类为宜。若失笑散者,惟气滞血逆而用以行之、散之

则可,必不可以治血虚也。再如乌贼丸,乃《内经·腹中论》用治血枯者,亦恐于血虚心痛

未必即效,用者审之。

热入血室(十四)

属性: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令

人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也。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或三

柴胡饮,或四柴胡饮,或《良方》黄龙汤加生地,酌而用之。若或怒或劳,火由内生,其人

多汗而无表证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之类加减主之。若病虽渐愈,但元气素弱

,而热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脾气素弱,宜归脾汤;血气俱

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庶无误矣。若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

辨血色(十五)

属性:凡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虚实,亦可以察寒热。若血浓而多者,血之盛也;色淡而少者,

血之衰也。此固大概之易知者也。至于紫黑之辨,其证有如冰炭,而人多不解,误亦甚矣。

盖紫与黑相近,今人但见紫色之血,不分虚实,便谓内热之甚。不知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

条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内热;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以真气内损,必属

虚寒。由此而甚,则或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是皆紫黑之变象也。此肝脾大损,阳气

大陷之证,当速用甘温,如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四味回阳饮、补中益气汤之类,单救

脾土,则陷者举,脱者固,元气渐复,病无不愈。若尽以紫色作热证,则无不随药而毙矣。

凡肠、便血之属,无不皆然,学人于此,最有不可忽者。

血枯经闭(十六)

属性:《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

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

者,死不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为不月。

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

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凡妇女病损,至旬月半载之后,则未有

不闭经者。正因阴竭,所以血枯,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故或以羸弱,或以困倦,或以咳嗽

,或以夜热,或以食饮减少,或以亡血失血,及一切无胀无痛,无阻无隔,而经有久不至者

,即无非血枯经闭之候。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则春水自来

,血盈则经脉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今之为治者,不论有滞无滞,多兼开

导之药,其有甚者,则专以桃仁、红花之类,通利为事,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复通之,则枯者愈枯,其与榨干汁者何异?为不知枯字之义耳,为害不小,

无或蹈此弊也。此之治法,当与前血虚肾虚二条,参而用之。

寇宗曰∶夫人之生,以血气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血气者。若室女童男,积想

在心,思虑过度,

多致劳损,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

逆气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闭。且心病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

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鬓发焦,筋骨痿。若五脏传遍,则必至于死。此一种

,于劳中最难治。盖病起于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然后

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方,可按脉与证而治之。

张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凉药。医家多以为室女血热,故以凉药解之

,殊不知血得热则行,冷则凝,《养生必用方》言之甚详,此说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经候

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疼,日渐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此由阴虚血弱,阳往乘

之,少水不能减盛火,火逼水涸,耗亡**治当养血益阴,慎毋以毒药通之,宜用柏子仁

丸、泽兰汤。

立斋曰∶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下为月水。其为患,有因脾胃虚

,不能生血而不行者,调而补之;有因脾郁伤血,耗损而不行者,解而补之;有因胃火,血

消烁而不行者,清而补之;有因劳伤心,血少而不行者,静而补之;有因怒伤肝,血少而不

行者,和而补之;有因肾水亏,不能生肝血而闭者,补脾肺;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而闭者

,补脾胃。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

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审而治之,庶无误矣。五谷入胃,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内养五脏六腑。若服苦寒之剂,复伤胃气,必致不起。

血枯经闭(十六)

属性:通经散(攻四五)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属性:***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六君子汤(补五)四物汤(补八)八珍汤(补

十九)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归脾汤(补三二)小营煎(新补十五)加味四物汤(补九)

寿脾煎(新热十六)大营煎(新补十四)补中益气汤(补三十)理阴煎(新热三)理中汤

(热一)附子理中汤(热二)保阴煎(新寒一)五福饮(新补六)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五物煎(新因三)七福饮(新补七)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六物煎(新因二十)五阴等

煎(新补八起至三十止)加减一阴煎(新补九)举元煎(新补十七)秘元煎(新固一)四味

回阳饮(新热一)固阴煎(新固二)逍遥散(补九二)加味逍遥散(补九三)左归饮(新补

二)右归饮(新补三)当归补血汤(补四四)左归丸(新补四)右归丸(新补五)当归六

黄汤(寒六五)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独参汤(

补三五)十补丸(热一七三)奇效四物汤(妇百十一)温胃饮(新热五)和胃饮(新和五)

《良方》黄龙汤(妇八五)一柴胡饮(新散一)三柴胡饮(新散三)加味小柴胡汤(散二

十)四柴胡饮(新散四)小柴胡汤(散十九)生地黄汤(固五七)补肝散(妇九二)化肝

煎(新寒十)调经饮(新因四)决津煎(新因二)通瘀煎(新因五)丹参散(妇九七)芎归

汤(妇四一)如圣散(妇百十七)失笑散(妇百四)四维散(新热十二)四神散(妇**)

排气饮(新和六)抽薪饮(新寒三)徙薪饮(新寒四)清化饮(新因十三)黄芩散(妇一二

二)槐榆散(妇百十八)龙骨散(妇百十六)七灰散(妇百十九附绵花子方)乌贼丸(妇百

九)柏子仁丸(妇百八)泽兰汤(妇百五)

胎脉(十八)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

有子。《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脉经》曰∶尺中之

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凡妇人怀孕者,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脉必滑数倍常,此当然也。然有中年受胎,

及血气羸弱之妇,则脉见细小不数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之中,亦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正阴

搏阳别之谓,是即妊娠之脉,有可辨也。又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大有相似。然损脉

之数,多兼弦涩,胎孕之数,必兼和滑。此当于几微中,辨其邪气胃气之异,而再审以证,

自有显然可见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兹余以坎

离之象定

之,庶得其要。盖坎为天一之卦,坎中满,阳在内也;离为地二之卦,离中虚,阴

在内也。得坎象者为男,得离象者为女。所以男脉多沉实,沉实者,中满之象;女脉多浮虚

,浮虚者,中虚之象。无论人之老少强弱,脉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无不如响之应,然

尤于两尺为最也,足称捷法。

《脉诀》云∶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滑也同名,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日日午定知生。

《质疑》谓离经之脉,即歇至者是也。在须臾却非病。

胎候(十九)

属性:巫方氏《颅囟经》云∶一月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

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脏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开窍,通光明也;八

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气足,万象成也。

《五脏论》有耆婆论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

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男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

月受气足。

孙真人曰∶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

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

能咳笑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

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髌骨成,能行也。若不能根据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巢氏病源论》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三

月名始胎,手心主脉养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端

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

内感者也。四月始成其血脉,手少阳脉养之;五月始成其气,足太阴脉养之;六月始成其筋

,足阳明脉养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阴脉养之;八月始成肤革,手阳明脉养之;九月始成

毛发,足少阴脉养之;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人神皆备,此其大略也。

陈临川曰∶尝试推巢氏所论云妊娠脉养之理,若足厥阴,肝脉也;足少阳,胆脉也。为

一脏一腑,表里之经,余皆如此。且四时之令,必始于春木,故十二经之养,始于肝胆,所

以养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络脉也;手少阳,三焦脉也,属火而夏旺,所以养胎在三

月四月。手少阴、手太阳,乃心脉也,以君主之官,无为而尊也。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

,胃脉也。属土而旺长夏,所以养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阴,肺脉也;手阳明,大肠脉也。属

金而旺秋,所以养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阴,肾脉也。属水而旺冬,所以养胎在九月。又况母

之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至十月,儿于母腹之中,受足诸脏气脉所养,然

后待时而生。此论诚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过于巢氏之论矣。余因述其说。

一、胎有男女之辨。《易》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颅囟经》曰∶三阳所会则生男

,三阴所会则生女。葛仙翁曰∶男从父气,女从母气。《圣济经》曰∶天之德,地之气,阴

阳之至和,流薄于一体,因气而左动则属阳,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则属阴,阴资之则

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则成有迟速;体有阴阳,则怀有向背。故男动在三月,阳性早也;女

动在五月,阴性迟也。女胎背母而怀,故母子腹软;男胎面母而怀,故母之腹硬。此皆

得理之谈,所当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后言男女,《道藏经》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

为男等说,总属亿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故别有微论,列子嗣类。

安胎(二十)

属性: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

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

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

矣。

一、胎气有寒而不安者,其证或吞酸吐酸,或呕恶胀满,或喜热畏凉,或下寒泄泻,或

脉多沉细,或绝无火证,而胎有不安者,皆属阳虚寒证,但温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温胃饮

、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亦当以平素之脏气,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一、胎气有热而不安者,其证必多烦热,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

血、溺赤,或六

脉滑数等证。宜凉胎饮、保阴煎之类主之。若但热无虚者,如枳壳汤、一母丸、黄芩散之类

,皆可择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一、胎气有虚而不安者,最费调停。然有先天虚者,有后天虚者,胎元攸系,尽在于此。先天虚者,由于禀赋,当随其阴阳之偏,渐加培补,万毋欲速,以期保全。后天虚者,由

于人事,凡**劳倦,饮食七情之类,皆能伤及胎气,治此者,当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调

,仍加戒慎可也。然总之不离于血气之虚,皆当以胎元饮为主。若心脾气虚于上者,宜逍遥

饮、归脾汤、寿脾煎之类主之。若肝肾不足于下者,宜左归饮、右归饮、固阴煎主之。若气

血俱虚者,宜五福饮、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若脾肾气虚而兼带浊者,宜秘元煎、

菟丝煎之类主之。若多呕恶者,当随前证前方,各加二陈汤之类以和之。凡治虚证,贵在随

机应变,诚有不可以凿执言者。

一、胎气有实滞气滞,凡为恶阻,为胀满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虚,而或多郁滞者乃有

之,但察其所由而开之导之,诸治实者固无难也。呕吐不止者,二陈汤加枳壳、砂仁主之,

或用人参橘皮汤亦妙。食滞胀满不安者,小和中饮加减主之。肝气滞逆,胀满不安者,解肝

煎主之。怒动肝气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气滞,上攻作痛者,紫苏饮主之。气滞兼痰者

,四七汤、二陈汤加当归主之。气滞兼火,为胀为烦者,枳壳汤、束胎丸之类主之。

一、王节斋曰∶调理**,在于清热养血,白术补脾为安胎君药,条实黄芩为安胎圣药

,清热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说者,虽若有理,而实有大病,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气

,必随母之脏气,大都阴虚者多热气,阳虚者多寒气,寒之则寒,热之则热者,是为平气。

今以十人言之,则寒者居其三,热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较也。若谓受胎之后,必增

内热,自与常人不同,则何以治恶阻者,必用二陈、六君、生姜、半夏之属而后效,其果增

热否乎?故治热宜黄芩,寒则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气者亦不宜。盖凡今之胎妇,气

实者少,气虚者多。气虚则阳虚,而再用黄芩,有即受其损而病者,有用时虽或未觉,而阴

损胎元,暗残母气,以致产妇羸困,或儿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圣药

二字,认为胎家必用之药,无论人之阴阳强弱,凡属安胎,无不用之,其害盖不少矣。至若

白术,虽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则其性燥而气闭,故凡阴虚者非可独用,气滞者亦当权宜。是以用药之难,当如盘珠,有不可胶柱而鼓瑟也。

立斋曰∶妊娠若元气不实,发热倦怠,或胎气不安,用当归散。因气恼,加枳壳;胸膈

痞闷,再加苏梗;或作痛,加柴胡。若饮食不甘,或欲呕吐,用六君加紫苏、枳壳。若恶阻

呕逆,头眩体倦,用参橘散;未应,用六君子汤。若恶阻呕吐,不食烦闷,亦用参橘散之类。若顿仆胎动,腹痛下血,用胶艾汤;未应,用八珍加胶、艾。若顿仆、毒药,腰痛短气,

用阿胶散;未应,煎送知母丸。若顿仆胎伤,下血腹痛,用佛手散;未应,用八珍送知母丸。若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子烦,用竹叶汤。未应,血虚佐以四物,气虚佐以四君。若下

血不止,名胎漏,血虚用二黄散,血去多用八珍汤。未应,用补中益气汤。若因事而动,下

血,用枳壳汤加生、熟地黄;未应,或作痛,更加当归。血不止,八珍加胶艾。若不时作痛

,或小腹重坠,名胎痛,用地黄当归汤;未应,加参、术、陈皮。或因脾气虚,用四君加归

、地;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若面目虚浮,肢体如水气,名子肿,用《全生》白术散;未

应,用六君子汤。下部肿甚,用补中益气倍加茯苓。或因饮食失宜,呕吐泄泻,此是脾胃亏

损,用六君子汤。若足指发肿,渐至腿膝,喘闷不安,或足指缝出水,名水气,用天仙藤散

;脾胃虚弱,兼以***;未应,用补中益气,兼以逍遥散。若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

名子悬,用紫苏饮。饮食不甘,兼***;内热晡热,兼逍遥散。若小便涩少,或成淋沥,

名子淋,用安营散;不应,兼八珍汤。腿足转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缓则不救。若

项强筋挛,语涩痰盛,名子痫,用羚羊角散。或饮食停滞,腹胀呕吐,此是脾胃虚弱,而不

能消化,用六君子汤;不应,用平胃散加参、苓。或胎作胀,或胀作痛,此是脾胃气虚,不

能承载,用安胎饮加升麻、白术;不应,用补中益气汤。或脐腹作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