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一种学说能否运用于社会,往往决定于它是否能使社会得到安乐。治理国家是一种伟大学说的运用,儒家的学说之所以一直为我国所奉行,是它的一切思想都出自一个“仁”字。因为有仁心,所以不忍见人痛苦,要使每一个人都幸福,要受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都有所养。这样的大同世界理想,正是现代最先进国家所致力追求的,也就是一种人间乐园的理想。而儒家治术之所以一直为历代所重用,也在于它这种由仁出发而致世界于大同的理想。
古人凡事讲求实在,有本有源,绝不做一些虚浮无根的事。现代人则不一样,许多事只顾今日不顾明日,只看眼前不看将来。今天才会走,明日便想飞,终日想天外有横财飞来,尽想投机取巧,这便是做事不踏实,尽打高空飘而不知从根做起。所以今人不如古人,内缺扎实的内涵,外欠确实的作为。
身体力行,集思广益
【原文】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注释】委:依赖。济:帮助。罔:无。
【译义】不要凡事都依赖他人,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要事事只凭自己的意思去做,最好参考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免得后来突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
【评析】如果凡事都倚赖他人,就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必然无法独立。同时,有许多事情的意义和滋味,就在实行的过程中,如果仅取其果,等于是舍精华而取糟粕。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像果实一般可以传递的,最好的思想就是要亲身体验,不去做它,就永远无法得到它。
然而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搜集有关的资料和经验纪录。就像要去寻宝藏,一定要向人打听途中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做好一切的准备措施。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很可能到半路就会遇到困难,或是走到歧路去,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不要刚愎自用,要尽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原文】富不肯读书,贵不
能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注释】亲贤:亲近贤人。
【译义】在富有的时候不肯好好读书,在显贵的时候不能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富贵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的时候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向贤人请教,这是最不吉的预兆!
【评析】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计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可以凭着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会。然而却不知道把握时机去读书,去积德,一旦这些良机消逝了,再想全心读书,多积阴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时机,更要懂得在此种时机中做有意义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长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而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极危险的事。因为少年人往往无知,凭其血气之勇行事,若无长辈在一旁敦促,极可能误入歧途,自毁其前程。无知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计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摔下去的顶多是自己;若是“盲人开机车,白日闯闹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灾害的起因其实就是愚昧,历史上多见例证,造成的灾害和祸患更是无可弥补。
王伦为教然后有大经,
四子成书然后有正学【原文】自虞延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注释】虞廷:虞舜。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经:不可变易的礼法。**:北宋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学者称为**先生。四子成书:朱熹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义】自从舜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天下自此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足为一切学问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评析】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者,几乎包括了世间人际关系的全部,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亲,便无忤逆不孝之事发生;若是人人尽忠,国家必能富强壮大;若能夫妇有别,便可减少许多家庭纠纷;若是长幼有序,岂有兄弟阋墙之争;若是朋友有信,何来欺骗巧夺撞骗。凡此种种,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为教育人民的大纲,可叹今人弃之如敝屣,言而无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仁忘义,以至于造成社会的混乱现象。
学问是没有年代区分的,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旧有的根基上才能巩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有人或许以为早已过时了,然而如果真正对时代和社会有相当的悟性,再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才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真正的人生道理。难怪朱子要加以集注,作为学子必读的天下正学。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原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注释】收放心:《孟子·告子》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收放心是指学问之道而言。工夫:这里作功夫解。
【译义】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诚恳地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详,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做大事所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评析】求学之道首在一个“勤”字,但是也要懂得方法。也就是要广博的吸收知识,否则无以见天地辽阔;要笃定志向,否则无法专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请教,否则无法通达;另外还要时常细心的思考,才能使学问进步。收放心虽然指的是收回放逸的本心,是仁义之学,然而这些方法也能用于追求一切的学问,并不限于道德修养方面。
干大事必须具有定力。不慌乱,不急躁,在心平气闲中,将一切事物看清楚之后才计划、行
动。这种定力同时也能给予周围的人安全感和信心。做大事也需要深广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若是没有深广的智慧必会临事不决,或行事有误;若无沉毅的勇气,则会当为而不敢为,或是为而躁进,这些都是做大事所不容许发生的。只有具备“神闲气静,智深勇沉”的条件,才能称得上具有干大事的本领,否则能力上不足以堪当大任,即使有机会,也是可能坏事的。
志量远大
【原文】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注释】意趣:心意志趣。
【译义】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志气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溺其中。
【评析】一个心志清雅高尚的人,他心中所爱的绝非是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清是不沾滞,不浊,如果对功名利禄有所爱,就不是清。而高则是不卑,钻营在功名利禄中,便无法做到不卑。清高并不是反对功名利禄,而是不贪爱功名利禄,因为他心中“别有天地非人间”,
不是功名利禄所能及得上,所能打动的。
一个志向远大,心胸开阔的人,并不会因为富贵而使他的志气消失。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富贵,所以不会像那些只求富贵的人,一旦得到了富贵,生命的目的也就终止,剩下的只是享受,沉溺、浪费,甚至以富贵做出许多坏事来。志量远大的人,重视的是心中的理想和抱负是否实现,即使再美好的享受,都无法使他忘记心中的理想,而汲汲地去实践,富贵又如何能使他昏聩迷乱呢?
钱能福人也能祸人
药能生人也能杀人
【原文】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注释】福人:为人造福。祸人:给人带来祸害。
【译义】钱能为人造福,也能给人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评析】钱是一种力量,力量本身并无善恶,要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当便是善,用之不当便是恶;用之为善便是福,用之为恶便是祸。有钱的人如果将他的钱用来造福人民,那便是众人之福;若是用来为非作歹,就会害了自己。能明白这一点,有钱之人更应该谨慎地去使用他的钱,倘不能为众人之福,至少也不要为己谋祸。
药是用来治病的,有病固然应当投医,无病也不应该乱用药物。药要对症,一种药治一种病,如果将治香港脚的药用来医头痛,自然要失灵了。用药也要适量,任何一种药过量都会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过量就会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药,使用过量也会造成机能上的损害。
岂只药是如此?任何一种政策乃至于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矫枉过正。宋鉴于前代以武亡国而重文轻武,终致军事力量薄弱而亡国,便是过量的例子。用药不可不慎,这不仅是对医病而言,也是针对一切事情而发。
耕读乃能成其业,仕宦亦未见其荣
【原文】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注释】良谋:好办法,好主意。官箴:官吏之诫。玷:白玉上的污点,引申为过失。
【译义】耕种读书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光荣。
【评析】耕读并行固然很好,但是当以读书为重。因为耕为养体,读为养心;耕得好可以养家人,读得好却可助社会。耕食粗劣尚可为人,读不明理却枉做了人,所以说“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此业是指一生的功业而言。过去乡下有所谓“放牛班”,不重课业而重田业,实在不对,因为读书是争一生,而非争一餐。
当官是光荣的事,倘若为官而不清廉,不能为百姓造福,反为害百姓,就有辱祖先的名声了。或是不能尽忠职守,有负国家重托,只知领干薪,暗中收红包,这样子还不如去当清洁工,至少还能使环境干净些。当官要有官品,官品清廉,能为民造福,为国尽忠,即使是小官,也是光荣的事,并不一定要贵显才算是光荣。
凡事肯规我之过者为益友
【原文】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注释】益友: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规:规劝。徇:偏袒。私:过错。
【译义】哪一种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种朋友算是小人呢?凡遇到我做错事,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我的过失的便是小人。
【评析】益友和小人最大的不同点,即在益友与自己交往全以义为主,而小人和自己交往则以利为主。小人与自己交往既以利为主,若是自己所犯的过失于利有益,即使在义理上说不通,他也是一味地偏袒自己,只怕自己错得不够深,于利无图。倘若和利益无关的过失,既然无利可图,他也就不肯说了。因此与小人交,仿佛黑夜里走烂泥路,就算跌倒了,他也不会扶你一把,等到白天时走在街上,别人都会对你指指点点。
结交益友便不同了。仿佛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走进花园,身上沾的只有花香而不是烂泥,即使跌了一跤,益友也会帮你拭去脸上的泥巴。如此自己既不会犯下过失,也会在德行上逐渐进步,走在路上别人只会闻到德行的芳香,而投以赞美的眼光。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
【原文】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注释】时文:应时之文,八股文。疾:忧虑。
【译义】读书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并不是指一些应付考试的文章;有德的人担忧死后名声不能为人称道,这个名不是指科举之名。
【评析】读书人的财富便是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文章多固然好,但是如果都是一些应试八股的文章,缺乏内容,今天写出,明天便可丢掉,那么再多也如废纸,又有何用。文要如金刚钻,而不要像玻璃珠,要
闪烁千古,而不要璀璨一时。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是可以藏之名山,超越时空的,可以让后人读它仍有所得,受到评析和影响,这又岂是科场八股、应酢之词所能及的?
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怕自己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可以称述的道德和功业,在乎的并不是名,而是德业不成,功业不立。后世却误把此名当彼名,以为是科举之名,因而拼命往考场上钻。名有多种,有的名不得也罢,如臭名、奸名、恶名;有的名得之足矣,如善名、忠名、义名。求名要有取舍,当取后者而舍前者。
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原文】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注释】厚:周到。
【译义】对待他人应该宽大,惟有对待子孙不可太宽大。礼节要周到,惟有在办婚事时不必大肆铺张。
【评析】待人宽厚,一方面是涵养自己心中辽阔的天地,不致于狭隘,动辄有气。另一方面是避开相处时产生的一些小摩擦,不生事端。而且可以化不愉快于无形,使生活变得更圆满。然而对待自己的子孙,却不宜宽厚。因为自己的子孙在先天上已过于疼爱,若再加以宽厚,很容易变得纵容,往往爱他反而害他。人的天性总是不易爱他人,而易溺爱自己的子孙,倒不如多爱他人一些,少爱子孙一些。待人宽厚易于成事,教子严格易于成材,此点不可不知。
人们常说:“礼轻情意重”,可见礼的意义主要是在情意,倘若情意真切,即使礼物微薄一点也是很重的。所以“行礼宜厚”,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丰厚,而是情意上的丰厚。如果送了厚礼,却没有丝毫情意,那么这种礼就失去了意义,不如不送。如果收了,还怕有别的意思在里面,那就麻烦了。送多少礼,并无定则,但总要量力而行。至于婚嫁之礼,既已到了婚嫁的地步,情意必然已经十分深厚,只要典礼庄严隆重,也就可以了。然而一般人的观念总要大肆铺张,这无非是面子作祟,已无关乎情意了。结果折腾下来,使双方亲友反目成仇,这又是何苦呢?
观规模之大小,知事业之高卑
【原文】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注释】门祚:家运。规模:立制垂范,规制法式。
【译义】只要看规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这项事业本身是宏大还是浅陋。观察德被恩泽的深浅,便可以知道家运是否能绵延长久。
【评析】看一件事的制度是否完善,便能知道它是否长久或庞大。历代开国最重要的便是典章制度的建立,这些最初的规模,往往便造成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事业也是如此,由制度和运转,便可以了解将来的潜力,以及是否具有发展成伟大事业的粗胚。就像人一样,从小可以看大,孔融让梨、司马光破缸,而终成一代名相。而这些条件都是可以努力,可以培养的。
一个家族的命运,则建立在祖上教导子孙的心性上。德泽的浅深,固然是指阴德的多少,最重要的还是祖上的德风是否深植于子孙心中,以及子孙能否奉行不移,而不是指富贵的长久与否。子孙若个个贤德,即使一时贫穷,门祚仍能兴盛;子孙如代代不肖,即使现在富贵,也会很快步上衰亡之途。
勿以耕读谋富贵,莫以衣食逞豪奢
【原文】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借以逞毫奢矣。
【注释】本原:本意。假:借着。
【译义】耕种是用来养活身体,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后世却被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现在却被人用以夸示豪富奢华。
【评析】古人以田多为富,已失耕种本意,这和现在许多人以炒地皮、买卖房子图利,而无耕作、居住之实是一样的。读书应明理,以读书求富求贵的想法,是把读书当作工具,当作手段,而不是当作目的。社会上许多读过书而不明理的人,就是因为存有这种心态。因此,在他们脑子里,凡是妨碍到求富求贵的道理,都不是真理。所有的道理到他们耳中已被割舍大半,到了心中更是所剩无几,这样如何还能明理呢?
穿衣原本是为了保暖和蔽体,吃饭原是为了免除饥饿。现代人穿衣讲求美丽,吃东西讲求美味,这虽是社会富裕之后的一种现象,但是全世界尚有许多国家连衣都没得穿,饭都没得吃,遑论美丑粗精了!求美求精倒也罢了,有的人盛装豪饮,不过为了炫耀财富和地位,满足可怜的虚荣心,这种人心地实在是贫瘠得很。
事观其已然可知其未然,
人尽其当然可听其自然【原文】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注释】然:如此。
【译义】事情只要看它已经如何,便可推知它未来的发展;一个人至少要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可以顺其自然
地发展。
【评析】事情的发展有如一条河流,只要知道他的流向,便可推知未来可能的动态。就如天上乌云密布,那么一场大雨必是不可免的。太阳底下绝无新鲜事,大部分的事都可以借已有的经验来推知。因此只要细心,突如其来的灾害就不会发生。了解未来目的,就是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采取防范的措施。如果对现在事情的进行,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又如何能对未来作预测,并决定应变之道呢?
许多人喜欢说“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殊不知先要尽人事,才能听天命。老天赏你鸡蛋,你若不好好接住,就算赏十颗都要完蛋。你若事先准备好,给不给在老天,这才叫顺其自然。天下没有任何事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种花还得天天浇水,自然不会日日替你管着。听其自然也是有的,那叫做“看天田”,只要一次饥荒,就全都饿死了,岂是凡事都能听其自然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