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成语故事 > 第8章

第8章(2 / 2)

“大声疾呼”出自《韩昌黎全集·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昌黎即韩愈,唐朝的著名文学家。此人很有才华,二十五岁中进士。但其后三年却一直未能得到任用。公元795年,他多次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赵憬,希望赵憬给他安排一个职位。第一封信发出以后,韩愈等了十九天不见回复,又写了第二封信。这就是《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在这封信中,韩愈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的处境,希望以此感动赵憬。信中说:“当一个人遭到水火之灾而需要人们援救时,不仅他的亲属为他到处奔走呼号,以便使他尽快脱离险境。他周围的那些人,即使平时和他有这样或那样的个人恩怨,只要不是与他有深仇大恨的死敌,即使不能亲手去救他,也将会大声呼喊,希望有人援救遭灾的人(原文是‘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那个人所面临的情况实在危急,处境实在不妙啊!现在,我的境遇也是和那个人相类似,不但危险,而且十分迫切需要人帮助。因此,我放大声音,紧急呼吁人们来救援(原文是‘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面对这样的情况,您是准备前来援救呢,还是准备袖手旁观呢?”

不知是这封言词恳切的信起了作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韩愈不久便得到了任用。

后来,人们用“大声疾呼”来形容强烈而急迫地向人呼吁,以期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大喜过望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黥布传》。

秦朝末年,有个叫黥布(即英布)的人,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聚兵数千,并发展成为反秦斗争的重要力量,打了很多胜仗。秦朝被推翻以后,黥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不久,黥布与楚霸王项羽之间产生了矛盾,正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汉王刘邦乘机派随何为使者,说服黥布投向刘邦一边,与楚军开战。可是,刚刚几个月,就被项羽的军队打得大败。最后不得不和随何一起,化装潜行,来到了刘邦的营帐。

当时,刘邦正在擦洗,为了挫一挫黥布的傲气,便故意装成不重视的样子,随随便便地把黥布请了进去,黥布见刘邦如此怠慢自己,不禁大怒,后悔不该依刘反楚,气呼呼地想自杀。可是,当他告辞了刘邦被引到为他准备的住所时,却发现给他安排的帷帐、饮食和随从人员同刘邦一样,大大地超过了他原先的想象,心里又感到特别的高兴。(原文是:“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下决心彻底投靠刘邦,立即派人回九江,收拢残兵败将数千人归附刘邦。在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后来,人们引用“大喜过望”这句成语,指某人得到的比原先希望的要好得多,因此,心里特别喜欢、高兴。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指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故成名一般都比较晚。现在,人们常用来作为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这个成语原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几句话。后来《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崔琰为三国时的魏国人,他为人耿直,高风亮节,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对他都颇为敬重和有所顾忌。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有一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成就.他的亲友们都瞧不起他,唯有崔琰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在别人面前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象崔林这样的天才,将来一定会取得大的成就(原文是“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后来,崔林受到任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鼎足之臣。

东床快婿

这句成语出自《晋书·王羲之传》。

东晋时期有一个大书法家名叫王羲之,琅玡临沂人。他出身贵族,祖父担任过尚书郎,父亲王旷担任过淮南太守。晋元帝过江,是王旷首先提议的。但实际上是王羲之出的主意,只不过当时他年纪尚幼,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罢了。十三岁那一年,王羲之前去拜谒尚书左仆射周。周对他的才能非常惊奇。在宴席上,当时的人们十分看重牛心炙这个菜。周当着许多客人的面,首先割了一块牛心炙给王羲之,以示自己对王的推崇。从此,王羲之便开始出名。待到成年以后,他的耿直刚毅很受人们的赞誉。特别是他写得一手好字,其笔势被人们称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王羲之从小随他的养父王导生活,与王承、王悦一起,被誉为王氏三少。当时的太尉郗鉴派他的学生到王导家去,为自己挑选一个女婿。王导领着郗鉴的门生到东厢逐个看了王导的子弟。这个门生回去以后,向郗鉴报告说:“王氏的那些少爷都不错,但听到我去挑女婿,一个个都显得十分拘束。只有一个人在东床敞胸露腹而食,就好象没有事儿一样。”郗鉴听后,高兴地说:“这正是我想找的好女婿!”一了解,这个人原来就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人们把“东床快婿”作为成语,形容称心如意的女婿。

东食西宿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欧阳询等人所编撰的《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她的父母亲对她爱如掌上明珠。她家东边的邻居是一户大财主,家财万贯,可是这个财主的儿子却长得十分丑陋;她家西边的邻居是一户穷苦人家,可是这家的儿子却长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学。有一天,东西两家邻居同时托人为自己的儿子向这个女子家提亲。她的父母一时难以作出决定,不知答应哪一家才好。于是,便去征求女儿的意见,说:“现在东西两家都托人来求婚,我们考虑来考虑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说说你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嫁到哪一家去?”那个女子张口欲言,可是又马上缩了回去,过了好一会,一言不发。她的父母以为她害羞,难以启齿,便说道:“你既然不好意思开口,我们就采用别的办法。如果你喜欢东家就举起左手;如果你喜欢西家,就举起右手。”谁知话刚落音,那个女子却把两只手同时举起来。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问;“你把双手都举起来是什么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说:“东家的儿子富而丑,西家的儿子贫而美,我愿意嫁到东家去吃饭,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东食西宿”这个成语,比喻某入贪得无厌,唯利是择,“有奶便是娘”,没有一点儿人格。

东道主人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内乱逃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把城门关起来不让他进去。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便约会秦国出兵,共同攻打郑国。

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的军队分别从函陵和汜南这两个地方向郑国进攻。郑文公听了大夫佚之狐的意见,派烛之武去劝说秦国退兵。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对他说:“秦、晋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必定会灭亡。如果灭掉郑国对你们有好处,我也就没有话可说了。现在你要越过晋国到郑国来占领一块土地作为自己的国土,你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事。有什么必要灭亡郑国而增加晋国的力量?晋国的力量强大了,相对而言秦国就弱了。如果你们从郑国撤兵,让郑国作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原文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那么,郑国也可以供应秦国人旅行往来中所缺乏的东西,对你们也是毫无害处呀!晋国不讲信用,贪得无厌,这你也是知道的,如果他们灭了郑国,接着就会向西边扩张而侵犯秦国的利益。这种对秦国有害而对晋国有利的事情,希望您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值得去做。”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便与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带着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守卫,自己带领大军回到秦国。晋国见秦国撤军,并和郑国建立联盟,不得不撤兵。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把“东”称为“主方”,“西”称为客方,并把出钱请客的人称为“东道主人”或“东道主”、“东道”。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的故事,出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华佗,字元化,又名华勇,是我国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医术高超,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都是头疼发热,自我感觉也相同。华佗看了看两个病人,说,“倪寻要用泻药,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两个人听了非常奇怪,便问:我们两人的病情都是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内部伤食而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表面上病情差不多,治疗的办法却不一样。”随即给倪,李二人下了不同的药,他们服药的第二天,病都好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华佗的治病之法称为“对症下药”或“对症发药”。并且将这句话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针对客观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妥善地处理问题。

独步天下

“独步天下”,意思是天下独一无二,出自《后汉书·戴良传》)。

东汉初年,有个“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的知识分子,他的名字叫戴良。一天,他的同乡谢季孝问他说。“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意思是:您自己认为天下谁可以和您相比呢?戴良毫不隐

讳地答道:“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就是说,我象生长在东方鲁国的孔子、出生于西方羌地的大禹,天下独一无二,那一个能同我相匹敌?戴良的这种狂妄自大,也确是够可以的了。

戴良虽然自命不凡,但一生优游不仕。州郡官府曾要他出来做官,他却带领妻女躲入江夏山中(在今湖北省内)不出来,最后老死山中。

待价而沽

“待价而沽”由“沽之哉!我待贾(同价)者也”变化来,意思是等待高价出售。出自《论语·子罕》篇。

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曾多次出游列国,但都没有受到人家重用。为此,他曾感慨过,甚至发过牢骚。可他并不灰心,总还是抱着希望。这一点,孔子的学生们是心里有数的。所以有一天,子贡以有一块美玉为例,问孔子是用柜子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看看老师是怎么回答。孔子听说是一块美玉,便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着有识货的人呢!”

后人以此引出“待价而沽”这条成语,比喻等待有高职位出来担任、或有人赏识时出来做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是杜甫的两句诗,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公元7年,唐朝在京都长安举行全国会考。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奸贼李林甫(右丞相)破坏,致使无一人被录取,引起全国愤慨。杜甫对此也极为不满,就给左丞相韦济写了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展示自己的抱负,以期得到推荐。诗里有这样四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两句是说他还在少年的时候(杜甫写此诗时年三十五),在乡试中就考的很好,被推举上京。后两句是说我读书是非常刻苦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由于读了上万卷的书,所以写诗作文时,感到得心应手,泉思喷涌,左右逢源,象有神仙相助似的。

由于这后两句诗写的好,常为后人引用,就成为成语,用以激励人们博览群书,精心研讨,以写出好作品。

断鹤续凫

《庄子·骈拇》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人,看到鹤的腿是那么长,而凫的腿又是那么短,他想:要是把仙鹤的长腿截去一段接到野鸭子的短腿上,不是都好看、都方便了吗?于是,他真的自作聪明,这样干了。结果,非常糟糕,仙鹤和野鸭都不能走了。

对此,庄子作了一番评论:“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本来是长的东西,并不是多余的;本来是短的,也并不是不足的。所以,野鸭的腿虽然短,但是硬要给接长,它倒要担忧了,仙鹤的腿虽然长,但是硬要给截短,它倒要悲哀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段故事,概括出“断鹤续凫”这个成语,以讥讽那些主观主义者,说明违反自然规律办事,是不会得到好结果的。

得鱼忘筌

(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篇,意思是事做成了,却忘掉了原来所依靠的东西。它与“忘恩负义”有近似之处。

庄子在谈论“义”的时候,先列举出一些古代明君圣贤的故事来进行阐述。他说:“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通蹲)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意思是: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贤者许由,许由不干,逃跑了,商汤决定将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仅不接受,而且发了脾气;纪他听到了此事,担心汤再来找他,便带着他的众门徒躲避到窾水河畔去了,诸侯们听到后,担忧纪他投河绝世,络绎不绝前往窾水之滨吊慰;三年之后,申徒狄闻知这些贤士之事迹,甚慕其高名,遂投河而死。庄周在讲完这段故事之后,紧接着说了下边一段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系兔脚的一种,类似绳网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意思是说:荃这个东西是用于捕鱼的,不能得到了鱼,就把它忘掉了,蹄这个东西是为了捕捉兔子的,不能得到了兔子也把它忘掉了,言词是为了达意,也不能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了。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与他们交谈的。

“得意忘言”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

得意洋洋

“得意洋洋”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来的。

春秋时代的齐国,一个在宰相晏婴手下当御伕(驾驶车子的)的人,工作很卖力气。但他的妻子对此很不高兴,认为丈夫并不比别人矮,但仅仅是做个驾车的仆从,是件耻辱的事情。丈夫回家后,她将他臭骂了一顿,并提出要离开他。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对这件事作了这样的描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同间)而其夫。其夫为相

御,拥大盖,策驷马(驾驭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提出要离开他)。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从这以后丈夫心情抑郁,日渐消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将其中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两句话变为“得意洋洋”成语,以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由“叁(同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变化来。鼎因有三足而立,故以此比喻形成三方并峙局面。也有称“鼎足之势”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大将军韩信扫平整个齐地(今山东省),被封为齐王之后,整个形势对楚不利。于是楚霸王项羽暗下派人联络韩信,希望韩信倒向项羽,或者脱离刘邦保持中立。但韩信拒绝了项羽的要求。此后,齐地谋士蒯通认为当时统一天下,关键在韩信身上,想以奇策来打动韩信,以使他离开刘邦而独立,与项羽、刘邦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蒯通以给韩信相面为名,对韩信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问他为会么这样讲,蒯通说: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都是为了推翻秦王朝的统治。现在秦朝已亡,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于中野,不可胜数。而今天,项羽和刘邦都已处在困难境地,两主之命皆悬于您韩信手中:“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秦,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同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蒯通虽再三劝韩信离汉,但韩信终因认为刘邦待他“甚厚”而不听。在此后的垓下决战,打败项羽之后,天下大势已定,刘邦袭夺韩信军,降齐王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刘邦老婆吕后定计杀掉。

雕虫小技

“雕虫小技”一语是从西汉著名学者杨雄的“雕虫篆刻”语发展来的。“雕虫篆刻”,本意指写写画画,“虫”,古代篆字的一种,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笔画中往往有鸟虫之形。

杨雄青年时期喜爱辞赋,并写过一些辞赋作品。但后来由于注重于儒家的经书,不大重视辞赋了,甚至认为写作辞赋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能而已。他在自己的哲学著作《法言·吾子》中编有这样一段对话:“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这是一个假托的故事。意思是:有人问道:“杨雄,你少年时代喜爱写辞赋吗?”杨雄答道:“是的。但那只不过是小孩子写写画画的技能而已。”稍停一会,杨雄又说:“大丈夫是不会干这些小玩艺的。”

后来,到了《北史·李浑传》里,就发展成了“雕虫小技”一语。原话是:“‘雕虫小技’,吾不如君。”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在文字技巧上,我是不如你的。“吾”,李浑之自称;“君”,指魏收。

现在,人们往往以“雕虫小技”成语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技能。但也有人在为自谦之辞时,往往联用说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意思是:我的才能有限,只能干干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别人,那是用不着干的,因为那是大材小用。尔诈我虞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尔:你;诈、虞:欺骗。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任命子反为大将,亲自带领大军把宋国的京城雎(音jū居)阳包围了。宋文公一面让大将华元率领将士和城里的老百姓把守住城池,一面又派人到晋国去求救兵。晋景公听信大夫伯宗的意见,不出兵援宋,只派大臣解扬去宋国送信,给他们一个口头上的支持,勉励他坚持打下去,不向楚国投降。

解扬在途中却被楚国抓住了。楚庄王在问明了解扬的使命后,就想利用解扬去瓦解宋**民守城的意志,要解扬向城里喊话,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意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省得你们再等啦。”并许诺这样做了以后,可以在楚国给他官做。开始,解扬低头不说话,后来又仰起头说:“那好吧!”

于是,楚庄王就叫解扬向城里的宋将华元喊话。解扬提高了嗓门,大声地说:“我是晋国的使臣解扬,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可是我走到城外,便给楚国人逮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了。晋侯率领大军亲自来救,你们千万别投降!”楚庄王听了,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扬带来责问道:“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怎么能失信?这可要处死你了。”解扬却从容地回答说:“大王,我并没有骗你啊!我如实地传达了晋侯的命令,这正是我守信用。反过来说,要是楚国的使臣让敌方逮住了,违背大王的命令,去讨好敌人,大王您能爱这样的臣子吗?”楚庄王称赞解扬是个忠臣,就没有杀他。

城里,华元听到解扬的话后,决定好好地守城。可足足等了九个多月,还没有见到晋军的影子。这时,又见楚军在沿城修房造屋,耕田种菜,有持久坚持作战的样子。出于无奈华元只好冒着危险,在黑夜里潜入楚营,摸到楚军主将子反的床边,把睡得正香的子反弄起来说:“我是我们的国君派来向你说明困难的。我们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已经在拿小孩当饭吃,拿人骨头当柴烧火。但是我们仍然不投降。如果你们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可以谈判解决。”子反被华元挟持住,也只好讲了实话:“不瞒您说,我们盖房子、耕地也是假的。我们这儿也只剩下几天的粮食了。那么,明天我就去禀告大王退兵好啦!”

第二天,楚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并和宋国签订了一张和约,和约上还写上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们楚国不欺骗你们宋国,你们宋国也不要欺骗我们楚国。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概括出“尔诈我虞”或“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比喻你欺我,我骗你,互不信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