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成语故事 > 第10章

第10章(1 / 2)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唳: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九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八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覆巢无完卵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人。汉献帝时,孔融曾做过北海相。据说,当年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刘备和孙权时,孔融曾表示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没有理睬,孔融在背后发过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和孔融不睦,知道了这事,报告给曹操,并且添油加醋,恶意挑拔,说孔融一向瞧不起曹操等等。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把孔融全家大小全部逮捕处死。

孔融被捕的时候,全家人都十分惊恐,不知所措。只有孔融的两个孩子(女儿七岁,儿子九岁),还坐在那里下棋,无动于衷。家人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赶紧怂恿他们逃走。不料,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哪有鸟窝被捣毁了不摔破蛋的事!”最后他们从容地跟着父亲,一同被抓走赴难去了。

负隅顽抗

“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

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赴汤蹈火

赴:走向,汤:滚水,蹈: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勇往向前。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公元二六二年),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改弦易辙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张汤年少时就爱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开脱被牵连的两名大臣,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铢(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铢)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缗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他在奉命惩办逃亡边卒的时候,枉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织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为他喊冤叫屈,赶快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而去世。

杜周的儿子杜延年,和张汤的儿子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楙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著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愆。

改过自新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汉朝初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他拜一个名叫公孙光的医生为师,虚心求教。后来,他又向公孙光异父同母的兄弟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拋开,然后把自己掌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他古代的脉书,以及各种诊病的方法。

淳于意学了两年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愈,因此很快成为名医。但他喜欢到处游历,一些权贵派人请他去当侍医,他怕行动受到束缚,一一予以谢绝。为此,还曾隐藏行踪,时常迁移户籍,甚至不置家产。这样,就难免要得罪权贵。他在当太仓长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

公元前一六七年,淳于意被判肉刑(一种在脸上刺字、割鼻或砍足等的酷刑)。按照规定,他要被送到京都长安去受刑。

经受肉刑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临行时,淳于意的五个女儿嚎啕大哭。在这种难受的境遇下,淳于意怒骂道:“可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临头,

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

年纪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既悲痛又不服。她认为女孩子也能像男孩子一样,为父亲解救苦难。于是,她毅然跟随父亲一起进京。

到长安后,缇萦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当太仓长的时候,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犯了法要受刑罚,我心里非常悲痛。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致残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悲辛感人。汉文帝看了她的上书后,被她孝敬父亲并自愿替父受罚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下诏免除淳于意的罪,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非常的行动,不仅使淳于意免除肉刑,而且使他得以重操医业,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高山流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非常高妙。

春秋时,楚国的伯牙从小就喜爱音乐,年轻时,跟随很有声望的琴师成连学弹琴。当时的琴是一种拨弦乐器,琴面上张着七根弦,所以又称“七弦琴”。

一次,伯牙习作一首反映海上****的曲子,他一连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也找不到动听的旋律,觉得非常苦恼,便向老师成连请教。成连考虑一下后说,他的老师方子春擅长作曲,可以带伯牙去见他,求他亲自指点。

方子春住在鲁国登州城外的蓬莱岛上,成连师徒到了那里,正巧方子春外出。于是成连把伯牙安顿住下,自己寻找方子春去了。在等待师傅和师祖期间,伯牙每天练练琴,爬爬山,观望观望海景,觉得心旷神怡,欢畅异常。一天,他从海滩散步回家,突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怒号。一会儿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下起倾盆大雨。海面上,巨浪一个接着一个扑向岸边岩石,发出一片震撼人心的轰鸣声;高山上层层密密的松树随风弯倒,互相碰撞,发出一阵阵令人胆寒的呼啸声。这风声、雷声、雨声、浪声和松涛声混在一起,交织成一支雄伟而美妙的乐曲。

眼前这动人的情景激发起了伯牙的创作热情。他奔到住处,取出七弦琴,一首反映海上****的乐曲创作出来了。就在伯牙非常得意的时候,成连老师在他身旁出现了。他马上明白老师故意是把自己留在这里,让他在大自然中创作动人的乐曲。此后,伯牙潜心作曲,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但是,人们虽然爱听这个曲子,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为此,他盼望遇到一个能懂得自己这首曲子的

人。

后来,伯牙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优秀乐曲的人,名叫钟子期。一次,伯牙向钟子期弹起了一首曲子,他全神贯注,脑子里全是高山的形象。钟子期闭上眼睛,屏息凝神,细听琴音。他时而轻轻击拍,时而微微点头,脸上露出各种表情。当伯牙弹完一个段落后,钟子期赞叹说:“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伯牙没有答话,继续弹下去。这时,他脑子里全是流水的形象。和刚才弹的不同,这时的琴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琴声停后余音袅袅不绝。钟子期深情地说:“真妙啊,这是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啊!”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分手时两人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但到了那一天,钟子期并没有来。几经打听,伯牙才知道,钟子期在不久前去世了。伯牙带了琴到他的坟地,伏在地上号啕大哭。伯牙想钟子期是自己的知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才懂得自己的音乐;现在他已故去,再弹琴作曲有什么意义呢?在极度悲痛之中,伯牙将琴高高举起,朝地上狠狠摔去。

高阳酒徒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好饮酒而又狂放不羁之人。

郦食其是高阳乡的穷儒,很有才学,刘邦起兵后,他想投奔刘邦。

一天,郦食其来到刘邦的营寨门前,对卫兵说:“请你们通报一下,就说高阳贱民郦食其求见刘邦,想与他谋划天下大事。”

卫兵进去向刘邦报告了,刘邦问:“来客是什么模样的人?”

卫兵说:“他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儒生的帽子,看样子一定是大儒。”

刘邦厌恶地说:“告诉他说我没闲工夫会见儒生!”

卫兵把刘邦的话转告了郦食其,郦食其勃然大怒,手握剑柄,瞪圆了眼睛向卫兵吼叫:“我是高阳酒徒,非儒人也,赶快进去通报!”

卫兵慌忙进去再报刘邦,刘邦正在洗脚,听说是高阳酒徒求见,急忙说声“请”,自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郦食其。

郦食其见到刘邦后,给他想了许多好主意,出了不少计谋,协助刘邦打了许多胜仗。

高屋建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迅猛的、不可阻挡的形势。

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在密谋造反。于是,他急忙召集近臣商议对策。

陈平替

刘邦出了个主意: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捉住他了。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没费什么劲就把韩信捉住了。刘邦非常高兴,当天颁了大赦令。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很高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关中地形险固,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的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倾倒瓶里的水,由上向下,不可阻挡。”

感激涕零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

唐朝中期,玄宗李隆基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便暮气沉沉,懒得亲自处理政理,一心想纵欲享乐。他用李林甫为宰相,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李林甫有一套奸佞的本领,一切顺从玄宗旨意,让他放心纵欲。李林甫死后,玄宗又用他宠爱无比的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大肆搜括民财,广收贿赂,加速了祸乱的爆发。公元**五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安禄山被杀后,部将史思明再度攻下洛阳。前后历时七年多,叛乱才平定。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公元八一四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因未能如愿继承其父职位,便自领军务,纵兵焚烧,抢掠舞阳、叶等县。为了解除叛军对洛阳的威胁,朝廷多次派兵去讨伐吴元济,但是未能取胜。吴元济因此更加嚣张,不可一世。

公元八一六年,宰相裴度督师讨伐吴元济。李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担当平定淮西叛乱的重任。于是,朝廷让他担任前线指挥。

李诉是位很有谋略的大将。他接受任命后,没有急于出兵,而是花很大力气整顿军队,鼓舞将士士气。他非常关心士卒,他们中有生病受伤的,他总是亲自去看望、慰问;对于来降的军士,他也尊重他们的选择或是留下,或是发给粮食布帛让其回家。结果,来降的人都自愿留下,并且主动积极地向他提供敌营情况。

过了半年,李诉率军出发。由于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调动将士的积极性,与叛军接触后,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一次战斗中,讨伐军俘获了被称为是吴元济“左臂”的一名将领。李诉不仅不杀他,而且亲自给他松梆,并让他继续带兵,为朝廷出力。已俘获的其他将领和官吏,他也是以诚相待,好好安抚,使他们转过来为朝廷效力。

次年冬天,李诉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队伍,冒着风雪夜行一百余里,奔袭吴元济盘踞的巢穴蔡州。

李诉的骑兵突然抵达蔡州城下,守敌慌忙向吴元济作了报告。还在睡梦中的吴元济,不相信官军会这么快抵达,未作明确抵抗指示,翻了个身又睡熟了。

黎明时分,雪停了下来。李诉指挥的官军破城而入,直冲吴元济的宅第。吴元济直到亲耳听到讨伐军的喊杀声,才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他在侍卫的帮助下,爬上墙头准备逃跑。但一露面就被抓住,只得束手就擒。老百姓听说蔡州被官军收复,吴元济被活捉,都纷纷走上街头。老人们一面互相回忆许多年来所吃的藩镇割据的苦,一面对收复蔡州的官军感激得掉下泪来。

各得其所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女婿。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