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家养了几只鸡,这些鸡常啄虫蚁吃。家里人怜惜虫蚁生命,故而讨厌鸡啄虫蚁。于是叫僮仆把鸡缚起来,到市场上去卖掉。在用绳索缚鸡的时候,鸡拼命挣扎、啼叫,杜甫见到鸡这种可怜的样子,便喝叫僮仆把绳索解开,把鸡放了。
原来杜甫心想:家里人讨厌鸡啄虫蚁而想把鸡卖掉,这当然保护了虫蚁的生命。但是,卖掉的鸡还不是要被人杀了吃掉?对虫蚁和鸡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然而,如果这次救了鸡,也不能救它下一次。
想到这里,杜甫对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像鸡啄虫蚁、人缚鸡又解缚这样的是非得失问题,经常都会发生,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我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这些小问题上,而应该看得更远些。值得自己关心的国家大事多着呢,不值得为这些鸡虫得失的小事多操心。
积不相能
“积”,积久、长期;“能”,亲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双方长期以来互不亲善,不和睦。
公元二十三年,汉皇族刘玄称帝。有个名叫王郎的卜者,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也自立为帝,建都邯郸。次年,刘玄派谢躬率军讨伐王郎,但是未见成效。于是,刘玄又增派刘秀率军与谢躬的军队一起作战,结果打垮王郎,攻占了邯郸。
谢躬一向与刘秀不和,曾经几次打算起兵攻打刘秀,只是怕不敌刘秀,才没有动手。现在,他与刘秀的军队都共同驻扎邯郸,难免要发生摩擦。
刘秀很有心计,决定慢慢收拾谢躬。谢躬的部将抢掠民物,谢躬知道后从不向刘秀通报,刘秀心里虽然不满,但不露声色,经常当面夸奖谢躬勤于职守。时间久了,谢躬不再对他有所顾忌。
谢躬的妻子知道这种情况后,时刻告诫丈夫说:“你与刘秀长期以来互不亲善,如今轻信他的虚情假意,如果不加防备,终有一天要受他所害。”
谢躬把妻子的话当作耳边风,率领部下回到邺地驻扎。不久,刘秀率兵南下,攻打一支农民起义军,请谢躬出兵配合,袭击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军。谢躬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大将刘庆、太守陈康留守邺城,自己亲自带兵去完成袭击任务。不料,那支起义军战斗力很强,谢躬的军队大败。
其实,请谢躬配合作战是刘秀的一条计谋。谢躬一离开邺城,刘秀一面派偏将吴汉率领军队进击邺城,一面派一个能说会道的辩士游说太守陈康,要他归附刘秀,否则,大兵一到,死路一条。陈康见大势已去,便逮捕了大将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向吴汉投降。
谢躬完全没有想到陈康会反叛自己,带了少数败兵退到邺城,见城门开着,便骑马进去。不料,刘秀的军队早巳埋伏在城门左右。随着一阵鼓声,伏兵冲出来将谢躬拖下马来,用绳索紧紧捆住。吴汉从腰间拔出剑来,手起剑落,将谢躬劈作两段。
激浊扬清
“激”,冲除;“浊”,脏水。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西汉时,有个名叫牵秀的读书人,年轻时就有些才气,也能说会道。后来被权贵看中,任为司空从事中郎,当上了皇帝的侍从官。
牵秀好说大话,常把自己夸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对人说,他如果能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如果能担任军事要职,就一定会建立将帅的功勋。但是,他不过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没有照这样去做。公元二九○年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司马衷患有痴呆症,第二年起,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当时牵秀担任尚书,但他对诸王专权、惠帝沦为傀儡,从不敢反对。相反,他见哪个有势力,就去投靠哪个。他先是为长沙王司马义效力,接着又投奔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再投靠河间王司马。最后,牵秀在这场皇族大混战中,被司马颙的部下杀死,以致他根本就没有做到自己说的,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
骥服盐车
“骥”,好马,“服”,驾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一天,一匹好马拉着一辆沉重的盐车来到了太行山脚下。车主人挥动马鞭,赶着马上坡。那马一步一步地向山坡攀登,累得口吐白沫,汗流浃背。好不容易,它拉着盐车爬上半山坡一块空地。这时,它再也走不动,就停了下来。车主人见马停下来不走,又挥动马鞭,吆喝它前进。车主连抽两鞭,那马显然感到又累又痛。在鞭子的淫威下,它只能挣扎着,用尽力气向高处走去。但盐车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动也不动。车主又挥起了马鞭,那马两条腿向前一屈,跪了下来,眼眶里充满了委屈的泪水。
正好相马专家伯乐乘车从山上下来。他发现拉盐车跪倒的那匹马是千里马,赶紧跳下车来,抚着它高声痛哭,并且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在它身上。接着,伯乐对车主说:“这是一匹世间罕有的千里马,它能驰骋如飞,日行千里。你让它拉这么重的盐车,岂不是作践它吗?”
那马似乎听得懂伯乐的话,好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它一会儿低下头喷气,一会儿抬起头长啸。那长长的啸声悲壮而雄浑,直达云霄。它多么庆幸伯乐能了解自己呀!
但是车主说:“你是什么人?这是我的马,不管你的事!”
说着,车主又向那马狠狠地抽了两鞭。那马无可奈何,只得挣扎着用尽全力往前走去。
伯乐摇摇头,叹息着走了,千里马落在这样的人手里,就是遇到了伯乐,又有什么办法呢?
寄人篱下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那些依附别人,不能自立的人。
南齐时,有个名叫张融的读书人,生性怪僻,行动举止奇特。他身材矮小,面貌丑陋,但精神焕发,走起路来翘首挺胸,旁若无人。
萧道成在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很欣赏张融的才学和品格,和他交上了朋友,并且对旁人说,像张融这样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可多得。后来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就常常与张融探讨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萧道成与张融讨论起书法问题,对他说:“你的书法颇有骨力,但还缺少二王(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度。”
张融对萧道成的评价不服气,说:“请陛下别怨我缺少二王的法度,也该怨二王缺乏臣的法度。”
张融主张写文章也要有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文中写道:“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订《礼》、《乐》那样,发扬自己的创造性,何至于要因袭他人,像鸟雀那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面。”
尽善尽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事物达
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不能安心生活。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很好。他简直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忘记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好。
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
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国;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不赞成,所以对《武》乐的评价不如《韶》乐那么高。
金石为开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诚心诚意可以打动万物,或是真诚待人可以感动人心。
汉朝初,北部的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名将李广奉命抗击匈奴,一生几乎全都在北方度过。他从小练就一副好臂力,射箭百发百中。他在北方任太守几年,匈奴就不敢南下一步,既怕他又敬重他,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到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里伏着一只老虎,马上张弓搭箭,全神贯注猛力将箭射去。但那只老虎
丝毫不动,又过了一会,那老虎还是没有动弹。于是,李广小心翼翼地过去观察。
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草丛中伏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再看那箭,箭头和箭尾上的羽毛都已深深射入石头之中。他觉得奇怪,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大的力气,竟把箭射进了石头。于是退后一段距离,再张弓搭箭,猛力将箭向石头射去。一连几箭,都未能射进石头。近前观看,这些箭有的箭头破碎,有的箭杆折断。这才知道,再也无法射进石头了。
过了许多年,人们对这件事还感到很神奇,便去向学者杨雄请教。杨雄回答说:“只要诚心诚意,那么即使是像金属和石头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开的。”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据守的城市或阵地极其坚固。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接着,陈胜派武信君武臣带领一支义军进攻燕、赵之地。武信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范阳县城。
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个名叫蒯通的人求见范阳县令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一个平民,知道你快要死了,特地前来吊唁。不过;我也要向你祝贺,因为你今天接见了我,我可以使你新生。”
徐公听了蒯通的话,有点莫名其妙,说:“先生,你说得太玄了,我听不懂什么意思。”
蒯通听了,哈哈一笑,说:“徐公,你在范阳当了十多年县令,受过你严刑拷打甚至被拷打致死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他们本人及其亲属早就想找你报仇了,只是因为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他们才不敢对你怎么样。现在天下大乱,陈胜王已派武信君率兵向范阳压来。城里的百姓如果乘机向你进行报复,你的头颅就保不住了。所以我才提前来向你吊唁呀!”
徐公听后觉得有道理,说:“先生,你讲得很有道理,现在局面确实很严重。那你使我新生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蒯通接着说,“我虽然不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但听说武信君礼贤下士,他一定会派人来向我请教平定燕、赵的策略。我打算这样对他说:用流血的战争来攻城掠地,并不是好办法。如果你采取我的计策,则用不着损失一兵一卒,只要发一个文告,便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现在,范阳县令徐公准备献城向你投降,如果你不接受他的投降,杀了他,那么燕、赵之地各城的守将都会知道,献地投降是要死的,他们就一定会死心塌地坚守城池。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城墙就会变得像金属铸造的那样坚固,护城河也像灌满了滚烫的开水一样不可逾越,你的军队就攻不进去了。依我之见,你不如接受范阳徐公的投顺,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在燕、赵之地兜兜风。燕、赵之地的守将们得知,范阳徐公投顺之后比过去更荣华富贵,便会争先恐后地向你投顺。那时,你只要发布一个文告,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了。”
徐公听了蒯通的这番话,说:“你说得对极了,使我茅塞顿开,太谢谢你了!”
于是,徐公马上用车送蒯通去见武信君。武信君听了蒯通的话,果然马上采纳他的策略,立即派出庞大的车队接受徐公的投顺,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不久,这个消息传遍了燕、赵之地。结果,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守将投降。武信君很快就平定了燕、赵之地。
疾风知劲草
“疾风”,迅猛的风;“劲草”,坚韧的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住考验。
新朝末年,由于王莽在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状态,法令苛细,徭役繁重,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十七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西汉的皇族刘秀,乘机和兄长刘演起兵响应,加入绿林起义军。行军途中,有个名叫王霸的带领了一批人来投奔刘秀,受到了刘秀的欢迎。后来,他跟随刘秀出战新军,建立了不少功勋。
不久,王霸因父亲年老体弱,辞别刘秀回家侍奉老父。后来刘秀率军又路过王霸老家的时候,特地去看望他。王霸深受感动,请求父亲让他离家再追随刘秀。他父亲深明大义,说:“既然刘将军如此看重你,你就跟他干下去吧,不要半途而废。”
就在这一年,也是西汉皇族而被起义军推为更始将军的刘玄称帝,年号为更始。更始皇帝对刘秀兄弟十分猜忌,杀害了刘演。刘秀怕遭到杀害,请求他派自己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归顺。刘玄同意了。
刘秀命王霸随他前往河北。当时,更始皇帝的势力未能达到河北,到那里去招抚是很危险的。
刘秀一行进入黄河以北后很不顺利,处境非常危险,也非常困乏。随从中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又害怕艰苦,纷纷离开了刘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都陆续不辞而别,只有王霸还和从前一样,忠诚地跟着刘秀。刘秀见王霸至今还忠于自己,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独自留在我身边。只有在迅猛的风中才看出坚韧的草,这话现在得到了验证。”
刘秀在河北积极活动
,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了起义军,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公元二十五年,他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终于推翻王莽政权,即皇帝位,史称东汉光武帝。王霸也被封为富波侯、偏将军、讨虏将军。
竭泽而渔
“竭泽”,把池塘里的水弄干;“渔”,捉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公元前六三六年,晋公子重耳回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当时,曹、卫、陈、蔡、郑等诸侯国都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肯亲楚而投靠晋国。楚威王很恼怒,命大将子玉统帅三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商丘。
宋成王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收到宋国的告急文书后,把舅父狐偃召来商议。狐偃认为,救援宋国,有利于提高晋国的威望,应该去打这一仗。晋文公说:“楚军的兵力超过我们晋军的兵力,你看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
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烦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大王就用欺诈的方法吧!”
晋文公对狐偃提出的方法有疑虑,又把大臣雍季召来,询问他有什么见解。雍季并不赞成狐偃的主意,他比喻说:“有个人要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弄干了,当然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可是,明年这池塘里就无鱼可捉了。还有个人要捕捉野兽,把山上的树木都烧光,当然能捕捉到许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捕了。欺诈的方法虽然偶然用一次会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会失灵,这不是长久之计。”
精疲力尽
尽: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李纲是宋代一位大臣,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宋徽宗政和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少卿,高宗即位时,曾任命他为宰相,但仅做了七十天就被贬了。李纲为人耿直,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他一贯主张抗金,反对议和。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围困开封,投降派们有的劝皇帝割地求和,有的让皇帝撤离逃跑。李纲坚决反对,他慷慨陈词:“祖宗疆土,应当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让给敌人!”
敌兵攻城时,李纲亲自上战场督战,士气大振,军民们一鼓作气,杀退了敌人。可是,昏庸的皇帝还是听信投降派的谗言,以至李纲多次被贬。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李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在位时,还是被贬时,他总是一再上书,陈说抗金大计,尽管都没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气馁。他的凛然正气,使得敌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处,他们总要问李纲是否安好。
李纲曾写下《病牛》一诗,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病牛”,实际上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心情。
全诗共四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病卧残阳。
诗的大意是:牛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亩田地,主人粮谷满仓,可是又有谁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怜呢?只要大众百姓都能吃饱饭,哪怕累得爬不起来也心甘情愿。
后来,人们就用“力尽筋疲”,或“精疲力尽”来形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鞠躬尽瘁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常和“死而后已”连用,已: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东汉末年,曹**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伐。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