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江南大营的溃败,意味着朝廷只能依靠团练。果
然,在四月十九日,距江南太营溃败没多少天,朝廷即下
谕旨,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
“昨因常州被围,苏城危急,当谕曾国藩赴援苏、常,
扼截江面,以顾大局。本日据何桂清奏,常州失利,和春
等退至浒墅关,何桂清退守常熟。已明降谕旨,将何桂清
革职,来京听候审讯,并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矣。现在
常州岌岌可危,无锡又有贼踪,可以径犯苏城,江南大
局,几同瓦解。曾国藩接奏此旨,即统率所部兵勇,取道
宁国、广、建一带,径赴苏州,相机兜剿,以保全东南大
局,毋稍迟误。道员刘于淳二军,所带兵勇四千余人,颇
多精锐,现驻东流一带,地近江南,即饬令取道徽、宁,
随同赴苏州援剿。知府萧翰庆一军,现在规取池州,亦即
飞调赴营,随同前进,不得调回湖北,致有贻误。此两军
半系曾国藩旧部,均归节制,必能得力。此外湖南、湖北
两省如有可调之兵,
并着官文悉心筹划,酌量调拨,陆续
进发,以厚兵力。江南粮台,迁移无定,军火缺乏,并着
官文等筹备饷粮,源源接济,是为至要。目下军情紧急,
曾国藩兼顾大局,不避艰险,务当兼程前进,保卫苏、
常,次第收复失陷之地方,重整军威,肃清丑类,朕实有
厚望焉。将此由六百里加紧各谕令知之。钦此。”
这对于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因为这意味
着他在日后的用兵中,可以调动江南数省的一切力量,而
不再受什么掣肘,向时,攻克南京的辉煌战绩,也必将在
他的指挥下得以实现。因此,接到任命书后,曾国藩在五
月三日上了一份感激涕零的“谢恩折”:奏为恭谢天恩,
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本年四月二十八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咸
丰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曾国藩已有旨署理两江总
督,自应统带各军,兼程前进”等因。钦此。臣虽尚未接
准部文,将钦奉谕旨,恭录行知。闻命之下,谨已恭设香
案,望阙叩头谢恩讫。伏念臣从戎七载,未展一筹。既无
横草之功,兼有采薪之患。
乃蒙龙光曲被,虎节遥颁。膺
九陛之殊恩。界两江之重寄。鸿慈逾格,感悚难名。查江
督统辖三省,兼理盐政、河漕、江防诸务。地大物众,任
重事繁。在平时已才力之难胜,况目下实艰危之尤甚。建
业之沦为异域,苏常又失于崇朝。臣*任兼圻,仍司九
伐,只自惭其绵薄,讵有济于涓埃。惟国家多事之秋,岂
臣子怀安之日!计惟有殚心奉职,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
清,尽收疆土,下车而问疾苦,速拯疮痍,庶几仰答高厚
生成于万一。除另摺陈报一切军情外,所有微臣感激下
忱,理合专摺附驿,叩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然而,从当时的形势看,何桂清被拿问后,两江总督
并非非曾国藩莫属,至少像湖北巡抚胡林翼还有薛焕等
人,都是候选的对象。曾国藩之能署两江总督,
完全是肃顺推荐的缘故。咸丰帝原是准备让胡林翼署此任
的,但他在向肃顺咨询时,肃顺推荐了曾国藩。肃顺还有
意把此事写信告诉胡林翼,并让曾国藩同阅,目的无非是
为了结纳这两个汉人中的佼佼者,为他日后所用。
曾国藩得知肃顺在咸丰帝面前极力保奏自己为两江总督时,心中喜悦之情
油然而生,他想应该对肃顺有所表示。
他要给肃顺写一封极机密的信,派人专程送到北京
去。曾国藩抽出一张纸来,又慢慢地磨着墨。猛然,他记
起了肃顺要胡林翼将信给他看的话,心中产生了疑问:为
什么肃顺要将这种绝密的事告诉胡林翼和自己呢?按理,
他不应该泄露出来。“肃顺要讨好!”曾国藩心里说,他开
始冷静了。对于这个圣眷甚隆的协揆,曾国藩是清楚的。
肃顺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
贵中的昏聩者;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原来与恭王关
系较好,后来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王也不放在眼里了。
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
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势孤
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
岂是恭王的对手!他这样明自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
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
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的大事,还是以谨慎为
好。曾国藩停止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他决定不给肃顺
写感谢信,今后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
给皇上上谢恩折,不能与肃顺有私下的联系。
在给不给肃顺写信的问题上,确实表现了曾国藩的官
场经验。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只要皇帝去世,
就意味着天下政局将有新的变化,而各级官僚是否能保住
原有的官位,就很难说。当时咸丰帝身体
不好,他早有耳闻,所以他不得不为将来打算。而曾国藩
在祺祥政变,肃顺被砍头之后,之所以没有受到牵连,也
是得益于此。
但是,不向肃顺写感恩信,并不代表他不感激肃顺,
如他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四给曾国荃的信中即说:“沅
弟信中决气机之已转,世运之将亨,余意亦觉如此。盖观
七月十七以后,八君子辅政,枪法尚不甚错,为从古之所
难,卜中兴之有日。特余*窃高位,又窃虚名,遐迩观
瞻,深以为俱。”事实上,曾国藩写此信完全是因为当时
信息闭塞。咸丰帝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1年)死后,
因同治帝才六岁,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然而,此八
大臣与慈禧太后却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因为慈禧太后并不
甘于寂寞,她有直接参政的野心。这样,在这年的九月,
慈禧即勾结恭王发动政变,杀了肃顺。而对此消息,曾国
藩直到十一月十四日才得到一些消息,如他在当天的日记
中写道:“又抄示奏片一件,不知何人所奏。中有云,载
垣等明止典刑,人心欣悦云云。骇悉赞襄政务怡亲王等俱
已正法,不知是何日事,又不知犯何罪,戾罹此大戮也!”
朝廷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这位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竟然
事隔一个多月,才知一点消息,此事令他惊恐不已。这天
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到了十七日,他看到了阎丹初给李申夫的信中,有
“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中,载垣、端华、肃顺并拿问,余
五人逐出枢垣”的话,进一步证实了肃顺已倒的消息,至
此,他为自己先前的英明之举而感动高兴,“无论狂风骤雨,我自
岿然不动”,政治总是交织着刀与枪、血与火呀!哪里会有什么对错
之分呢?他也没有权力去管这些他不敢管又不能管的事,但为了
表明自己对新***的衷心拥护,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上:“服皇太后之英断
,为自古帝王所仅见”,真可算是高明之至了。
成功语录:无论狂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