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的是曾国藩所“心许”的人物。
终观曾国藩以上四条,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还要朝廷归还
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
曾国藩就是这样向他的上司——皇帝和清政府表达他的愿
望和要求的。这也是以柔克刚之一法,清廷果然准奏,杨、李
所部仍旧归曾指挥。
成功语录:官阶既高,接人宜谦虚,一切应酬,不可自恃。
二、居官之败,不可不省
曾国藩说: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
守其道,尽己之性而知天命,下学上达,这些都是阮籍为人处
世最重要的原则。做官的尤其应铭记于心。
一般而言,走向仕途的人要有一二贤者且居高位之人引之
向上,仕途就会通达起来。但群众基础也很重要。虽然在只对
上负责的中国古代社会,群众基础不起决定作用,但僚属的评
价也势关一个人的前程。尤其是人言可畏,不可不省。
曾国藩涉世很深,观人极广,谨慎异常。他曾经这样说:
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
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
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颐指气使,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
以
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
己家人的言语也当格外谨慎。
由于他的处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为人,自然很
多同乡会去找他商量,一旦找他,也都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
情一危急,自然会有几分棘手。曾国藩遵守的是祖父的做法:
“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这是一种很智慧、很圆
融、也不失体面的做法。他也希望家人都这么做,但有一条是
不得违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干预公事。
早在道光年间,他就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
事。如果闯入衙门,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一方面也使曾国
藩蒙受羞侮;一方面会使地方长官难堪,一方面也会被地方长
官所鄙薄。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千万不可与他人构
衅争讼,以免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
曾国藩深知历史上许多高官败在身边人手上,所以当他的
叔父打着他父亲和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
以制止。并讲了一番此乃败家误国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不
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这时还是曾国藩的父亲搬出“祖训”
来,曾国藩的叔父才收敛起来。
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权势更大了,曾国藩也更加谨
慎。他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
“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多说一句话为妙。大凡
人官运极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
一唱百和,一呼百应。然而闲言碎语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
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
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
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
则。这是为兄我阅历极深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曾国藩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他怕的就是他人的
嫌疑、闲言和怨谤。他和曾国荃同领一个军队,这是一种很特
殊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曾国藩尤其谨慎。他对弟弟
说,我出任地方官,如果仅带一个亲弟弟在身边,那么好事未
必见九弟之功,坏事必专指九弟之过,不可不慎。如何处理这
种关系呢?曾国藩
写了一副对联与弟弟共勉:
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
为勤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
处世以谨慎为怀,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免于失败的一个重要
原因。
居官为宦的人,许多人走向失败,有的原因很清楚,也有
不清不白稀里糊涂被免职罢官的。居官而败的“软原因”不外
乎与上司、同僚关系处理得是否好、是否与时代合拍等,但
“硬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曾国藩总结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
时,归结为主要的四个方面。即昏、傲、贪、诈。他在给家人
的信中说:
过去曾把居官四败、居家四败写在日记中来自警。现在怕
时问久而遗忘,再次写在这里。与前次稍有不同。居官四败是
昏、傲、贪、诈:“昏惰任下的人败,傲狠妄为的人败,贪鄙
无忌的人败,反复多诈的人败。”居家四败是:“妇女奢淫之家
败,子弟骄怠之家败,兄弟不和之家败,侮师慢客之家败。”
认为走向“仕途的人家不违犯这八败,就会长久。”
曾国藩认为要居官有成,必须力戒此四败。欲不昏惰任
下,必须做到“明”,尤其是知人之明。他在1853年给吴文镕
的信中说:您说的“选择贤人委以重任,听其言而察其理”这
两句话,因我阅历尚浅,实行起来难免把握不准而失去良才。
不过,今年我在省里,在下辖的武职官员中特别赏识塔齐布这
个人,实在是因为目前军营风气不好,官兵们遇事退缩,行为
虚浮,漫不经心,无所作为,骄纵涣散,如同撮合起来的泥沙
不能当饭吃,令人又是叹气又是痛恨,求得一个象塔齐布这样
热血澎湃、立志杀敌的人,实在很难,因此我才倍加器重屡加
赞许。除他之外,我也缺乏可以信赖的心腹。至于那些不受我
肯定的人,则是人人对之斥骂唾弃。有些人想要****颠倒
善恶,将大才、小才各种人才混为一谈,那么依着我这不够宽
大的胸怀,对此实在不能容忍。
造成今天整个社会的动乱,只
因为人们混淆是非,万事漠不关心,才使得志士贤人灰心丧
气,偷奸耍滑之徒得意洋洋。
知人之明,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才能事业兴
旺。因此曾国藩在军命将,说某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
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久终。皆一一验
证。如他保举塔齐布说“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后来,
塔齐布果然屡立功勋,战死沙场。还如说左宗棠“才可独当一
面”,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沈葆桢“器识才略,应堪
大用”皆无不有所应验。知人之明,部下就不敢胡作非为,一
意孤行。曾国藩对陈国瑞问题的处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曾国藩剿捻之初,认为陈国瑞率僧军残部驻扎济宁,力
量过于薄弱,遂把刘铭传也派到济宁,驻守济宁城北的长沟
集。陈国瑞向来暴虐,向不把湘、淮两军放在眼里,此次见刘
铭传驻扎长沟,十分憎恶,又见刘铭传军配备着先进的洋枪,
早已羡慕倍至,遂产生了抢夺的念头。于是,陈国瑞率兵突过
长沟,见人就杀,见枪就夺,连杀数十人。刘铭传闻讯后十分
恼怒,发兵将陈国瑞团团围住,将陈国瑞的亲兵全部打死,将
陈国瑞囚禁起来,连饿三天,直到陈国瑞告饶为止。回去以
后,陈国瑞恶人先告状,向曾国藩控告刘铭传,刘铭传亦不甘
示弱。于是,两个人便在曾国藩面前打起官司。曾国藩对于陈
国瑞的蛮横、骄纵早有耳闻,今目睹所发生的火并事件,也深
怨陈国瑞。于是,曾国藩便在陈国瑞禀帖上,历数其半生的功
与过,并劝其诲过自新,最后与之约法三章,“第一条,八千
勇数,必须大为裁减,极多不许过三千人,免致杂收游勇,饥
溃生变。第二条,该军与淮勇及英、康等军,一年之内不准同
扎一处。第三条,该镇官衔,宜去‘钦差’字样,各省协饷,
均归河南粮台转发,不准别立门户,独树一帜。”无奈,陈国
瑞却矢口抵赖。曾国藩便对其进行了三次参奏,终使陈国瑞受
到了被撤去帮办军务,褫去黄马褂,责令其戴罪立功的处罚。
这样,陈国瑞不得不向曾国藩认错,并立即服从曾国藩的调
遣,由济宁移驻江浦,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至于那些傲狠妄为如安禄山、贪鄙无忌如何和坤、反复多
诈如李林甫等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曾国藩的为官不败,可
以说和他的用人之明、谦谨清廉、坦荡至诚等准则是密不可分
的。
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务施于人”。为官的人,更
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定度处事,而要根据事情的情理决定可否,
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有利于社会。曾国藩“不禁秦淮灯
舫”一事,充分说明曾国藩是按这一原则为官的。
金陵(南京),乃六朝金粉之遗。自魏晋隋唐之后,一直
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所瞩目。但迭经兴衰,到后来只剩秦淮河
一带,尚残存着一些中占时代的风流了。明朝末年,此地出了
马湘兰、李香君一辈色艺俱绝的名妓,倾动才流。至今读郑板
桥的《访画舫》,字里行间还感着余香萦绕。
然而,自1851年以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
了镇压起义,接连派兵攻打太平军,秦淮河一带受到战争的严
重摧残,变得萧条凄凉了。直至1**4年,战争结束后数月,
当年点缀太平的画舫箫鼓又渐渐地出现了。
此时,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保守,对这种情形看不
顺眼,立即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拜谒了
两江总督曾国藩,禀报他对此事的处理。
曾国藩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呢?这是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
情。很多人认为,他一定是主张严禁的。涂太守也认为他的做
法一定会得到曾国藩的赞许。谁知曾国藩听了他的禀报后,只
是不置可否地一笑,然后对涂廉访说道:“听说淮河灯船,尚
寥落如晨星。我多年前曾经过此处,只见千万船只,来往如
梭,笙歌之声,彻夜不绝,实在是太平年代的一大乐事啊!”
涂廉访听了以后,好比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怏怏而回。
又过了几天,曾国藩约了幕府中的诸位僚属,乘船游览
“十里秦淮”,并命江宁、上元
两个县的县令,设宴款待太守涂
廉访。席间,曾国藩饶有风趣地对大家说:“三十年前,我是
心向游冶而不敢游冶;三十年后,我是心不想游冶而不禁别人
游冶。”停了一会,他又说:“三十年后的今天,我身为两江总
督,处理事情则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
源远流长、大家喜爱的游乐场所,并重建一个人文荟萃、河山
锦绣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态度,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特别是
对涂廉访太守是个极大的教育,他原来下令严禁,后来不仅撤
了禁令,还积极采取措施,号令修复鸡鸣寺、莫愁湖、胜棋
楼、扫叶楼等,将六朝旧迹、前明文物一一恢复,使龙盘虎踞
的石头城再放光彩。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一时,士女欢欣,商贾云集,荒榛断莽之区又复白舫红
帘,日益繁华起来。无论外地的寓公或本地的土著,闻讯都渐
渐聚居于此,大有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社会史家无不评论,曾国藩此举,实在是深知为政之体的
表现。
成功语录:昏惰任下的人败,傲狠妄为的人败,贪鄙无忌的人败,反复诈多的人败,欲居官有成,得先免戒此四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