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 > 第18章 千家诗2

第18章 千家诗2(2 / 2)

郎,指以书代信。凡"上……"的诗题,大都用以暗示自己

的抱负和请求。

②碧桃:神话,天上有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

子,三千年成熟。

③日边:指长安。《世说新语》:某帝幼时,其父问

他说:长安远还是太阳远,他答说;太阳近,长安远。父问

其故,他说,抬头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所以太阳近,

长安远。第二天当着朝臣,他的父亲又问他这个问题,他

说,太阳远些,长安近些。父亲又问为什么和昨天答的不

同,他说,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里来,

所以太阳远些,长安近些。后人因以"日边"为长安。

④芙蓉:

有两种,一种即荷花,又名芙蕖。一种为木

芙蓉,花重瓣或红或白。此句指木芙蓉。

【解说】

诗前二句以碧桃、红杏和露倚云喻得志之徒多由攀龙附

凤、因缘权贵,为了得到恩宠获得权力而走后门。以芙蓉秋

江喻自己不随波逐流,不羡挑杏之芳菲,安分守时,自处于

春时寂寞之境,不萦心于利禄之途,故能"守身待时",不向

东风怨未开,不羡别人不义的富贵而怨自己不遇时。此诗虽

以高洁自许,但正直之士不见用,使高材多穷困忧戚,是对

当时用人不以贤的批判。

江南春①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②水村山郭酒旗风。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④

【注释】

①江南:指长江以南,五岭以北之地。②啼:鸣

唱。绿映红:红和绿相互映衬。这句说,千里江南,到处是红花绿

叶,莺歌燕舞的大好春光。③山郭:外城叫郭,这里指靠山的城。

酒旗:悬挂在酒店门前用布做的小旗,作为酒店的标记。这句说,水边的村子,靠山的城郭,还有迎风招展的酒旗,真是美丽如画。④南朝:即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京城均设在今南京。四百八十寺:虚数,形容数量很多。这两句说,南朝建造了那么多宏丽的佛寺和亭台楼阁,有什么必要呢?只不过成为烟雨中的点缀品罢了。

【解说】

南朝的帝王和贵族迷信佛教,建造了大批的寺

庙。到梁武帝时,建康(今南京市)的佛寺,据说多达五百

余所。唐代的君王也迷信佛教。这首诗虽然题为《江南春》,

实际上是作者借此对当时的统治者妄信佛教给以辛辣的嘲

讽。全诗只四句,作者不仅对千里江南的诗情画意作了出色

的描绘,而且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崇信佛教奢靡成

风的不满。

游小园不值①

叶绍翁

应嫌屐齿②印苍苔,十扣③柴扉④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小园不值:小园系私人的花园;不值,没有游成。

因系私人的小园,园主人不知来的是老朋友,没有接待。

②屐齿:古代一种木制的鞋,即木屐,底有齿以防滑

跌。谢灵运喜出游,尝著屐登山,上山去屐前齿,下山去屐

后齿,以后就成了文学上的典故。

③"十扣"和"九":有的版本"十"字作"小",

“九"字作"久",按诗意无屡次去游都不开门的意思,似

以暂从作"小"作"久"之说较佳。小,小心恭谨之貌。

④柴扉:用荆条竹片等物编制的简陋的门,说明隐士

住处的简朴。

【解说】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宋代建安人。全诗扣紧"不

值"二字设想立意;以景写人,写小园主人的品德。首句以

“应嫌"(本作"怜"亦通,似"怜"字更好,"嫌"字太露)二字

见意,小园主人为什么深闭柴门呢?应该是爱怜苍苔,怕游

人——实指俗人——的足迹把苍苔踏坏了,以见隐者(小园

主人)是真隐,不是那假装隐居"身在终南,心存魏阙"(终

南,隐居的地方;魏阙,指朝廷,权力所在的地方)的沽名钓

誉之徒。因此,对这样的小园主人,不敢轻易冒犯,小心地

扣园门,却久久不见有人应门。二句写"不值"之状,题意

似乎已尽,但诗人出人意外地写出了高唱入云的名句,"春

色满园关不住",虚写一句,接着以"一枝红杏出墙来",

实写,真把十分春色写得春色十分。有声有色,精神奕奕,

令人鼓舞,引人遐思。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摹

写景象巧夺天工,而更重要的是境与意合,妙与神会,它象

征小园主人虽隐居不仕,不求闻达,但园主人洁身修行,品

德日新,声誉日隆,要想别人不知道也不可能,象关不住的满

园春色一样,象出墙的红杏一样,傲然一枝,卓尔不群。末

二句诗人对园主人极尽歌颂的能事,而且诗人对美好品德的

向往,也俱见于诗中。这样说来,不是"不值"而是大有收

获的了。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①

沾衣欲湿杏

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②

【注释】

①短篷:即小船,陶为小船都有矮小的竹篷。

藜:植物名,可作拐杖。这两句说,把小舟拴在岸边的古树上,我

拄着拐杖,慢步向桥的东面走去。②这两句说,杏花正在开放,细雨

蒙蒙,快把我的衣服沾湿了;春风吹舞着柳丝,微拂脸孔,不但没有

半点寒意,而耳觉得很舒服。

【解说】

僧,和尚。志南是名,南宋人。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其他不详。

这是一首春游即景诗。全诗没有用"春"字,

但描绘的却是春日的景象。首句写停船上岸,其余三句写

游。第二句不说我拄杖藜,而说杖藜扶我,别有风趣。第三句写

杏雨"沾衣","欲湿"未湿,这是对春雨的细腻描绘。来

句写东风吹拂脸面,舒适又不觉得寒冷,作者状物写景这么

细致,如果不是善于体察,是不能写得这么熨贴入微的。

题屏

刘季孙

**①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②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③。

【注释】

①**:燕子的叫声。

②浑:完全,简直。

③芝山:山名。风景优美。

【解说】

刘季孙,字景文,宋人。

郭老曾说"诗人是傻子加音乐家"。诗人之傻是指想象

力丰富,往往匪夷所思,有时近于天真,但仔细一想却有道

理。诗人闻燕语起兴首句直书其事,二句就问得天真,为什

么燕子要来打扰我梦中的闲适呢?自己不解,下句更天真,

自己不解还要去问别人。别人也不解,才知自己强作解人的

多事,于是念头一转,与其去干这闲得无聊的事,不如携酒

去看芝山要好得多呢。可见与其去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

如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诗人从实践中悟出来的一种

道理,但说得如此轻松。

据记王安石很喜欢此诗。《石林诗话》云,"刘季孙初以

右班殿置(官名)监饶州酒,荆公为宪江来,巡历至饶,按

酒务(检查酒的营业情况),始至厅事,见小屏间题此诗,

大称赏之。即召与语,嘉叹久之,升车而去,不复问务

事。”

客中行①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②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③

【注释】

①《客中行》一作《客中作》。②兰陵:县名,唐时

属沂(yí移)州,今属山东省峄县。郁金香:酒名,用郁金香的根

浸成,呈金黄色。琥珀:一种树脂化石,是蜡黄和赤褐色的透明体。

这两句说,用郁金香泡制的兰陵美酒发出阵阵清香,盛在玉碗里,那

光泽象琥珀一样。③但:只要的意思。这两句说,只要主人用

这样的美酒款待,我便忘记是在异乡作客了。

【解说】

这诗是写作者在外作客,由于得到主人盛情款

待便尽情畅饮,好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没有身在异乡的孤寂

和烦恼。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旷达豪爽的性格。诗的前

两句写酒,后两句写诗人的愿望和情思。全诗色彩明快,音

节铿锵。

庆全庵桃花①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②来问津。

【注释】

①庆全庵:佛教庙宇,凡名庵者多为尼姑住持的庙宇。

②桃源、避秦、渔郎:都是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渔郎"指晋王道真,传说他沿溪捕鱼,忽逢桃花林,寻其源得一洞口(即桃源),入洞见一太平世界,里面的人说,他们的祖先"避秦"末的大乱到这里,不知有汉和魏晋等朝代。王道真归后,以告太守,使人再去访桃源(即诗中"问津"之意),竟不可得。

【解说】

谢枋(bìnɡ)得,字君直,号叠山。宋代弋阳人。宋亡,改

姓名隐居,元朝统治者逼他出来做官,他便绝食而死。

这首诗,四句都着力写桃花,只篇末对庵字略为一点,以

见其清白自守之意。诗人隐居以后,自谓寻到了避秦的好地

方,好象桃花源的人可以避秦时之乱一样。隐居以后,再也

不过问世事,好似桃花源的人一样,甚至连岁月也忘了,只

是见到桃花开了才知

道又过了一年了。以此说明隐居的决

心。渔人发现桃花源是由桃花流水引起的,因此,一定要韬

光养晦,不要因桃花随水漂流出去,泄露了秘密,惹出祸

事。一方面显示了其政治警觉高,另一方面也显示国破家

亡,孤臣孽子提心吊胆的悲苦生活,元人统治者对汉民族的

忠臣义士的迫害。末一句怕有渔郎来问津,明点上述怕惹是

非的思想,切庵字。意思是不要让飞花随流水,飘到"桃源"

外面引起渔郎的多事,扰乱了佛门的清净。因而意在言外,

诗的思想更见淳厚。诗人终于不能免于迫害,其忠义之心,

民族气节已见于此诗了。

漫兴①(其五)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②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③

【注释】

①漫兴(xìng幸):随兴所到,挥笔而成的意思。

作者写了绝句漫兴九首,这是第五首。②肠断:内心有伤感的情

绪。杖:这里作动词用,相当于"拄"。芳洲:长满青草的沙

洲。这两句说,春天决过去了,心里难免不伤感;我扶着拐杖慢慢地

行到江边,站立在长满绿草的沙洲上。③颠狂:形容柳絮随风乱

舞的样子。轻薄:形容桃花浮在水面上随波飘流的样子。这两句

说,只见那柳絮纷纷,颠狂似地随风乱舞;桃花片片,轻薄地顺水飘流。

【解说】

这诗是描写春天将尽时,作者漫步江边所见的

情景。诗人借景抒情,"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既是

借物比人,又是托物讽人,体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趋炎附

势、随波逐流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解说】

按《唐诗纪事》,此诗下有作者自序云:“余贞元二十

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

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

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

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

中。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

读此序可以窥见诗人充满升沉不定之感,故有"兔葵燕

麦","以俟后游"之语。诗人睹物起兴,如何概括为艺术

形象,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前二句写实。昔日千树桃花,灿若明霞的盛况已不见

了,在百亩广阔的庭园中除一半是青苔以外只剩有菜花了。

连种桃的道士也已不见了。此句既写实又是比喻,影射昔日

煊赫一时的宰相已下台了。因而,前次来过的刘郎今天又来

了。从诗人吟咏又被召还的语气中,显示"小人道销,君子

道长",正义终于获胜的信念。

这首即景抒情诗,既是实景又是诗人意中之景,与题目

不即不离。东坡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两

首诗即具此境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