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
幸蜀西至剑门①
唐玄宗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②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③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④才。
【注释】
①解题:安史之乱,潼关失守,李隆基率贵妃等仓皇
幸(皇帝出行的专用词)蜀;未至,闻肃宗即位灵武,被
尊为上皇。后返长安时见剑阁之险,感而题诗。
②銮舆出狩:銮舆,皇帝皇后坐的车子,又叫銮驾。狩,
本为田猎之名(冬天打猎),又皇帝出都考察叫巡狩,巡狩者,
巡所狩也。这里把唐玄宗逃难奔蜀叫狩,是为尊者讳的例子;
不好说皇帝逃难,只说为了去打猎,是作者自己用来遮羞了。
③五丁:古力士,开山通蜀。
④勒铭:张载有《剑阁铭》,此处比喻随从他的人员
都有象张载一样的才华。
【解说】
唐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这是闻安禄山已被打败,自己
被尊为上皇,一洗"三郎,郎当"的愁容,又摆出皇帝的架
子说教,并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贾深还
把这首诗刻在石上以邀恩宠呢。
诗的中心点在"乘时方在德"一句。乘,驾驭、控制的
意思。时,即"是"。古是、时二字通用,为代词,代剑
阁,实指蜀地。”横云"、"翠屏"、"丹障"、"千仞"
等词形容剑阁之险。剑阁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之称。”銮舆"、"灌木萦旗"、"仙云拂马"写自
己作为天子的威严。以威严君临这险要的形势,能否控制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呢?那还不一定,从而得出
“乘时方在德"的结论。这是应有的说教。古语说;"天下
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今安史之乱导致天下大
乱,可是蜀未乱,可见自己的恩德未衰,因此最后表扬扈从
诸大臣,说他们都有象张载铭剑阁的才能,实际是说自己有
可铭的功德,这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并不成功。第一句"横"字和"峻"
字呼应,有气派。其它各句写剑阁的险峻与天子的尊严都不
够味。试与李白的《蜀道难》和七律中的应制诗比较,"灌
木萦旗转"这样的句子显得索然无味,没有生气。”仙云拂
马"与"剑阁横云"材料重复而矛盾。又"五丁"、"千
仞"借对,但"五丁"有固定的故事,千仞却没有,这叫
“偏枯",总之精神空虚,也就苍白无力。
春夜别友人①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②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③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④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⑤
【注释】
①《春夜别友人》共二首,这是第一首。②银烛:蜡
烛,因其光似银亮,故称。金尊:"尊"通"樽",古代酒器,用青
铜制成,其色如金,故称金尊。绮(qǐ起):美丽丰盛,引申为
丰富,绮筵,丰盛的筵席。这两句说,明亮的银烛吐着清烟,对着丰盛
的筵席,举杯饮酒。③离堂:饯别的筵席设拒堂上,故称。琴瑟
:本属两种乐器,此处比喻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别路:分别后要
走的路。这两句说,在饯行的筵席上,朋友的深厚情谊更加勾起了离
愁,今晚分手后,我将爬山涉水踏上遥远的行程了。④隐高树:
隐蔽在高树后。长河:银河。没:沉没,隐去。这两句说,我们
叙谈了一整夜,直至月亮在树后慢慢沉下去,银河也已隐去,天将亮
了,还合不得分手。⑤悠悠:遥远。这两句说,多么令人难过呀,
饯别后我将踏上旅程向洛阳出发了,今后不知哪一年才能相会。
【解说】
这诗是写作者远行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
景。诗中写设宴饯别,宾主终宵不忍离别,直到月儿西下,
天将晓快分手了,诗人想起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因而互
相间的心情更加难过。金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解说】
这是一首应制诗,题目是咏长安附近的一座大山,终南
山。题目其余的字虽是说明,但诗的内容能处处照顾到题
目。唐大明宫内有紫宸、蓬莱、含元三殿。首二句写首都的
气魄,亦即帝王的气魄。北斗星象挂在城边一样,终南山可
说是一座大山了,但好象依靠着蓬莱一样。终南山虽是正
题,但在皇帝面前是不算什么的,这是故意把终南山贬一
笔,以见天高地卑君上臣下之义。如没有这一笔,把南山捧
得很高,就有人要问这样的捧南山,置君父于何地。有了这
一句,下面无论怎样歌颂南山,都不错的,因为南山再美,
是在君王之下的美,以美衬美,更显示君王的美。在封建社
会,这一笔不仅在全诗中起先抑后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政
治,得臣下事君之体。当时的清规戒律也真多,作个诗臣也
不容易的。
下四句写终南山正文,总的是借南山的葱蔚、堂皇,以
象征王朝的昌盛、繁荣。早在《诗经》里就有"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的话。这里说终南山上的
金阙高高地耸立在云霞之上。白玉堂在树巅、浮云里,象虚
悬着一样。宫殿多么富丽,气派又多雄壮!半山雾霭似与天
帝的玉京相接,峰顶的轻烟呈现出太平的祥瑞气氛,这是繁
荣昌盛的象征。最后写"侍宴"二字,以喊万岁、万万岁作
结。诗的主题思想就在这里:借南山献寿。”华封三祝"。
本是陈套,但诗人在这里紧承"佳气"、"瑞烟"之便,顺
手拈来,更用一"持"字,从字面上抹去"寿比南山"的俗
气,有点铁成金之妙。同时"尧天"常与"舜日"组成词
组,有歌颂承平功德的含意。
此诗总的特色是善于用赋的敷采摘文的手法,运用应制
诗的专门词汇很自然。
律诗除有固定的平仄外,还有四声递用的讲究。如"树
杪玉堂悬"句为"去上入平平",这叫句中"四声递用法"。
又单句的字,必定要上去入三声都用全。这样相同而用,音
节更为抑扬顿挫,也就更铿锵和谐。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①
张说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②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③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④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⑤
【注释】
①得林字:古时文人聚会作诗,临时抽签,拈得或
分得某一字,作者就以这字为韵作诗。张说得"林"字,就必须以
“林"字做韵脚。林字在《佩文诗韵》中属"十二侵"韵。这首诗的
林。心、深、音都属于这个韵。②东壁:壁,二十八星宿名之一。
古人认为是图书所在主天下文人。壁居南则在室东,故称东壁。陶宏景
《星经》:“东壁天下图书之秘府也。”西园:《魏志》:“曹子
建置西园于邺,与诸才子夜游赋诗。”翰墨林:笔墨如林。这两
句说,书院的兴建,上应主图书府库的东壁星,聚集天下的才子在这
里讲习诗书,象曹子建的西园那样,人才济济。③诗:即《诗
经》。易:指《周易》。这两句说,在这儿诵读《诗经》可以懂
得国政兴隆的道理,讲解《易经》可以理解两仪四象、天地阴阳的奥
妙。④位窃:窃居高位。当时张说已为宰相,这里作自谦词解。
和羹:原意是调和汤味,这里用以指代宰相辅佐帝王综理朝敢。
恩叨(tāo滔):这里是感受帝王恩典的意思。叨,谦词,犹言辱
承。这两句说,我自己窃居宰相高位,才学很少却负有辅弼(bì敝)
的重大责任,过去受到的赏赐已经不少,现在又蒙圣上赐醉酒的深恩。
⑤载:乘。载歌,乃歌。竭:尽。春兴曲:充满春意
的谱曲,指自己的诗是出于内心欢欣而作的。知音:原指知己的朋友,这里指玄宗。这两句说,当这位重恩
深的时日,我衷心歌颂天子的大恩大德,趁着春兴,尽情作诗,这是皇上知遇之恩呀!
【解说】
唐玄宗置酒于集仙殿,对礼官学士说,现在同
群臣作乐于这里,这这殿应改名为集贤殿,改丽正书院为集
贤殿书院,授张
说为集贤殿书院学士,使掌院事。张说在宴
会上应诏命而写此诗。这诗的主要内容是赞颂唐玄宗好文
学,重人才,可是想到自己才德浅薄,受此重任,感到惭愧。
长宁公主东庄侍宴①
李峤
别业临青甸②,鸣銮降紫霄。
长筵鹤鹭③集,仙管凤皇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成已醉,恋赏未还镳④。
【注释】
①解题:长宁公主是唐中宗的宠女。侍宴之类题目注
见七律沈佺期《侍宴》诗。
②甸:首都的近郊。
③鹓鹭:鹓,凤雏;鹭,自鹭;皆鸟名。这里用来指
侍宴的臣僚。
④镳:(biāo)即銮舆。亦可用于一般车马。
【解说】
李峤,字巨山,唐代赵州赞皇人。幼时梦人赠他双笔,自
是有文词。十五通五经,与王杨卢骆等齐名,与苏环同为名,
宰相。
侍宴诗照例是颂扬的话。首联写皇帝来到东庄。次联写
侍臣之盛同音乐之美。三联写东庄景物之好,因此已醉还不
忍去。末联"承恩"二字双关皇帝与公主。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①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②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③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帝喾(hào浩)
的后裔蚕丛是封于蜀国最古的君王,这里指蜀地。蚕丛路,即蜀道。
崎岖:高低不平的山路。这两句说,听说蜀道狭窄而又离低不平,
极难行走。②傍:靠近。这两句说,高山在人的面前突然陡起,
云雾从马头旁不断飘过。③芳树:春树。秦栈:从秦(陕
西)入蜀的栈道。春流:指锦江。蜀城:指成都。这两句说,
茂密的丛林笼罩着窄小的栈道。碧绿的锦江绕着成都流过。④升
沉:指人政治生活中的得意和失意。应(yīng英):当。
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蜀的隐士,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此处
泛指占卜的人。这两句说,人的功名利禄本有定数,大可不必去找人
占卜了。
【解说】
这首诗是作者送友人从长安入四川而作。诗中
首先说,四川是古时的蚕丛国,听说那里高峻险阻,道路崎
岖难行,山当着人面陡起,云挨着马头飘过,芳树笼罩着栈
道,碧水环绕着成都。然后劝告友人,到了那里对功名要看
得淡薄些,不必算命卜卦,产生妄想。诗中把四川的地理环
境写得奇险逼真,读后令人如历其境。全诗气势雄浑,而又
委婉含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③意,落日④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⑤鸣。
【注释】
①郭:城外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野。
②孤蓬:蓬,蓬草。古诗多以之喻孤身远行之旅人。
③游子:作客在外的人叫游子。
④落日:初日,此处落字当始字解,见《诗经·周颂·
访落》注。又《尔雅》,"俶落、权舆,始也"。
⑤班马:马相别嘶鸣之声。《左传》"齐师夜遁,邢
伯谓中行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
【解说】
这首诗写离情别绪,言有尽而意无穷。交代主题富有情
感,颔联用"一……就……"的句式,一为别就万里征,"一"
与"万"对照,再加以"万里征"又是"孤蓬",为友人耽
心之情溢于言外。而"万里征"后,天各一方,于友人则行
踪难定;于自己则永怀无已。用浮云、落日作比,把抽象的
意念化为生动的形象,潜脉暗通。浮云、初(落)日与青山、
白水相掩映,既突出离别之苦,又增加去后之思。首尾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