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的身份会不会与船有关?”
“你是从木板碎片上的‘第二海龙丸’几个字想到的吧?其实,木板碎片刚挖出来时,我们就做了相应的调查。”警部微笑道,“可是,当时没有发现任何关联。在京都府登记在册的船中,根本就没有叫‘海龙丸’的,更别说‘第一’‘第二’了。向全国发出求助之后,找到了大约五十艘叫海龙丸的船,可都看不出跟本案有何关系。而在‘海龙丸’之前加‘第一’‘第二’之类编号的船,则一艘都没有。”
“是吗……”伊濑沉默片刻后,又问,“案发前后,附近有没有二十七八岁的女子出没?”
“很多啊。”
“哎?”
“京都、大阪、冈山地区都有许多客人来木津温泉,其中不少是女性。”
“这样啊。”伊濑真是服了自己。他一心想着这里是乡下,居然连温泉都忘了。
浜中见伊濑的发问告一段落,于是请求道:“警部先生,能把那些照片交给我们了吗?”
伊濑和浜中坐上了当天晚上的火车。
离开警察署后,他们又前往城崎的报社,同一直与浜中有联络的记者会面,打听对白骨的调查结果。但记者并没有提供比警部更多的信息。白骨上没有裂纹,没有骨折,也没有检测出毒物,所以无法断定凶手是用什么方法杀死被害人的。
傍晚,两人乘火车离开城崎,在京都换车,抵达东京时已经是次日上午十点左右。
“杂志定在十一月十日发行,之后会陆陆续续得到一些反响。我很期待呀!”浜中在列车上说。
“不知会怎么样呢。我不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能勾起读者的兴趣。”这倒不是谦逊,伊濑真是这么想的。
“这种类型的连载是我们首先策划的,读者对新鲜事物总会很敏感。我担心的是,别的杂志会不会模仿我们的创意。”
“浜中君,你这么说,我十分感激。但我自己全无自信,总感觉写得不够专业。”
“老师渊博的学识定会大受欢迎。我的经验虽浅,但编辑的直觉大体还是有的。”浜中的话未必是恭维,他对此似乎深信不疑。
“话虽如此,浜中君,这趟旅行几乎毫无收获,我总感觉对不起主编和社长。”
“没关系。社长反正是出于个人爱好才做杂志的,从未想过要赚多少钱。何况主编也清楚,我们此行只去了三保松原和京都的松尾。”
“但我们的花费有点超标啊。住京都国际观光酒店似乎太奢侈了。”
“让我们的作者住高档次的酒店,也是我们应尽的礼仪。”浜中说。
之前的宴席上,社长自己也宣称,采风的时候可以坐飞机,也可以住高档酒店。可是和上次相比,这次旅行的内容太贫乏了,伊濑担心很难以此为基础写出文章来。
“可是……”伊濑自言自语道。
浜中宽慰说:“写凶杀案的后续发展不就很好吗?”
“又写那个啊?如果是另一起凶杀案倒还好说,但相同的东西连写两期,就有点于心不安了。”
“每个人都会对凶杀案感兴趣。”浜中强调道。
在他看来,只写民俗学方面的内容,会缺乏现代气息。如果将凶杀案的故事加进去,至少能在当今和古代之间建立起联系。不管读者有多么喜欢旅行,如果只让他们看那些老掉牙的东西,都会生出疏离感。说到底,这类游记中,如果不插入生动的案件,就唤不起读者的共鸣。
“打个比方。”浜中兀自说下去,“最近《奥之细道》<sup>【26】不是又热起来了吗?虽然也可以重走芭蕉当年的路线,写出一篇游记,但如果只是回顾的话,最终仍会落入俗套。无论以现代视角对芭蕉的诗作怎样的解释,芭蕉毕竟是三百年前的人。如果要为这样的游记增添现代气息,不将当今流行的要素注入其中是不行的。”
“唔。”
“咱们一直在说游记,其实我反对游记过度文学化的倾向,因为那样一来,读者的想象就会被作者的思想所束缚、限制。当然,作者必须要有独立鲜明的思想,但也不能剥夺读者对旅行的无限遐思。我觉得,在贴上‘文学’的标签之后,游记的意义就免不了遭到误解。”
浜中一边喝着小瓶威士忌,一边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不过令我惊讶的是,老师竟然向警察提到了松尾神社打听到的那名女子。看来您对她印象深刻啊。”浜中窃笑道。他的发言总算告一段落。
“我当时只是突然想到一句古话:犯罪背后总有女人。不是专门针对松尾神社听到的那个女人发问的。”
“未必吧……不过话说回来,那个女人捐赠了海龙酒匾额……唔,请等等。”浜中扳着指头,嘟哝道,“再过三天应该就有消息了。”
“什么消息?”
“广岛县濑户内海沿岸各市镇村是否有名为‘海龙’的酿酒公司的消息。在松尾神社看到那块匾额后,我一到国际观光酒店,就边查地图边写信给各地的公务所,包括沼隈、丰田、安芸、佐伯、御调这几个郡。”
“你还真是勤勉呢。”伊濑赞赏道。
说出来可能会让浜中嘲笑,此时伊濑心中浮现出一名二十七八岁的女子的身影,但她似乎跟案子没多大联系。伊濑在明石人丸神社内偶遇的这名女子,不知为何总是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那次相遇发生在歌会开始后,神社内的建筑前。女子参加了歌会,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中途离开,走在半道上正好与伊濑碰面。
女人的形象颇为复古,脸颊丰腴,眉眼间流露着十足的日本韵味。这个年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古典美人了。或许正是在古代皇室尊崇的人丸神社,才能遇见这种宫廷贵妇气质的女子。
伊濑对她念念不忘,所以才会不自觉地在警察署提到她。当然,他是从名为“海龙”的酒联想到这名女子的。松尾神社的神官也说过,捐赠“海龙”匾额的是一位穿和服的美女。
回家后,伊濑一直睡到傍晚。晚上坐火车实在太累了。这次出行,一路辗转于清水、京都、木津、城崎之间,他早已不堪其苦。
第二天,伊濑开始整理采风笔记,构思文章,查阅专业书籍,收集民俗资料。准备了一周之后,他便开始提笔写稿。
“老公,浜中先生来了。”妻子来书房通报。
伊濑不知浜中为何事而来。一进客厅,就看见浜中屈膝跪地。
“辛苦老师了。”浜中的娃娃脸上浮现出难得的成熟表情,老老实实地问候道。
“哪里哪里,你才辛苦呢。”伊濑勒紧缠衣带,“客套话就免了吧。你找我有什么事?”
“唔,老师,我把杂志带来了。本应早点来的,结果晚了,非常抱歉。”浜中从皮包中取出一本崭新的《草枕》杂志,毕恭毕敬地递给伊濑。
“是吗,谢谢。”伊濑接过来,看了看目录。因为是新连载,目录页上的标题也用了相当大的字号。伊濑打开杂志,翻到相应的页码,版式不错,插入的照片是浜中拍的,也挺合适。
看着自己印成铅字的文章,伊濑不知不觉沉浸在阅读之中。
“老师。”浜中在伊濑面前唤道。
“啊,不好意思。我看出神了。”伊濑合上杂志。
“老师的文章在编辑部内赢得了一致好评。”浜中笑眯眯地说。
“是吗。多谢。”
“已经发行三天了,托您的福,销量还不错。”
“但这不是我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你们的策划做得好。”
“哪里,自然是拜老师妙笔所赐……我带来的三四封读者来信就是证据。从信上看,大家都满怀期待啊。”
“不敢当。”对作者来说,没有比读者来信更令人快乐的了。对伊濑而言尤其如此,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收到读者来信。之前他只是在冷门小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不起眼的文章而已。
果不其然,读者来信中洋溢着赞赏之词,说伊濑开创了游记的新形式,将民俗学适当地融入文中,就像是聆听现场讲课一般,让人备感乐趣。被人赞美当然没有不开心的道理,伊濑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此外,还有读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都是清一色的称赞。主编对老师非常感激,命我今天将杂志和信件拿给老师过目。”
“多谢。你这么忙还跑一趟,我真过意不去。”
“哪里。我还年轻,而且这是工作,我一点也不介意。告辞了。”浜中退回玄关,一边穿鞋一边说,“老师,这次初战告捷,极大地鼓励了编辑部,我们将全力策划老师的连载。今后还希望您能继续多多关照。”
“我也是。”伊濑两手抱在怀里,微微施礼道。
浜中来访后的第二天。
伊濑收到了一封素不相识的人寄来的信,看上去是寄给《草枕》杂志的询问信,收件人的地址栏分明写着上石神井。
不揣冒昧,突然来信,万望见谅。我是《草枕》的忠实读者,最近初次拜读老师的游记,深受感动。游记以前所未有的形式,给我以强烈的新鲜感。围绕浦岛和羽衣传说的主题,游记描述了从丹后木津至播州明石、淡路,再到纪州,一路探寻奇妙地域的旅程,读起来兴味盎然。我之前也听说过羽衣和浦岛传说,但读过老师的独到分析之后,对这些故事的兴趣愈发浓厚了。
选择那些旅游地是老师的主意吗?抑或是编辑部预先制定的计划?我之所以想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这是老师的主意,那身为读者的我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在第一篇游记中选择那些地点?如果老师能回信解答,我将感激不尽。
另外,老师接下来又将去哪里旅行呢?当然,在杂志发行之前,可能一切都将保密,但如果能在回信中一并告知,我将不胜荣幸。
二宫健一
又及,因为不知道老师的地址,所以只好向《草枕》编辑部询问了。
伊濑看完这封信,意识到浜中没有骗他。伊濑以前写过许多文章,但还是第一次收到满篇溢美之词的读者来信。看来,那篇游记的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个叫二宫健一的读者住在千叶县成田市。伊濑曾去成田参拜过不动明王。除此之外,他跟成田之间毫无交集。
他满心欢喜地写了回信,内容包括:受到称赞,十分高兴;旅行计划都是跟编辑部商议后决定的;不过,自己很喜欢浦岛和羽衣传说,很早就想写关于这些典故的文章了,等等。
第二天,浜中又来了。伊濑立刻将回信给他看。
“太好了。”浜中也很高兴,“实不相瞒,这两天编辑部又收到三张明信片。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广受欢迎的连载。”他笑容满面地说,“对了,您的稿子是不是也有点眉目了呢?”他趁机催稿。
“这个嘛……因为这次没有走多少地方,凑满字数有点难。我只好遵照你的建议,在那桩凶杀案的后续发展上大量着墨。其实,稿子昨晚我就写完了,但有太多需要推敲的地方,能不能再等一两天?”
“当然可以。寄到编辑部的明信片都说,很少看到游记里有写凶杀案的。您真是走运,碰上了那桩案子,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而且,那桩案子并未解决,读者还有兴趣等我们揭开谜底。”
“是的。浜中君,城崎那边后来又有消息了吗?”
“有。不过根据那名记者的报道,搜查毫无进展,看来是陷入停滞状态了。乡下的警察真是没用。”浜中骂骂咧咧地说着,好像他的面前就站着那位和蔼可亲的警部。
“这样啊。那广岛的濑户内海沿岸酿造公司的调查进行得如何?有没有打听到名叫海龙的酿造公司?”
“老师,事情是这样的……”浜中那自以为是的表情突然转为严肃,“广岛县没有名为海龙的酒。当然,也没有叫这个名字的酿造公司。”
“哎?这就怪了。”
“事实就是如此。但松尾神社的神官说过,的确有人捐赠了那块匾额。我们也亲眼见过那块匾额。”
“为什么要在匾额上写虚假的信息呢?”
“看来,木津温泉凶杀案愈发迷雾重重了。”
浜中从怀中取出照片,是从木津警察分署借来、由警察拍摄的那块船板的照片。伊濑是第二次看这张照片,用记号笔写的“第二海龙丸”几个字散发着神秘气息。
“这样一来,这张照片将是重大的物证。只要木板上的文字不是与案子完全无关的恶作剧,那笔迹他日必定将成为有力的旁证。”伊濑将照片递给浜中。
“没错。我们必须妥善保管照片。”浜中将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虽然是用记号笔草草写出来的字,但反而可能透露写字者的个性。“老师,在这次的稿子中,我打算不使用插图,直接上照片。”浜中突然说。
伊濑大吃一惊:“这样做会有问题吧?照片是木津的警部借给你的,而且不是叮嘱过绝对不能发表吗?如果堂而皇之地将照片登在杂志上,咱们肯定会挨骂的。”
“别担心,没事。”浜中稚气的脸上露出大胆无畏的笑容。
“话是这么说……不过,这会不会显得咱们不讲信义啊?”
“要做杂志,有时候不得不忘恩负义。身为编辑,我自然要奉行杂志本位主义。”浜中竟然把利益至上的杂志本位主义拿出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伊濑想,编辑这个活儿,如果心不狠脸皮不厚就当不了。
“全都是风景照的话,就没有冲击力了。将这张照片添进去,就能让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活泛起来。”浜中说,然后撂下一句“我一两天内来拿稿子”,便起身离去了。
伊濑的脑子里却充满了问号。松尾神社捐赠的匾额上为什么会有虚构的“海龙”二字?第二海龙丸与海龙酒之间是否有关联?如果有,捐赠者为什么又要捐赠匾额呢?
第二天下午一点左右。
伊濑正在里面的房间工作,妻子进来通报,有人想见他。
“是一位名叫坂口的女士,是你认识的人吧?”妻子的表情与平常通报有客人来时不太一样。
“坂口?不认识啊。她找我有什么事?”
“她说见到您之后当面谈。”
“年纪多大?”
“二十七八岁吧。穿着和服,非常漂亮。”
“这就更让我摸不着头脑了。”伊濑歪着脑袋说。
他终于明白妻子表情微妙的原因了——她似乎在怀疑这名找上门来的女子跟伊濑有什么瓜葛。
伊濑拉开八叠大小的会客室的隔扇,刚迈进屋一步,看到那位恭谨地坐在坐垫上的女客人,就忍不住惊叫起来。
来者正是伊濑在明石人丸神社里遇到的那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