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日本警方还向韩国警方提供了凶手的指纹和DNA信息,希望可以在韩国境内进行比对工作。
要知道,韩国很早就实现了「指纹登记全民化」——在注册居民身份证时,必须登记指纹;在征兵检查时应征者也会被再次采集指纹,所以韩国大部分成年男性都会登记指纹信息。
由此,日本警方对此抱有极大的期待,立即通过警视厅与ICPO(国际刑警机构),向韩国警察厅发出了合作调查的请求。
不幸的是,韩国警方拒绝了合作调查。
表面理由是「韩国并不像日本那样用电脑来保存指纹,如果要对比指纹只能去搜索大量的纸质材料,工作量极为庞大。」
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在当时,日韩两国间还没有正式形成引渡罪犯的体制与条约,再加上「历史教科书」等敏感问题,日韩关系处于一个极为微妙时期,此时的跨国协助调查显然会牵动国家层面的多条敏感神经,所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由于凶手的杀人手段极为凶残,所以这起灭门案件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关注,警方的调查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
现场遗留的大量指纹、脚印、DNA让人觉得此案必破。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大量又明确的证据,让警方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源,结果却依然不尽人意。
例如在案发现场,警方几乎拿到了凶手十根手指全部的指纹。
然而在当年,除了有前科的罪犯会有指纹记录,普通人的指纹警方并不掌握,因此寻找凶手犹如大海捞针。
从被害者的亲属到工作伙伴,从亲密好朋友到附近的邻居,从周围运动场练习棒球的运动员、饮食店的服务员,到周围出租车司机、邮递员,两千多人的指纹被采集,但都被一一排除了嫌疑。
到后来,警察甚至会随身携带指纹采集设备,随机收集指纹,这是一种极为严谨但是又极为耗时的调查方式。
但直到今天,仍未找到匹配的指纹。
(六)杀人动机
从现场物证为出发点调查凶手身份,明显陷入了一个死局。
那么,从杀人动机来寻找凶手,是否可行呢?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日本警方向公众披露了多种作案动机的相关信息。
动机一:盯上了巨额财产
由于凶手能够在房间内快速自如的活动,加上对于一家人下手的凶残度,警方有理由认为这是一场有计划的仇杀,因此对于宫泽一家人社交圈子的调查也是一个重点。
警方曾怀疑,凶手作案的目的是为了霸占巨额拆迁补偿款。
宫泽一家及其家属的这两栋「一户建」,在当地属于我们口中常说的「钉子户」。
…
(卫星图,被害者与其家属房屋所在位置,周围已经成为公园)
1990年,宫泽与入江杏两家人同时搬到了此地。
当时附近曾经200多户居民居住,一年后,由于上祖师谷区域的公园扩建计划正式实施,所以周围居民相继搬迁,到2000年凶案发生时,该区域内只剩4户居民,其中两户是宫泽与入江杏两家,另外两家在马路对面。
根据负责公园规划的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在凶案发生前9个月,也就是2000年3月,他们已经和宫泽干男达成了拆迁谈判,并向其支付了土地出让费和一部分物件转移补偿款,总体金额近1亿日元,土地所有权也在当月随之转移。
尽管作为最后搬迁的「钉子户」,但宫泽一家也在积极寻找下一个住所。
众所周知,买地盖房置业并不是个能够快速决策的事情,既要考虑到妻子的住家补习班,又要顾及孩子上学路程远近问题,这样一来,符合要求的房子价格瞬间提高,即便有补偿款也不足以支付。
为此,宫泽干男曾经想找自己的父亲借2000万日元,同时也把视线投向了一些金融贷款机构。
不知不觉间就埋下了巨大隐患。
因为在宫泽干男成功买房买地之前,他的账户上有一笔上亿元的可流通巨额资产,所以很多人怀疑是因为凶手想要得到这笔钱才杀人。
宫泽家的资产情况按理说应该是个隐私,又是怎么被人知道的呢?
其实因为搬迁的事情,宫泽干男曾接触过很多房产经纪人,谈话的场所还都是在餐饮店这样的公共场合。
其次,在与这些经纪人的沟通中,绕不开的会提到自己家里的资产情况,以便沟通计划用多少钱、买在哪里,是全款还是贷款。
所以,宫泽干男账上有巨额财产的事情,根本不是一个秘密。
而且现场的部分物证也佐证了这个猜测,根据电脑操作记录显示,宫泽干男用来记录家庭收支的软件有被查看过的痕迹,并且还有世田谷区地价公示等网页浏览痕迹。
现场当时有6万日元现金,但是凶手丝毫未碰,反而在凶案现场打开笔记本子写写画画,把驾照的出生年月日等一个个地罗列出来。
警方对此推测,凶手是想以此算出宫泽夫妇的银行卡密码。
动机二:报复?情杀?
另一种分析是暴力集团因为利益受损,对宫泽一家实施报复。
这块地皮在购买之前就纠纷不断,甚至在宫泽干男确认交易的当天,一些房产中介、从事土地开发的暴力集团,以及民间借贷人员还找上了原房主,提出要买下这块地作为度假区开发,但他们都失败了。
原房主打定主意不与这些人来往,坚决的把土地和房子卖给了宫泽一家。
宫泽一家将土地上原有的平房推倒,盖起了「一户建」形式的二层小楼,本来以为会全家人幸福的生活下去,但实际上后面的日子里,一些暴力集团依旧不依不饶,好几次找上门想买下这块地皮作为私用。
明显,宫泽干男根本不会将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屋拱手相让。
因此有人猜测,是暴力集团对宫泽一家实施了报复。
此外,泰子曾被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跟踪过,警方也曾在情杀方向上调查过。
因为补习班的缘故,这名男子认识了泰子,结果产生了单相思,还给泰子送过情书打过电话,泰子只能无视这个年轻小伙子的无聊,但没过多久,情书和电话不仅没有断,内容还从单纯的告白成了威胁。
而且因为泰子的伤集中在脖子和脸上,有人推测凶手存在对泰子恶意报复的意图,故意毁容,在现场物证中,补习班的相关文件也被翻动过。
警方立刻锁定了这名男子,还记得上文提到凶手也受伤并在现场有止血行为,但这名男子并没有受过伤,所以判定不是他所为。
动机三:因口角之争被灭门?
还有一种猜测:这是一场因普通口角之争而导致的惨案。
这里我们要先说明一下宫泽夫妇二人的性格与为人。
1956年7月,宫泽干男在东京都板桥区出生,是家中长子,他毕业于东京都立大学,专攻园林规划学,个人十分爱好漫画。
1979年,他成为了制作出NHK人偶剧《三国志》的知名人偶美术家川本喜八郎的助手,还协助拍摄了人偶动画电影《火宅》、《莲如和他的母亲》。
1986年12月,宫泽干男在一场研讨会上结识了妻子泰子,随后成婚,转年以高级顾问的头衔成为了富士银行等CI项目的骨干成员。
…
(与儿子小礼玩耍的宫泽干男)
而泰子在结婚两年后辞掉了工作,成为了全职太太,她一边操持家里的琐事,一边备考补习班讲师资格证。
三年之后,泰子的补习班正式开业,每周一、周四两次开课,主要面向小学生教授国语、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
在补习班给孩子报了课程的家长这样评价泰子:「她是一个热心指导学生的温柔老师。」
如果有孩子生病请假,泰子就会贴心地将学习资料与鼓励卡片一并送去,因此很多家长会慕名而来报泰子的补习班。
然而,与妻子泰子的全好评不同,亲友对宫泽干男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
一些同事认为宫泽干男是个非常积极的人,虽然是宅男,但是很开朗。
另一些同事则认为,他很顽固不懂变通,一旦自己决定就绝不会让步,他会直接拒绝公司的调动,也会对不喜欢的工作选择直接辞职。
邻居也对宫泽干男的顽固性格发表了评价——他是一个一旦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无论对方是否比自己年长,都会直接指出来的男人。
比如,在公园里如果有人很大声的呼唤狗狗,宫泽干男会直接告诉对方小声点;如果家附近的地方有人停车,即便是小孩子的自行车,宫泽干男都会把人叫来挪开。
如上文卫星图所示,宫泽一家地处公园中心,到公园休闲的人必然会打扰到一家人的生活,尤其是骑摩托的暴走族,以及玩滑板的年轻人。
在2000年的夏天,宫泽干男就曾直言提醒暴走族太过吵闹,最后被一群人团团围住,差点动手。
而滑板运动更是长期打扰到了宫泽一家的生活,在公园旁的混凝土地面广场上,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这练滑板。
叫喊声、欢呼声、滑板与地板摩擦发出的刺耳噪音,都能清晰地传到宫泽的房子里。
…
(案发现场附近确实有一块空地,从设施来猜测是滑板少年们的活动场所。)
宫泽干男曾在社区的自治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家约定练习滑板最晚不得超过下午五点。
然而,叛逆的滑板少年们对此不屑一顾,依旧练习到很晚。
因此,宫泽干男又站出来「提醒了」这些滑板少年注意时间。
所以有人猜测,是宫泽干男和这些滑板少年发生了纠纷,所以这些年轻气盛的少年入室杀人。
在案发现场,这种猜测得到了物证的支持——在凶手遗留的包里,警察检测出了一种含有大量的硅、镍、铜的物质,而滑板专用的防滑砂纸恰恰就含有这个物质,一般在购买新的滑板时,店员通常会把砂纸剪裁成适合滑板的尺寸后替客人贴上,但如果是老手的话,通常也可以自己粘贴。
所以,凶手是滑板少年的猜测,也成为了一种调查方向。
(七)犯罪分析
以上是关于世田谷灭门案的情况记录。
纵观整个案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物证太多,线索太多,这也导致了日本警方花费了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案件调查和梳理。
为不影响对案件的还原,我们在最后写出来对这个案子的推论,供喜欢推理的朋友探讨。
一、滑板少年嫌疑最大
在看完整个现场的描述后,凶手在现场吃吃喝喝的行为让我想到了我国的白银案——高承勇当时杀害奸尸年仅八岁的姚莉莉后,渴得厉害,就在犯罪现场给自己泡了一杯热茶。
凶手在杀人后还留在现场不离开的案例很多,但世田谷凶手吃的东西却太有代表意义了。
4个冰淇淋,2L的冰镇茶饮料,这些都是年轻小伙子极为喜欢的,那种打开冰箱,咕咚咕咚喝饮料的样子,像极了二十岁男生运动结束后回家先解渴的行为。
再加上凶手在房间里留下的衣服,其风格明显模仿了一些当红偶像的穿着。
所以我个人认为凶手很年轻,与滑板少年的形象非常符合。
而且上面提到的第一种作案动机(盯上巨额拆迁款),其实与滑板少年的猜测并不矛盾——很有可能是滑板少年听到了宫泽干男与房产中介的谈话,起了歹心,杀了这个令人讨厌的男主人,顺便还可以拿到一笔巨额资产。
而对于暴力集团的推测,我并不看好。
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已经得到了政府官方认可,即使杀了宫泽全家也改变不了这个协议的生效,属于无用功。
二、证据太多限制调查
其实对于凶手留下的大量痕迹,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他把极其完整的「杀人套装」留在现场,那么他是穿着什么离开的呢?不怕被发现吗?
对此我设想了两个可能。
第一个是凶手在现场留下的大量痕迹,都是故意而为之,目的是为了混淆警方的调查方向,让警方被自己留下的证据「带节奏」。
所以,凶手很有可能是随身携带了一套年轻人的衣物来到案发现场,又或者是故意穿着「杀人套装」行凶后,穿着被害者的衣物离开了。
不论是哪一种行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将自己的真实年龄和身体特征隐藏掉。
第二个可能,就是凶手有足够的底气,确保警方找不到自己。而这个底气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凶手可能十分了解过当年DNA和指纹的检测技术,只要自己的指纹不在警方的系统中,就永远不会被抓到。
而在日本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并不多,除非有一定的特殊背景或身份,例如外籍军人。
在这个案子里,日本警方的能力一直被本国民众所质疑,批判其不作为。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深入到现场的调查,在卷帙浩繁的物证面前,日本警方展现出了惊人的细心与耐力,至少在破案流程上,他们并没有少做任何事。
…
(世田谷案件部分物证箱)
例如对于现场「杀人套装」的调查,其实是极为繁琐的——每件东西是通过何种渠道售卖出去的,售卖时间是在哪天哪刻,购买者又是什么身份等等,都在警方的排查范围内。
又例如一种在包里提取的荧光剂,渠道调查更是复杂。
这种荧光剂并非日本制造,是由两家化学药品公司从中国和印度进口原料后,再供给给几个加工生产商用以制作打印机墨水、道路安全标志涂料、广告版荧光涂料等产品,有的还被销往中国和东南亚。
物证调查之艰难,是难以想象的。
但日本警方还是一丝不苟的做了,并且至今仍未放弃,甚至在每年年终之时,警察厅高官都会带领众多警官到宫泽家门前拜祭鞠躬,向国民展示逮捕真凶的决心,并一度将凶手缉拿悬赏金额提升至2000万日元,创历史新高。
也正是因这起灭门案在日本国内备受关注,产生了极大影响,日本国会于2010年3月决议废除因杀人、抢盗导致死刑的15年公诉时效,也就是说,不论凶手何时落网,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
(日本警视厅对于一些物证的公示,甚至展示出不同的场景下的使用效果)
…
(日本警方在事发住所前鞠躬祭拜被害者一家。)
…
(宫泽干男家,2020年2月摄)
2019年的时候,宫泽干男的母亲,88岁的宫泽节子在凶案发生后第一次来到这个房子。
去年政府告诉她,那个房子未来可能需要拆除,因为年久失修容易出现事故,所以她19年来第一次站在这个家的门口,但她根本不敢再往前靠近。
19年前,她每周都会来一次,因为这里住着儿子一家,她最爱的孙女和孙子,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每次都会飞奔出来迎接自己。
然而,现在那栋房子里,不会再有任何人迎接自己,这世界上,只剩她一个人了。
如今,她依旧每天记录警方是否有新的进展,一直期待着抓到真凶的那一天。
我也依然坚信,抓到凶手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华城杀人案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