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就业;第三段说武先生投资建厂搞了新模式;第四段说小刘搞了养鸡场的一个例子;第五段说产业加技术形成生产力革新。好了,这时候你脑子里会有个概念:四个例子,最后一个归纳性结论。读完这一遍,我们脑子中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理解:可喜变化是生产力革新,然后例子段可能有一些细节,侧重不同,比如有的可能侧重就业,有的侧重新模式。
第二遍是分析句子功能:在确定各段的功能之后,这时候你要做的是分析各段每一句的功能。是功能,而非找具体词。因为我们已经确定,这个题目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变化」,说得更宽泛点,就是由某个「对策」带来的「变化」,那么对于不涉及到「对策」和「变化」的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细看了。
第一句:「在外漂泊这么久,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孤独人』,口袋里多了点钱,总是想着回来为家乡做点事。」西南某省H县大岩村村民老杨对记者说。——是「对策」或「变化」吗?不是,这是老杨的观念。好了这句直接过。
第二句:他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在沿海多个省份辗转了多年。父母老了,孩子大了,思念家乡的心情越来越强烈。2016年,在沿海家具厂打工的老杨,发现来自本省的订单越来越多,原来,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业的新需求,具有复古风又环保的碳化木餐桌椅很受餐馆青睐。——是「对策」或「变化」吗?不是,这是老杨的历史,老杨的观点。仍然没用。
第三句:这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当地生产,就近销售。——「对策」和「变化」出来了。这时候我们砍掉修饰性词语,留下核心词汇——回乡创业。
第四句:当年,老杨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投入30万元开办了木制品厂,生产加工专为餐馆设计的碳化木餐桌椅,员工全是当地农民。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工厂每月利润就达2万元。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他,对这样的成绩很满意,也看到了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对策」和「变化」吗?——提取:开办木制品厂——办厂;生产加工专为餐馆设计的碳化木餐桌椅——科技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员工全是当地农民——带动就业;工厂每月利润就达2万元——获得利润。
这时候,我们可以总结第一段的内容:创业办厂,科技赋能,带动就业,获得利润。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后面的文段进行分析,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如希望对这种分析有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可以与我交流。
在分析后面文段的同时,我们有可能会遇到与本段中总结出的类似内容,这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合并书写。
另外,还要考虑题目要求的字数。比如题目要求是400字时,上面内容可以全部书写,而如果仅有200字,但我实际通过归纳找到的点(小词)可能有五六十个,不可能全部是得分点,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就留给大家自己思考。
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可能漏点的归纳方法。
事实上,在各家辅导机构的答案中,包括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靠谱的和不靠谱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漏点的问题,本质原因是其分析方法不够系统化,仍然依赖于「猜」「碰「」感觉「,而不是「原文」所导致。
聪明的你如果去看一下他们的答案,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本质上来看,申论的小题应当是一种偏重理性和数学方法的问题,它与「语文」的距离,较「数学」来说,要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