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第2/3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年1月7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DSP芯片,如果历经3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3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年3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2002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不懂芯片技术的「四人团队」就造出了「汉芯一号」。
那么,他们是怎么造出号称国际领先的「汉芯一号」呢?
又是怎么通过「863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