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王元雍离开酒楼,立刻入宫求见胡太后。
胡太后私德有亏,但是在风气开放魏朝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事情,不过她的政治手腕高超、颇有冯太后的几分风采。她临朝以来,一直关心民生、整顿吏治、亲自策问孝廉、秀才、州郡计吏、整肃朝纲。她还时常从云龙大司马门出宫,接受和处理百姓投诉的冤情。到了熙平二年(517)正月,他派遣大使巡行四方,询问民间疾苦、体恤孤儿寡母、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朝廷之内,她先是约束宗室外戚,先是处置自家不法亲戚,以示公正,接着又依律惩处了一批元氏宗亲,而后又一次性裁汰数百名平庸的冗官冗吏,只留八个有真才实学的郎官。
此外还赈济饥荒、弃奢从简、减免赋税、体恤士兵、免除阵亡将士家属五年赋税徭役……
正是因为她在内政上大刀阔斧的大力整治,使魏朝风气、吏治大好,由此带来的好处是百姓的向心力高了、赋税多了;而军中将士由于没有后顾之忧、士气高昂,杀得南梁军次次惨败,成功蚕食南梁部分领土。
对于胡太后所临朝以来所取得的政绩,身为三朝元老、见多识广的元雍是相当认可的;只是“子贵母死”的旧制、当充华期间的苦难、权臣高肇的迫害、元乂与刘腾的背叛,使她草木皆兵、疑心病重。但凡有人提到让至尊处理部分政务,她就炸了;要是有人再提到“还政至尊”四个字,情况可想而知。
另有一事,也是饱受诟病;那就是胡太后广选女官参政,在她麾下共有五名女侍中;女侍中为首的女官以内宫为主,起着沟通内外朝的作用,参与外朝政务的程度和影响有限。但是女官服制、品秩与外朝相同,从而让官员们感到耻辱,认为太后给予女官与男官同等权利和社会地位,完全就是牝鸡司晨、完全就是羞辱天下男人。
寒暄完毕,元雍说起了正事:“太后,正所谓‘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老臣认为大魏如今战乱纷纷、处四战之地的洛阳已然不安全,朝廷也该预留一条退路了。”
“如何预留退路?”胡太后故作不解的问道。
“太后,老臣建议迁都关中,在长安营造新都。”这个问题元雍也考虑过很久,只是他以前不敢说出这个想法,但风声都这么大了,要是顺着胡太后之意说上一说,自然也是无妨的。
他说出自己的主张以后,又道:“朝廷此时要是保存实力、退守关中;在苦心经营雍、凉、巴、蜀的同时,革除旧弊、整肃吏治、训练精兵,朝廷的军政实力,必然更胜以往。而河东、河北、中原等广袤大地当然也不会放弃;这一边继续由洛阳掌控,区别是的以作战、军事为主。”
“古雍州、古凉州比河北诸州还要复杂,那里的叛军还要难以剿灭,如今比较安宁的地方也只剩下古雍州东部、南部,此时谈迁都合适吗?”这看似是在质问元雍,其实也是胡太后最大的顾虑,所以借此机会,问问元雍可有解决西部叛军的法子。
听了此话,元雍心中有底了,欠身道:“太后,西部叛军之所以迟迟无法剿灭:一是地形地势太过复杂,关中平原以北的山区更是千沟万壑、易守难攻。二是朝廷重视北方叛军、南方南梁,对西部叛军的关注严重不足;朝廷将平叛任务交给萧宝夤尚书令、卫大将军元恒芝、车骑大将军杨椿后,便不派一兵一卒,以致出兵日久、人困马乏的疲惫之师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这也是贼众屡屡战败却始终能够死灰复燃的根本原因;若朝廷加派一两万羽林军,定能将那两支叛军歼灭,就算无法根除遁入山中的余孽,却也能够歼其主力,为日后彻底歼灭创造良机、为恢复民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胡太后闻言默然,这是她低估西部叛军所致:当初破六韩拔陵起兵作乱时,北方六镇虽然都是尊他为首,可是侵犯古雍州和古凉州的几支军队其实是各行其事,实力也不强;破六韩拔陵为主的河东这边,却是声势浩大,她便重点平定这边的叛军主力。等到破六韩拔陵被朝廷大军平定,杜洛周、鲜于修礼却又死灰复燃,两路叛军的势力仍然比西部贼军强大,于是她又关注河北大地去了。
在这期间,她和朝廷都认为不成气候西部叛军越来越强大,分别占领了古雍州北部、古凉州和雍州西南部;而莫折念生都称帝、号大秦了。
元雍支持迁都,怕的是胡太后什么准备都不做,忽然头脑发热在朝堂之上说到“迁都”二字,此时见她默不作声,似乎意识到叛军是迁都最大的阻力,于是趁机说道:“太后,迁都乃是涉及国本的大事,除了涉及军、政、民、财、势等等方面,还要考虑各方势力、各个名门世家反应;一招不慎,会引起极大麻烦。但好在迁都非一日之功,还要囤积粮食,营造新都、官署、军营。依老臣之见,朝廷加派军队平定叛军的同时,派出可靠可信之人去经营关中,为迁都默默准备。即便日后不用迁都,但歼灭叛军、安抚民生、稳定后方,不也是朝廷的职责所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