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故事,像许多史家津津乐道的“晏子治齐”,即晏婴在担任齐国相国后,通过各种除旧布新的改革,让齐国走上了重新振兴的道路,但他究竟有哪些措施呢?各种史家的记录,往往集中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上,其实晏子对齐国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齐国的“封建化”。晏子担任相国的第一天,齐景公就向晏子询问治国之道,晏子却答非所问地说“请国君跟我一起微服私访一下吧”。结果,晏子领着齐景公上了街,到了一家鞋店里,齐景公吃惊地发现,鞋店里各种精美的鞋子,居然无人问津,相反倒是“假脚”非常地多,他问晏子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齐国向来以酷刑治国,百姓被砍脚者甚多,不买假脚又如何生活呢?”
晏子的这则故事,后来一直被认为是臣子“讽谏”的典范,也就是晏子用这样一种方法,劝导国君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但这个故事却还隐藏着另一个真相。这时期的齐国,面临着所有奴隶制国家在晚期都存在的问题:奴隶逃亡,按春秋时代的律法,要被处以砍脚的酷刑。也就是说在这时期的齐国,奴隶逃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整个奴隶制经济即将面临崩溃。而与此同时,齐国的国君,也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除掉庆丰时立下大功的田桓子。在庆丰覆灭后,田桓子把自己的钱财都分给了民众,自己闭门谢客,不过问政事。齐景公闻讯后,称赞说“田桓子真是贤人”,晏婴却冷笑说“田桓子比庆丰更可怕,庆丰敛财,田桓子散财,他要买的,是整个齐国”。在田家尚且是蛰伏期时,晏子就已经看到了这个家族的野心。所以,为齐国计,晏子任相国时期,首先在齐国实行了带有封建化色彩的改革。
晏婴的政策,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重新分配土地。在齐景公之前,齐国几经宗室战乱,特别是崔杼、庆丰大肆屠杀大臣,导致大量宗室覆灭。晏子则因势利导,把这些覆灭宗室的土地田亩,大量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其中的许多人,就是当年这些宗室名下的奴隶。这样一来,国家一下子多出了大量的自耕农,可以用来征收赋税,国家的财源大大拓展。与此同时,晏子对于管仲时期订下的“盐铁专卖”,也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当时齐国的盐铁业,因为奴隶主阶层的腐朽不堪,早变成了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的工具,当时的齐国东部,“盐民”的反抗此起彼伏,晏婴反其道而行之,把原来由国家垄断的食盐生意转包给私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只要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的“承包费”,就可以进行食盐贸易,自己的收入增加,国家的收入也大大增加,可谓两全其美。当然这个政策也带来了“副作用”,后来涉足此类生意比较多的,正是田氏家族为代表的新兴封建主们,他们从中大肆牟利,实力迅速膨胀,这是晏婴生前没有看到的。
晏婴的这些政策,都带有很强的封建化色彩,而且他也很注意步步为营,比如重新分配土地,范围只限于那些覆灭的家族,不触及现有家族的利益,因此遭到的反抗不大,反而落下了“爱民”的名声。而在为官之道上,晏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讽谏”。他的领导齐景公,虽然比之前的齐庄公、齐灵公都要强,但从能力上说,与早年的霸主齐桓公相比还相去甚远,虽然有心计有手段,但是缺点也不少,比如喜欢享乐,经常大兴土木,并且沉于女色,对于这些“劣迹”,晏婴的对待方法就是“正面不行,侧面来”,从来不正面和国君发生冲突,相反经常借小事向齐景公进言。比如有一次齐景公正在举行饮宴,酒过三巡之后,醉醺醺地问晏婴“我比齐桓公如何”。晏婴回答“齐桓公的身边是管仲和鲍叔牙,您的身边,是弄臣和女人,所以不可比”。又比如一次齐景公大兴土木,百姓因苦于徭役不能回家,因此大生怨言,晏婴就故意在齐景公面前唱歌“岁已寒矣,而逸不罢,如之何?”结果打动了齐景公,停止了正在兴建的工程,如此种种,千百年来史家不绝书,费尽心机的晏婴,足够难为了。
晏婴的“难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他当政的几十年里,特别是齐景公在位的前30年,齐国内政稳定,收入大增,军事实力增强,到公元前500年晏婴病故的时候,齐国实力倍增,成为足够与晋国叫板的强国。
三
在实力增强之后,齐景公终于不再甘心做“大国”,而是要取代晋楚的地位,成为齐桓公时代那样的霸国,而齐国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晋国。
齐国争霸的第一步,就是历史上津津乐道的“晏子使楚”。那是公元前544年,齐景公独揽大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结好南方的楚国。当时的楚国,是齐国在南方的重大威胁,齐桓公时期“齐强楚弱”的形势已经是过去式,到了齐景公时期,楚国已经步步北进,甚至国土一度和齐国直接接壤,著名的“齐长城”,正是齐国为了防备楚国而修建的。齐国要想对付晋国,就要首先消除楚国的威胁。所以晏婴临危受命,作为使节出使楚国,这是一场足够让齐国扬眉吐气的出使。楚国先欺负晏婴个子矮,让晏婴从狗洞里进去,晏婴回答说“出使狗国,才能进狗洞”。之后面见楚灵王时,楚灵王故意问“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回答“我们齐国的规矩,出使大国用大人,出使楚国,用我这样的小人就行了”。而后饮宴的时候,晏婴的仆人被诬蔑偷盗,楚灵王嘲笑晏婴说“齐国怎么总出盗贼”,晏婴回答说“橘子生在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却长不出来,是因为水土不一样,楚国的水土,看来是养盗贼的”。三番较量皆压过楚国一头,楚国对晏婴大为敬重,因此也改弦更张,实现了和齐国的通好。这对于当时的齐景公有重要意义,从此之后,齐国的最主要敌人,就变成了西面的晋国。
而这时候的晋国,对齐国其实已经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齐国周围的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都是晋国的附属国,齐国要想和晋国争雄,就必须要打破这个包围圈,要打破包围圈,核心就是要争取鲁国。在晏婴出使楚国成功之后,公元前543年,齐景公又邀请鲁昭公来齐国会盟,对于齐国来说,这是一次“一箭双雕”的会盟。这时期的齐景公,在信用晏婴的同时,又宠信了田开疆、公孙杰、古冶子3个宠臣,这3个人是当时的猛士,有勇冠三军的气概,也曾多次立下战功。齐景公起初用他们,是为了压制晏婴的威望,避免晏婴权力独大,但日久天长,这3个人飞扬跋扈,甚至经常拿着国君不当干部,搞得齐景公叫苦不迭。趁会盟鲁昭公的机会,晏婴定下了“二桃杀三士”之计。他故意在会盟中说,齐国桃园里结了6个金桃,请两个国君食用,结果齐鲁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晏婴和鲁国相国叔孙诺各吃了一个,剩下的两个,分给3个宠臣吃,两个桃子,3个宠臣当然没法分,结果3个宠臣互相表功要求吃桃,最后竟然为此纷纷自尽。略施小计,既除掉了自己的政敌,又在鲁国国君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手腕,此情此景,自然让鲁昭公大为叹服,结果鲁国和齐国结成了盟友。齐国退还了先前占有鲁国的国土,两家从此双赢。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宗师孔子,也作为鲁国的大司寇参加了这次会盟。
在拉拢了鲁国之后,齐国和晋国之间的冲突日烈。但是在早期,齐国还是暂时处于守势,尤其是晏婴担任相国的时候,一再倡导“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易不发动战争。而晋国自然也不能坐视齐国的强大,就在齐国与鲁国结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42年,晋国随即联合燕国,从西线和北线两面,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战报传来,齐景公起初十分慌乱,甚至懊悔不该杀掉田开疆等3个猛将,搞得现在国家无将可用,这时候晏婴却为他推荐了一个能将——田穰苴。但齐景公一开始不想用他,因为这个田穰苴是田桓子的族弟,而田家此时正为齐景公所忌惮。可是随着战局紧急,聊城、东阿等地都丢了,形势比人强,田穰苴也就因此挂帅了,齐景公还是不放心,特意命令自己的宠臣庄贾做监军,监督田穰苴打仗,但对田穰苴来说,这样可谓“睡觉送来枕头”,他本来作为田氏宗亲,地位就不高,要打胜仗就要立威,偏偏庄贾又是个不守纪律的人,上任第一天,田穰苴点将他就迟到了,田穰苴二话不说,立刻按照军规把庄贾处斩。此举立竿见影,齐军上下纪律严明,人人奋勇争先,果然一举挫败晋国进攻,这是自晋文公重耳以来,晋国在齐国面前吃到的第一次败仗,齐景公也因此感到扬眉吐气,战胜后的田穰苴被委任为大司马,掌握了齐国兵权,他就是后来被历代兵家所推崇的军神——司马穰苴。
在公元前542年战胜晋国之后,齐国迎来了自齐桓公以来国家最好的形势。文有晏婴主政,武有司马穰苴领军,又有梁邱据这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真个是群英荟萃上下一心,其国力显蒸蒸日上之势。但是在司马穰苴得胜后,晏婴却反对乘胜追击,因为此时齐国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持和晋国的长期战争,养精蓄锐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以后,齐国就和晋国展开了“和平竞赛”,对内安心发展生产,积聚力量,这时候的晋国,却正好是士大夫坐大,内乱不止的时期,双方的实力对比此消彼长。公元前530年,晋昭公登基,力图再次确立晋国的霸业,因此邀请齐景公在平丘举行会盟,平丘在当时卫国的地界,为了压倒齐国,晋昭公动了血本,一下子出动了4000辆兵车,并派使者威逼齐景公,要齐景公必须参加。面对晋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齐景公深知此时齐国尚无力和晋国较量,因此选择了屈服。但是在会盟上,齐景公敏锐发现,此时晋国的大权,已经日益掌握在韩赵魏知范公孙等“六卿”手里。事后他对晏婴感叹道“一个团结的晋国,才是最可怕的”。因此齐国争霸的时机,就是等待晋国的不团结。
当然,在等待晋国“不团结”的这些年里,齐景公也没有闲着,在平丘会盟3年后,即公元前526年,齐景公首先发动了对齐国南部的徐国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苏北的大片土地因此落入了齐国的手中。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景公乘机插手,接纳了流亡的卫国国君卫灵公,并以国君的礼节接待他。这件事让齐景公在诸侯之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俨然成了“山寨版”的齐桓公。公元前520年,此时已经强大起来的吴国,开始进攻齐国的邻国宋国,齐景公又毫不犹豫地出手,帮助宋国把吴国打败,这几次行动的意义都非同小可。宋国和卫国,原先一直是晋国的重要盟友,经过这两次事件,全被拉到了齐国的一边。当然齐景公的这些行动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政变,鲁昭公被赶了出来,齐景公本想帮助鲁昭公复国,却在鲁国军民的反抗下失败了。但即使如此,原先晋国的盟友们,日益被齐国分化瓦解,双方的力量差距,也在一天天缩小。
齐景公的机会,在公元前506年的昭陵会盟后再次到来,昭陵会盟,是晋国力图重振霸业的重要一步,这次晋国召集了18个诸侯国,宣布“向戎弭兵”时晋楚“平分霸权”的协议作废。晋国要联合中原诸侯一起攻楚,熟料雷声大雨点小,与会的诸侯国并不支持。为了立威,晋国灭掉了不听自己号令的沈国,此举让晋国在诸侯中声威大减,而蒸蒸日上的齐国,却大有取代之势。不久之后,一直是晋国铁杆小弟的郑国,也倒向了齐国一边。这时候的齐国,还是没有贸然开战,因为此时晋国有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士鞅。而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早就因为齐景公的猜忌郁郁而终。公元前502年,晋国元帅士鞅病逝,晋国“六卿”的权力分配出现裂痕,齐景公终于认定机会到了:开战!
对于这次行动,长期主政的晏婴还是极力反对的。晏婴认为,晋国当时属于公卿专权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他自己就会走向分裂,现在贸然开战,反而会让晋国团结一心。但一心要争霸的齐景公不听,毕竟他已经等待了大半辈子,此时正是最好机会,又怎可放弃?结果,齐景公在临淄集结部队,首先对晋国的边境聊城开战,一举拿下了聊城,虽然因为晋国的反抗,齐国直捣邯郸的战略计划没有实现,但齐景公却信心膨胀,认为齐国恢复霸业的机会终于来了。
晏婴去世后,齐国和晋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转变。先前是齐国加强防御,防备晋国的进攻,现在却换成了晋国大力防备齐国。为了防止齐国攻占邯郸,公元前497年,晋国士大夫赵简子把邯郸人口强制迁往晋阳,引起了其他士大夫的反对,几路士大夫相互内战,晋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公元前496年,齐景公扶持晋国国内的范氏和中行氏,对抗当权的赵氏,借机再次出兵,但是赵氏的掌舵人赵央极有能力,在齐国出兵干涉的情况下,他依然以攻为主,而齐景公与鲁国、卫国联合组成的东方反晋联军,过度为自己打算,总想等着晋国内斗到一定程度,再坐收渔翁之利,在公元前493年的河南濮阳之战中,被赵央打败。这一战齐国损失相当惨重,几千石军粮,都成了赵央的战利品。公元前491年,赵央攻打中行氏盘踞的邯郸,齐景公再次出兵,企图牵制赵央,谁想中行氏太不争气,丢了邯郸城,“围魏救赵”没救成,齐国反而再次被晋国打得大败。
齐景公几次对晋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也捡了许多便宜。齐国和晋国接壤的大片国土,包括原本依附于晋国的邢国(河北邢台)以及山西壶口,都成了齐国国土。齐景公晚年的齐国,已经拥有了山东、河北、山西的大片土地,俨然成为北方第一大国。
四
一心想着恢复霸业的齐景公没有想到,他一生把精力投入到争霸事业的时候,自己的后院却起火了——齐国陷入了内乱,内乱的主角,就是著名的田氏。
齐景公时期的齐国能够振作,关键就是齐国主动进行了封建化改革,而在这场改革中,受益最大的却是田氏。早在齐景公在位的早期,即公元前532年,田氏就发动了驱逐齐国旧贵族高氏、峦氏的战争,当时的齐景公力图利用田家来打压旧贵族,因此对田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但得胜后的田家,却日益尾大不掉。晏婴为相时,虽曾多次提醒齐景公警惕田家,但是他也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只能通过改革来增强齐国的实力,但同时田家也在改革中大得利益,因为改革,大批的奴隶主贵族权力被削弱,田家权力却日益膨胀。特别是在齐景公对晋国的战争中,立功最多的就是田家的掌门人田乞。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后,田乞发动政变,杀害了高、国两大家族,正式成为齐国的相国,独掌大权。姜氏齐国在齐景公40年霸业辉煌后,就是“田氏代齐”的日益萧条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