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二十三章 班超怎样经略西域

第二十三章 班超怎样经略西域(2 / 2)

这时候班超面对的情况,惨得不能再惨,他驻守在远离内地的疏勒地区,与此时唯一忠诚于汉朝的疏勒王忠一道继续抗击匈奴,在偌大的西域版图上,这是汉帝国此时最后一线希望,但连这最后的希望,汉帝国也要放弃,汉章帝连发圣旨,让班超返回内地。消息传来,疏勒王竟然抱着班超的腿痛哭,班超又何尝愿意呢,可是圣命难违,还是咬咬牙走了。一路之上,闻听消息的各忠诚汉朝的西域诸侯们,想尽各种办法挽留,他们不愿意再接受匈奴的统治,汉朝的到来,给西域带来的是和平和繁荣,匈奴的到来,带来的是劫掠和战争,任何一个渴望和平的人,都会在两者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汉朝。

在这些渴望和平的人的挽留下,班超终于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再做一次人生里最大的不可能,即使没有朝廷的支持,没有军队的援助,我,依然不走,我要独立地守下去,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保卫中国领土,是我作为军人的使命。

为了这样的使命,班超开始了他在西域最艰难的孤军奋战之旅。没有部队,就招募当地人为兵,没有粮食,就带着部下在当地屯垦种粮食,没有武器,就自己制造武器,没有盟友,就四处活动,寻找盟友。他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成效,公元78年,孤军奋战3年的班超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实力越来越强,手中竟然有了一支由西域人民自发组成的,归他指挥的部队,凭借这支部队,班超开始了艰难的反击战。他先出兵北路,击败龟兹和匈奴的联军,占领重镇姑墨,接着挥师南下,击败了另一股实力莎车,他的地盘在不断地扩大,兵马不断地增多,就像沙漠里一棵倔强的仙人掌,在绝境之下生根发芽,顽强地生长起来。

班超的倔强,终于感动了本打算放弃西域的汉章帝,更打动汉章帝的是班超在给汉章帝的奏疏里保证,他一定能够以西域兵马平定西域,不花费朝廷的钱粮。在经过整整8年艰苦抗战后,东汉帝国终于为班超派来了援军。以班超为西域长史,授予他节制西域的大权,以司马和恭率领800汉兵增援,这点兵力显然不够敌人塞牙缝的,但班超会用。汉军到达后,班超随即火速布置,命令部队先弱后强,首先痛打依附于匈奴的莎车。结果,训练有素的汉军再次在西域上演了一场军事表演课,轻松地击败了嚣张的莎车人。公元87年,班超乘胜追击,率领两万兵马围攻莎车国,却围而不打,诱引龟兹国援军来救援,在外围设伏重创龟兹军,如此一石二鸟,莎车、龟兹两大西域最顽固势力被彻底打服了。而班超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一个新的强大对手到来了——大月氏。

大月氏,就是当年张骞意图联合抗击匈奴的大月氏,原居住在中国甘肃地区,此时定居在中亚草原。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经不是当年被匈奴打得不敢还手的“吴下阿蒙”了。在西方历史里,这时期的大月氏有一个新称呼“贵霜帝国”,这个国家是此时中亚第一强国,向西征服波斯地区,打遍西亚无敌手,是西方历史学界公认的,公元1世纪的世界三大强国之一 ——汉朝、罗马、贵霜帝国。

在称霸中亚之后,大月氏的胃口也大了,瞄准了西域这一片广漠的土地。这时候的匈奴,已经被汉帝国打得奄奄一息,暂时不能与汉帝国为敌。大月氏却不一样,他们与西域隔着帕米尔高原,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汉朝虽然强大,毕竟离得远,他们反而可以调动最精锐的部队,完成吞并西域的计划,遗憾的是,这个计划得加一个前提——没有班超。

公元90年,大月氏动了血本,以副王谢为元帅,率领倾国的7万大军挥师东征。这时候的汉帝国,在西域除了1800汉兵外,就只有各国的杂牌部队,战斗力和大月氏显然不是一个档次。但班超有多大锅下多大的米,兵力不行,就先不和你打,引着你孤军深入,坚壁清野,再断你的粮道,看你还能蹦跶?他甚至很自信地对大家说,不出10日,必败大月氏,事实再次被班超言中了。大月氏跨越帕米尔高原后,班超用西域本土兵马正面节节抵抗,有计划地撤退,其所部最精锐的1800汉军,从后路抄袭,断绝了大月氏的后勤,7万大月氏精锐一下子陷入了死地。绝路之下,大月氏只好选择了向汉朝臣服,所谓的“三大强国”之一,从此再不敢撸汉朝的虎须。

在平定大月氏之后,班超又在西域经过多年战斗,到公元95年,随着最后一股反汉势力鄯善国的臣服,西域大地终于重新归于汉帝国版图之下。这时候他已因大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的“班定远”之称呼,就是从此而来。公元100年,已经在西域战斗20年的班超,向汉帝国请求退休,经过3年的恳请,汉帝国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元102年八月,班超回到了阔别21年的家乡,一个月后,这位一生不断创造奇迹的孤单英雄,结束了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

然而班超没有想到的是,他苦心开通西域的努力,会在他过世后再次付诸东流。

那是班超去世后17年,即公元119年的事情。当时的北匈奴再次勾结西域的车师国发动叛乱,这时期的汉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对叛乱鞭长莫及。西域大地再次叛汉独立,直到公元123年,东汉王朝以班超之子班勇出使西域,经过两年浴血奋战,再次联合西域各国力量驱逐叛逆,终于在公元125年恢复了汉帝国在西域的主权。这就是西域“三通三绝”的整个过程。

在班超、班勇两代父子拓展西域,独立支撑的伟业下,不得不问东汉帝国一个问题:为什么给予他们的支持这么少?如果说早期是因为北匈奴强敌压境,不愿大动干戈还情有可原,但到了北匈奴势力衰微之后,东汉帝国却依然只能对西域提供有限的支持,甚至动兵都不超过千人。真实的原因,是此时中原进入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也正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东汉与羌族的战争。

自西汉霍去病降伏河西匈奴之后,生活在这个地方的羌人也一并投附了汉朝,在西汉末年的内乱时代,羌人势力乘机在河西坐大,终于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自光武帝开始,东汉便陷入了与羌族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中。羌人实行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作战以袭击战为主,利用骑兵的机动能力大打游击战,令东汉帝国的历次大兵团围剿仿佛拳头打跳蚤一般,有力使不上。光武时代,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羌族,河西初定,然而好景不长,20多年后,参狼羌反叛,杀汉朝护羌都尉,中郎将窦固再次将其降伏。这种情况也成了汉朝与羌族关系的固定剧本: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汉朝大军到来前聚众作乱,大军平乱时又化整为零。在这场漫长的战争里,一代又一代的东汉名将前仆后继,血战河西走廊,与羌人或胜或败,却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平定了那边又造反,始终无法将其完全平服,漫长的河西地区烽火连天,汉人百姓惨遭杀戮,流离失所。汉朝政府共耗资120多亿,先后有多名太守被杀,诸多名将败死,羌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诸多叛乱部族被汉朝击灭,然而造反的苗头却如地里的韭菜一样,刚刚割了一茬,却接着一轮又一轮的疯长。平羌战争,成为东汉历代君臣心头最沉重的包袱。

公元168年,一个叫段颎的名将终于为汉帝国解决了问题。段颎针对羌人的游击战术,采用轻骑兵长途奔袭的战法,穷追猛打,先后与羌人交战180多次,斩杀3万多人,终于使战火绵延的河西地区彻底恢复了平静,然而此时的东汉王朝,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几年的时间,便在诸侯纷争的旋涡中走向了灭亡。

对东汉帝国来说,平羌战争自始至终是卡在他们咽喉里的一块硬骨头,咽不下又吐不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军事上的因素外,更多的当从政治上去找。汉朝对羌族的压迫无疑是羌人反叛的内因,汉朝的官吏和豪强喜欢掳掠羌人为奴,更屡屡征调羌族部众出塞作战充当炮灰。特别是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坐大,政治的腐败为羌人叛乱提供了温床,更加速了汉朝军队的腐化过程,终使平羌战争演变成一场烽火连绵的消耗战。平羌战争的另一结果恐怕是汉朝政府没想到的,在漫长的平羌战争里,汉朝河西军阀势力日益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终于有了河西军阀董卓进京夺权的大戏,拉开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