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7年,陈霸先废黜萧方智,登基称帝,建立陈朝。自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外抗强敌,内整民力,大量的广东兵民迁移到江南地区,补充人口,恢复生产,比起魏晋南北朝以来大多数南方政权的帝王,力量最弱的他,却是一个很有收复北方理想的人,早在平定侯景之乱时,他就曾欲出兵江陵,收复失地。称帝之后,他也一直把统一大业当做目标,他以“正统”自居,经常叮嘱臣下“勿忘北方山河”。他在位的时间不长,公元559年,征战一生的陈霸先与世长辞了。但是这却是南朝政权最关键的两年,正是在这两年里,赤地千里的江南大地经济得到恢复,实力得到增强,抗击了北齐政权一次次南下入侵。“最危险的时候”,是陈霸先带着南朝军民一起走过来的。
二
陈霸先过世后,他的事业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终止,此后相继登基的陈文帝和陈宣帝,都是陈朝历史上的英主。这段时期,也是南北朝晚期又一个难得的“中兴”:文宣中兴。
继陈霸先过世后登基的,是他的侄儿陈蒨,当时的爵位是“临川王”,和他的叔叔陈霸先一样,他的登基,一样是临危受命。
陈霸先过世时,陈朝的内外局势依然非常凶险。当时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在和西魏的战斗中被俘,一直被扣押在长安。为了抵御北朝的军事威胁,陈朝的大将也大多拥兵在外,一旦“接班人”悬而不决,兵变外加敌人入侵,都是很可能发生的。所以陈霸先死的时候,陈朝秘不发丧,密令临川王陈蒨入京,在侯安都、蔡景力等重臣的推举下登基。当时的情况是,陈霸先的遗孀章皇后不同意侄子接班,陈蒨本人也觉得资历不够,几番推辞。大将侯安都急了,当场抄家伙面见章皇后,逼着章皇后下了懿旨。“赶鸭子上架”下,陈蒨最终迅速登基,这就是陈朝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陈文帝。这个侯安都是陈霸先的亲信部将,侯景作乱时代开始跟随陈霸先,多年以来立功无数,他绝不是有勇无谋的粗鲁之辈,相反很有政治眼光。王僧辩欲迎立萧渊明时,也是他力劝陈霸先起事,才坚定了陈霸先的决心。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陈朝了,这一次他拥立陈蒨,同样因为他有眼光:在陈家的宗室中,陈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继承陈霸先大业的人,从平定两广开始,陈蒨就是陈霸先的得力助手,多年南征北战见过大阵仗,既有政治经验也有谋略,这也是百废待兴的陈朝,唯一需要的皇帝。
事实证明陈朝臣将们的选择没有错,陈蒨登基后,主要工作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继续陈霸先时代的移民政策,迁移两广人口到江南,同时实行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江南的人口和经济,在他在位期间继续发展起来。对外战争方面,陈蒨也不含糊。陈霸先时代没有彻底剿灭的军阀王琳,趁陈蒨新登基再次起事,反被陈蒨在芜湖一通猛打,全军覆没。公元561年,他又打败了北齐的南征大军,大涨了陈朝的国威。
陈蒨在位的时候,也遇到了他叔叔陈霸先遇到的问题。这时候另一个北朝政权西魏使坏,故意在陈蒨登基后放回了被其扣押的陈霸先亲子陈昌,企图挑拨陈朝内斗。陈昌也很配合,在回陈朝的路上,就写信大骂堂兄陈蒨“夺位”,起初陈蒨几度安抚,一路上又送礼又封侯,但陈昌就是不买账。关键时刻陈蒨很会“装”,故意当着侯安都等重臣的面长吁短叹,假装说要把皇位“禅让”给陈昌,自己找地方养老。百官们哪肯答应,当下万众一心:干掉这个不知好歹的陈昌。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受陈蒨的指使,大将侯安都假意“护送”陈昌回建康,路上发动突袭,把陈昌五花大绑扔进长江里喂鱼。初登基的陈蒨小施手段,就除掉了这个帝位的最大威胁,事后他更会装,先假装宣告全国,说陈昌路上“溺水身亡”,接着大办丧事,痛哭流涕,好一派兄弟情深的模样。接着他又“厚道”了一把,不惜割让了大片江淮国土,从西魏手里赎回了同样被扣押的亲弟弟陈顼。但“厚道”的陈蒨,最后却没有放过对他登基有大功的侯安都,当然这也是侯安都自己惹的祸。在平定王琳之后,侯安都成了陈朝的“征南大将军”,俨然朝廷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也越发不拿陈蒨当干部,总觉得这个新君软弱可欺。不但自己招揽了许多文臣武将,甚至在陈蒨整顿吏治的时候顶风作案,包庇和自己有瓜葛的贪官污吏。有一次陈蒨在宫中举行宴会,侯安都喝高了,竟然躺在陈蒨的御座上高声呼喝,“政治影响”坏到了极点,如此嚣张跋扈的人物,当然不能不除。对侯安都,陈蒨也很隐忍,每次侯安都嚣张,陈蒨都好言抚慰,摆出“仁至义尽”的模样来,公元563年,陈蒨假装召侯安都全家入宫赴宴,席间酒过三巡,突然翻脸宣布侯安都罪状,把他全家当场逮捕。之后侯安都被“赐死”,但家族并未被株连,陈朝最大的权臣,就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被除掉了。
纵观陈蒨在位的表现,主要“套路”就是先示弱,装无能,趁对手麻痹的时候,突然致命一击,可谓心计深重。凭其心计,他除掉了与他争位的堂兄陈昌,杀掉对他有拥立大功的侯安都,击败了北齐的进攻,剿灭了王琳的叛乱。同时他也很会“立牌坊”,比如他曾下诏全国节俭,立法打击权贵奢靡,惩办贪官污吏,他自己也恭行节俭,缩减开支,并且友爱自己的宗室兄弟,不惜割国土换亲弟弟。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他在位时期,陈朝日益强盛,经济日益复苏,百姓安居乐业。虽然后世对他的行为褒贬不一,但他确实是一位振兴社稷的好皇帝。
公元566年,44岁的陈蒨驾崩,其子陈伯宗即位,3年前他杀侯安都的恶果,在这时也遭到了报应。侯安都虽然跋扈,但对陈朝却忠心耿耿,并无反叛之心。何况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牵制陈朝宗室的力量,他的死让陈朝政权一下子失去平衡。侯安都死后,陈蒨最信用的人就是他的弟弟陈顼。在临终前还遗命陈顼辅政。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生前忠心耿耿的好弟弟陈顼,会在他死后反咬一口。陈伯宗登基后,执掌大权的陈顼,很快开始排除异己,以“太傅”的名义把持大权,在除掉尚书仆射列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等政敌后,他从此独断专行,把陈伯宗彻底架空,并最终在公元570年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陈宣帝。
陈顼的篡位,从封建伦理纲常上说,自然是“不齿”的,但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远强于其侄的好皇帝。他在位时期的陈朝,也到达了政权的“黄金时期”。他在位的“文治”方面,对先前的陈武帝、陈文帝可谓“萧规曹随”,继续进行恢复生产的工作,在江南发展农业,两广产量比较高的新稻种,也在这时候被大量引入到江南,他还修缮了因战乱而损毁的江南各处水利工程,使当地农业大进。此外他还多次勒令世家大族释放奴婢,给那些恢复了自由身的奴婢们划分土地,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陈朝的经济实力,也在这时候大幅度增长。
在军事方面,陈顼这时期的对外“武功”,也是陈朝的顶点。他也确实赶上了难得的好时候,这时候陈朝北面的北齐,正是荒唐天子高炜在位时期,此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残忍好杀不说,整日耽于淫乐不理国事,先前强大一时的北齐,实力已经迅速衰弱。而一直进行汉化改革的西魏,此时已经被宇文家族的北周所取代,此时的北周政权,正忙着“平稳过渡”,一时无力南进,这时候正是陈朝对外扩张的最好时候。
陈顼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公元573年,陈朝由大将吴明彻统军,发动了意在收复淮河流域失地的淮南之战,战斗进行得出奇顺利,陈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江苏六合、安徽合县等多个失地。尤其是在江苏六合之战中,陈朝猛将萧摩柯击败了北魏猛将长孙宏略,斩杀其麾下精锐10多万人,这支军队是北齐最精锐的“六镇骑兵”,经此一败,北齐元气已然大伤。这时候的北齐,已经是其王朝的末期,常年倒行逆施,早激得国内反抗连连,无论是底层的百姓还是山东、河北的世家大族,都已经发动过多次反抗北齐高家王朝的暴动。外部方面,强大起来的北周连续在北齐的西线进攻,并和陈朝约定“中分天下”。到了公元573年十月,陈朝在寿阳之战中击败了北齐主力军队,一举攻克寿阳,并且俘虏了常年和陈朝作对的梁朝叛将王琳。至此,整个淮南之战里,陈朝已经攻克北齐数十座城市,斩杀北齐精锐部队十几万人,可谓大获全胜,淮河以南的领土,尽数落在了陈朝手里。
陈朝的这次淮南之战,看似开疆拓土无数,其实在战略上却犯了大错。淮南告捷后,陈朝许多大臣,包括尽知北齐虚实的前线将领吴明彻、萧摩柯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抢在北周之前灭亡北齐。这时候的北齐,实力衰弱不说,政治上更是众叛亲离,陈朝进军顺利,也和北齐统治区百姓的支持分不开。但陈顼无远略,之前南朝历次北伐,在初战告捷后往往会遭到失败,所以陈顼这次决定见好就收,他在整个淮南收复后随即下令停止进兵,在淮南驻军防御,失去了抢先攻灭北齐的最好机会。结果,北齐西面的邻居北周,趁机对北齐发动了猛攻。彼时在位的北周武帝一举拿下北齐,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这时候的陈顼,才突然间回过味来,开始想着统一北方了。可灭掉北齐后的北周,已经在力量上形成了对陈朝的绝对优势,公元577年,陈顼派吴明彻再次出兵,攻打北周控制的彭城,这次却碰上了硬茬子,先前连战连捷的陈军被打得大溃,吴明彻本人以及4万多人被俘,陈军生还者只有几千人。之后北周乘胜追击,先前陈朝将士辛辛苦苦收复的淮南失地,一股脑全被北周夺了去。如果不是北周武帝的英年早逝,陈朝的亡国,只怕是提前了。
北周武帝的死,让陈朝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此后的北周陷入到宗室内斗中,并最终由杨坚建立的隋朝取而代之。陈宣帝于公元582年过世。他在位的14年,是陈朝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14年,虽有淮南之地的得而复失,对北周的大败,但历代史家依然把他在位的这段时代叫做“中兴”。可陈朝灭亡的祸根,也是他在位时候种下的。这个时期,是整个南北朝命运的一个十字路口,在北齐衰弱的情况下,如果南陈政权能够抓住机遇,夺取北齐的领土甚至抢先灭亡北齐,那么尚且能够形成对北周的抗衡,但陈顼关键时刻的“见好就收”,等于帮了北周的忙,北朝政权对南朝的绝对优势就此形成。北方统一南方的大势,也就不可逆转。
三
陈宣帝陈顼的去世,意味着著名的“文宣中兴”的结束。南陈的“被统一”,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陈顼长子陈叔宝的即位,更把这个“被统一”的时间表提前了。
客观上说,在陈顼去世后,即使即位的是一个有为英主,陈朝的灭亡也已经不可挽回。这时候的隋朝,已经拥有了整个中国北方外加中国西南的领土,所谓“正统”的陈朝,只是偏安东南一隅,四面都被包围。而且之前的几个朝代,南朝政权对抗北朝的最大依靠,就是其经济优势,即用富庶的经济,来抵消北朝政权的军事优势。但陈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经过几代经营大大恢复,可是这时候的北方,在宇文家族全盘汉化改革后,经济恢复的速度非常迅速,经济总量和战争支持能力,早就压过了南朝,汉人杨坚的登基夺权,更消弭了南北方的民族界限。陈叔宝登基后陈朝的迅速腐化,也让陈朝失去了人心。这时候的隋朝,在杨坚的经营下,政治上日益清明,经济上大行均田制,大批南方农民更纷纷逃亡北方。陈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加上陈叔宝自己瞎搞,更是回天乏力。
陈叔宝这个人,历史上叫陈后主,是出了名的昏君。有关他的恶行,比如宠信后妃,不理朝政,奢靡腐化,排斥忠良,各类史家都有记录,但他最大的错误,却是“忘战必亡”。在陈朝如此严峻的国防形势下,陈叔宝却大行文治,重文轻武,此时陈朝士族阶层正走向崩溃,寒门大臣纷纷崛起,陈叔宝信用的,只是其中一种人——文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和一帮文人、美人吟诗弄月。同时他大反历代陈朝皇帝的“勤俭”之风,大兴土木,奢侈享乐,陈朝上行下效,整个国家行政体系迅速腐化下去。要奢侈就要钱,他之前的陈朝,本来是以赋税低著称的,到了他这时候,却是挖地三尺搜刮。比如在收税上,原本有免税特权的军人,这时候却“不问士庶”一律交税。陈朝之前保持的强大军力,全赖国家对军队的“政策优惠”,这样一来,大批军队纷纷叛逃,陈朝的“柱石”一下子就垮了。赋税的横征暴敛,更让大批百姓北渡。隋朝统一中国,早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到了公元588年,“东风”到了,隋文帝下令南征,列举了陈后主20条罪状,然后以50万大军发动全面进攻。整个战斗几乎兵不血刃,隋军迅速渡过长江拿下建康,陈后主带着妃子躲到井里,被隋朝士兵搜了出来。这是公元589年二月的事,中国在经历了近400年分裂之后,从此重归一统。
“被统一”的陈朝,也因为这最后的不光彩,素来为史家所轻视。其实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陈朝也同样有重要意义。陈朝时期,南中国的割据军阀势力被一一扫平,尤其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本身就发家于岭南,所以陈朝时代,对两广乃至中国南海诸岛的经营,都深深影响到了后世。以陈朝时期的海南岛为例,这时期是汉人大规模南渡,开发海南岛的高峰期。这一切,都把隋朝统一国家的条件,提前预备下来了。另一个被忽略的,就是陈朝灭亡后的中国GDP,隋朝统一中国后,中国的人口第一次突破了900万户,而联系到陈朝数代帝王在恢复经济上的努力,这个“军功章”,着实应有陈朝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