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咸鱼翻身,窦怀贞真是喜出望外。他发誓,后半生一定要一心一意跟着太平走,生当太平的人,死当太平的鬼。所以,自从调回长安之后,窦怀贞每天下班都不是往家里走,而是屁颠屁颠地往太平公主的府上跑,又是磕头又是请安,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凡是太平公主交代的事情,他必定不辞劳苦,辛勤操办,从而极大地博得了太平公主的欢心。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一年的五月,窦怀贞终于一跃而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赫然跻身宰相行列。几个月后又升任侍中,把持了门下省的大权。
由于尝到了依附公主的甜头,所以窦怀贞不仅猛拍太平公主的马屁,而且对其他得宠的公主也是阿谀谄媚惟恐不及。当时,睿宗李旦为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修建私人道观,“逼夺民居甚多,用功数百万”,多数朝臣纷纷劝谏,惟独窦怀贞一人极力赞成,并且自告奋勇担任监工,天天往建筑工地跑,几乎很少在朝堂上办公。时人对他颇为不齿,纷纷耻笑他“前为皇后阿奢,今为公主邑司(管家)”。(《资治通鉴》卷二一〇)
就在窦怀贞擢任御史大夫、荣升宰相的同时,原御史大夫薛谦光被罢职,贬为岐州刺史。薛谦光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弹劾了一个和尚。
这个和尚就是当初深受中宗和韦后宠幸的胡僧慧范。
和窦怀贞的经历类似,这个终日不务正业,既不诵经也不念佛,专以巴结权贵为业的外国和尚,现在也投靠了太平公主。仗着太平公主的庇佑,他横行不法,大肆侵占民宅民田。薛谦光看不过眼,就搜集罪证对他发起弹劾。没想到太平公主马上跳了起来,直接去找睿宗告状,结果非但没有惩治慧范,反而倒打一耙,把薛谦光逐出了朝廷。
太平公主如此强力干政,一手遮天,不仅朝野上下人人侧目,就连睿宗李旦也深感无奈。其实李旦明明知道不能让这个骄横的妹妹为所欲为,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屈从和妥协。
李旦对自己性格上的这种软弱非常不满,可又无力改变。同时,他对朝政日非的现状也非常担忧,颇有澄清吏治之心,却照样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李旦对现任的这些宰相也不免心生怨言。他觉得这些人要么是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要么是明哲保身远离是非,总之都有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嫌疑,实在担不起辅弼之责。
景云二年十月的一天,李旦内心的不满忽然爆发。他御临承天门,同时召集现任的五位宰相,公开宣布将他们集体罢免。诏书称:“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然后一一宣读了对这些人的处理办法:韦安石为东都留守,郭元振为吏部尚书,窦怀贞为左御史大夫,李日知为户部尚书,张说为尚书左丞,“同日并罢政事”。(《资治通鉴》卷二一〇)
集体罢相的这一幕发生后,满朝文武纷纷猜测,睿宗接下来恐怕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因为他登基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干过一件这么有爆发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不禁感到眼前一亮。
然而,结果却再次让人们大失所望。
因为,此后有七个大臣先后拜相,可其中居然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这七个人分别是:刘幽求、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重新入相)、岑曦、萧至忠。其中,除了刘幽求和魏知古(睿宗李旦的相王府旧部)之外,后面五人清一色是太平公主的党羽。
人们绝对没有想到——睿宗李旦为了澄清吏治而集体罢相,其结果反倒替太平一党入主中枢扫清了道路!
帝国高层的这番人事变动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仅以此事,人们便足以看出,李旦这辈子恐怕是要软弱到底了。因为偶尔一两次爆发根本不足以让他变得强硬起来。说到底,帝国的朝政还是太平公主一个人说了算。
对于太平公主力挺的这五个人,睿宗李旦对其他四个都不敢有什么意见,惟独对其中一个的人品极感厌恶,所以一开始坚决不用。
这个人就是崔湜。
在唐隆政变的落马官员中,崔湜算是复出比较早的,因为他拥有一项别人没有的优势——美色。自从上官婉儿死后,这位惯以美色事人的稀世美男就又恋上了太平公主的床,所以很快就被公主安插到了东宫,担任太子詹事,专门潜伏在李隆基身边刺探情报。
说起来,崔湜干谍报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的。早在神龙年间,他就已经是一个出色的“双面间谍”,曾帮助武三思成功翦除了五大臣,所以现在太平公主让他重操旧业,也算是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特长。
对于这么一个资深男宠兼职业间谍,睿宗当然有理由鄙视了。可是,在太平公主的软磨硬泡,甚至是“涕泣以请”之下,李旦最后还是心软了,不得不在任命诏书上签了字。
从景云二年五月太平公主回京,到次年上半年其党羽纷纷入主中枢,在不算太短的一段时间内,太子李隆基似乎销声匿迹了。在各种史料中,都看不到有关他言行的记载,只看见太平公主一帮人上蹿下跳。
李隆基在干什么?
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难道他完全无动于衷,或者已经丧失还手之力了?
答案是否定的。
此时的李隆基正在默默蛰伏,冷眼旁观。
他之所以不采取任何动作,是因为他正在养精蓄锐。
是的。他在蓄势。
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一飞冲天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所以,他要用一种最完美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生命中最辉煌的那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