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平城赋 > 第五十七章 貌合神离莫过于此

第五十七章 貌合神离莫过于此(1 / 2)

夜幕低垂,沮渠牧犍匆匆步入望舒阁。

晚间的风穿堂而过,烛火也微微颤动。

拓跋月正准备歇下,见沮渠牧犍入内,便迎上前去,温柔中带了几分娇嗔:“牧犍,今日怎的如此晚归?”

沮渠牧犍笑道:“朝中有事。”

他携了她手坐在榻上,眉宇间凝着一丝疲惫,但神情却是很愉悦。

“上元呢?”

“乳媪带去歇息了。”

沮渠牧犍颔首,目光掠过案头的烛光,沉声道:“我准备让国子学主持刊刻石经一事。

之前,我与国师诸人商议此事,便来得晚了些。

阿月勿怪。”

“刻石经?”

“嗯。

阿月你也知道,河西一带儒学昌盛,与中原一脉相承,我身为河西之主理应有所作为。

后汉熹平四年的盛景,我虽不能亲眼目睹,但仍心向往之。

想当年,蔡邕先生以隶书勒碑,立于太学之前,不仅是为了校正典籍,更是为了传文化之薪火,使之不灭。

今日我之所为,亦是为此。”

这番话说得诚心,拓跋月也很欣赏,便笑道:“赓续文脉,是个大工程,牧犍心怀天下,阿月自当全力支持。

只是这事急不得,须从长计议。”

“阿月所言极是,下次再不宵衣旰食。”

沮渠牧犍捎上几分讨好的笑意,“对了,此次刊刻石经,我让胡叟也参与校勘。

阿月以为如何?”

“胡叟出身于藏书之家,耳濡目染,博闻强识,的确适合做校勘之事。”

这两个月来,胡叟在国子学里执教,备受学子的尊崇。

拓跋月也有所耳闻。

沮渠牧犍见她果然面有喜色,遂道:“届时,胡叟会与几位助教一同校勘,务求一字不差。

真可谓是几人之力,恰似千钧之重。”

后汉熹平四年,灵帝刘宏采纳著名蔡邕的建议,校勘儒家典籍,再以隶书勒碑,将石经立于太学门前,作为校勘、摹写的范式,史称“熹平石经”

石经从熹平四年开始刊刻,历时九年之久,将《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诗经》七种经籍都刊刻其上。

史载,石经刻印之后,全国儒生云集于洛阳,“其环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可惜,七年之后,董卓纵火烧毁洛阳宫庙,以致太学荒废,石经也备受摧残,四散各处。

拓跋月突然心念一动,道:“熹平石经已荡然难寻,我们河西这石经,既效法熹平石经,何不以年号命名,称之为‘永和石经呢?”

闻言,沮渠牧犍凝着拓跋月的眼,似要望到她心里去。

半晌,他才笑道:“我是想管它叫‘太延石经’。

太延,是大魏的年号。

拓跋月想起,去岁初曾建议他使用大魏的年号,他却顾左右而言他。

如今怎可信他真有臣服之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不过是试探罢了。

这几日,宋鸿向赵振递来消息。

沮渠牧犍和柔然、仇池都互有书信往来。

柔然固然是大魏的劲敌,仇池也是拓跋焘心中的一根刺。

此国位于南面,国主杨难当接连向宋、魏而过发兵,颇有不死不休的态势。

而沮渠牧犍与此二人秘通书信,所为何事?

对于沮渠牧犍的试探,拓跋月心思百转,便笑道:“牧犍说的几分道理。

不过,此事毕竟是河西国事,但凭大王做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