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 > 第21章 盗陵毁陵之谜

第21章 盗陵毁陵之谜(2 / 2)

周文统兵攻入函谷关,这对大秦帝国来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件,如果说在此之前秦二世还不愿意面对关东的大规模民变,但是,到了周文率兵攻入函谷关,秦二世的态度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但承认了关东巨变的局势,还召开了御前会议,采纳章邯的意见,立即授权章邯率领“郦山徒”平叛。对于秦二世来说,关东巨变现在成了他最为关心的国家大事。秦二世再昏庸也会意识到这场来势汹汹的起义对大秦帝国的危害之大,必须全力应对,因此,秦二世不可能给周文时间从从容容地去挖秦始皇陵。

其二,章邯军不许。

对付周文军队的主力即是“郦山徒”,他们原本在郦山修秦始皇陵。这些人被特许参战,并发了武器,周文的军队即使想去盗掘秦始皇陵,恐怕也不能得逞。这批武装起来的“郦山徒”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上手就打败了顺风顺水的周文大军。周文在西征的路上一直是凯歌高奏,从未遇到过真正顽强的抵抗。众多百姓的积极参军参战,使周文顺利攻入函谷关。但是,一进入关中,就遇到章邯率领的以“郦山徒”为主的军队,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此时的周文哪还有精力去挖坟掘墓啊?胜败、生存成为周文的第一要务。所以,周文即使想盗坟掘墓,章邯大军也不允许。

再谈第二个问题,盗掘力量。

周文率部进入关中之时,确实有兵数十万。但是,章邯率领的由“郦山徒”武装起来的秦军很快就迎了上来。周文军队大败于秦军,可见周文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周文之所以顺利进军关中主要是沿途百姓大力拥护,各地秦军毫无战斗力所致。一旦遇到章邯,遇到章邯所率领的真正有战斗力的秦军,周文军队的弱点立即暴露出来了。所以,第一仗即大败,然后是一败涂地,直至最后兵败自杀。如果还有一点残存的希望,周文都不会走此绝路。

可见,周文最后是山穷水尽了。因此,进军关中立即遭遇新组建却有着强大战斗力的秦军的周文,根本不可能分兵去盗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修得高大坚固,岂是匆匆忙忙败逃关中的周文能够从容盗掘了的?等不到周文挖秦始皇陵,章邯已给周文挖好了墓。

除了项羽和“天下盗贼”之外,文献记载中还提到无名氏盗掘秦始皇陵一事。

比如唐代中期两位诗人鲍溶和白居易,他们都写下了关于盗掘秦始皇陵的诗篇:

鲍溶《经秦皇墓》诗日:

左岗青虬盘,

别为一天地。

山河一易姓,

哀哉送死厚,

右坂白虎踞。

下入三泉路。

万事随人去。

乃为弃复具,

谁识此中陵,

珠华翔青鸟,

白昼盗开陵,

死者不复知,

祖龙藏身处。

玉影耀白兔。

玄冬火焚树。

回看汉文墓。

其中,“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四句即指秦始皇陵被盗一事。但是,盗掘人是谁,诗篇中并未交代。

白居易在著名的“新乐府五十首”中的《草茫茫》(作者自注:惩厚葬也)一诗也谈到秦始皇陵被盗掘一事: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

墓中下涸三重泉,

下流水银象江海,

别为天地于其间,

一朝盗掘坟陵破,

可怜宝玉归人间,

奢者狼藉俭者安,

凭君回首向南望,

骊山脚下秦皇墓。

当时自以为深固。

上缀珠光作乌兔。

拟将富贵随身去。

龙椁神堂三月火。

暂借泉中买身祸。

一凶一吉在眼前。

汉文葬在灞陵原。

白诗和上述鲍诗一样,“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到秦始皇陵被盗掘,至于盗掘人是谁,同样没有交代。

诗人作诗,不像学者考据,点到为止。

我认为,像鲍溶、自居易,作为诗人写诗,完全是抒其感慨,盗掘秦始皇陵的人是谁。我们姑且称之为无名氏吧。

二句只谈不会关注在项羽、“天下盗贼”、无名氏三种人之中,项羽盗掘说影响最大。

南宋朱熹的《纲鉴易知录》也说,“羽引兵西屠咸阳”,“掘始皇帝冢”。

由于班固、郦道元、朱熹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家,他们说的话自然跟风者甚多。所以,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之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是,依据上面我们的考察,项羽盗墓之说是不可信的。

与盗掘说并行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毁陵说。

最早记录毁陵说的是《汉书·刘向传》。这条文献我们前文已经引述: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这条文献揭橥了一场有关秦始皇陵的毁陵事件。

刘向说,项羽烧了秦始皇陵的“宫室营宇”,去始皇陵的人都看见了始皇陵被盗的现场。后来又有放羊娃的羊走丢了,掉进了秦始皇陵,放羊娃为了寻找丢失的羊误人陵墓。放羊娃点火照明,意外失火,烧了地宫中的棺椁。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在前文所引的“项羽入关发之(指始皇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之后,还有下面一句记载:“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郦道元说,项羽盗掘始皇陵之后,放羊娃为了找羊,又因点火取光而误烧了始皇陵的地宫。

《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引《三辅黄图》日:“秦始皇帝葬骊山,六年之间,为项王所发。牧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太平御览》卷八七一“火”部(四)引《三秦记》日:“秦始皇葬骊山,牧羊竖火失,烧之,三月烟不绝。”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诗日:“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竞何能?”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诗日:“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杜牧《过骊山作》诗日:“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谷囚独夫。牧童火人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尽管放羊娃误烧秦始皇陵之说流传极广,但是,此说疑窦丛生。

如果放羊娃可以掉入地宫,那么,肯定有一条通往地宫的通道。如果有这么一条通道,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自然塌陷形成,二是盗掘后留下的盗洞。

秦始皇陵前后经过近三十九年的持续修建,非常坚固,不大可能自然塌陷形成通道。另外,一座修建了几十年而且深埋于地下的地宫,也不可能留下一个通道让后人可以进入。

秦始皇陵被盗掘一说,我们在前文中已经作过详细的讨论,结论是:秦始皇陵被人为盗掘过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没有被人盗掘,通往地宫的通道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班固《汉书·刘向传》的毁陵说极不靠谱。

以上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中有关秦始皇陵被盗、被毁的种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作了剖析。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现代科学探测证明秦始皇陵从未被人盗掘过,那么,史书记载的无论是项羽,还是“天下盗贼”、“关东贼”、无名氏,都是被冤枉的。而牧羊娃误入秦始皇陵一说,则纯属谣传。

最后,我们再提出一种佐证。

中国古代有一门重要学科叫金石学,专门记录铜器与石刻。如果秦始皇陵确实被后人盗掘过,古代的金石学著作中一定会有记载。可是,在中国古代的金石学记录中没有一件器物被确定出自秦始皇陵。

这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人盗掘过。如果秦始皇陵曾经被盗过,不可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不留下一点点痕迹。

秦始皇用如此奢侈的标准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陵,并在神秘的地宫里埋下如此众多的宝藏,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是为了自己身后的享乐。这样一位皇帝,在历史上会给后人留下怎样的评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