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择了只带八百随从突围的行动,说明项羽最初是打算摆脱被歼垓下的命运的。
遭到“田父”欺骗后,项羽已经知道难以脱身了,因此,他要“快战”。
“快战”的胜利使项羽重新产生了东渡乌江的念头,但是,面对乌江亭长的渡船他又选择了不渡江。项羽时而东时而西,前后矛盾,左右摇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天之亡我。
项羽乌江自刎前对乌江亭长说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天之亡我”是第一个原因。既然上天要我灭亡,我还要东渡乌江干嘛?
第二,耻于起兵。
唐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当东渡乌江,卷土重来,再与刘邦争夺天下,而不应当自刎乌江。
宋人王安石针锋相对地也写了一首《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兵败是大势已去,即使江东子弟还在,谁又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
唐人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的“争帝”说对项羽并不准确,项羽从未有过“争帝”的念头,项羽要的只是“霸王”的霸业,而不是帝王的帝业。但是,胡曾说项羽“耻向东吴再起兵”倒是独具慧眼。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耻于再向东吴起兵。他自言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耻于起兵的明确表述。
汉四年,项羽二失成皋之后,与刘邦再次在荥阳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是由他和刘邦两人争战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单独和刘邦决斗。项羽要和刘邦决斗的想法太幼稚,但是,他能够意识到为了自己当霸王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太自私了,他的这种忏悔意识在刘邦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刘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一定要做帝王,成就帝业,更不可能顾及天下百姓之苦了。项羽既然有此忏悔之心,他当然不愿再次兴兵与刘邦争夺天下,这将会再次扰动江东父老。因此,忏悔意识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再次兴兵的第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