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制与太后称制的最大不同在于顾命制下的顾命大臣是先皇选定的,它具有合法性;太后称制不是先皇安排的,而是在先皇去世后由太后决定的。因此,它的存在往往与先皇意志相左。
太后称制也有它的诸多弊端。
一是权力终身制。
皇太后的身份非常独特,由皇太后称制往往导致终身制。
比如吕后,她先后在“前少帝”、“后少帝”任上独掌朝纲八年。如果吕后不在高后八年去世,恐怕她一息尚存之日都不会交出政权,这实际上就是终身制。
虽然历史上并非所有的皇太后称制都导致终身制,但是,这种几率非常高。毕竟要一个手握国家政权的人交出政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二是外戚干政。
太后称制,最容易产生外戚干政,东汉一朝,这一现象最为突出。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足不出户,因此,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娘家兄弟、父亲掌握朝政,导致外戚干政。
虽然,顾命制也有弊端,顾命大臣专横跋扈,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的大有人在。清康熙十四岁就可以亲政了,但是,他不得不在十六岁除掉顾命大臣鳌拜之后才夺回了政权。
所以,一旦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顾命制的弊端也就立现。
顾命制与太后称制都不能解决皇权重大与幼子无能的矛盾。
产生这一怪圈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帝制是传子不传贤。皇权的继承人始终只能在少数人中产生。无论称制,还是顾命,都无法解决激烈的皇权之争。这是封建帝制在继承权上的死穴,只有彻底废除封建帝制传子不传贤的陈规,才能最终破解这一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