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十一年陈豨叛乱,刘邦亲自去征讨这个陈豨的叛乱,要求韩信随同出征,韩信没有去,说我自己有病不能去,就留在京城,然后留在京城的韩信暗中派人给陈豨送了一封信,这时候陈豨已经叛乱了,这个信中间最关键的有这么两句话,叫“弟举兵,吾从此助公”,您要是举兵叛乱的话,那么我要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这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间记载的韩信跟陈豨谋反的全部经过,这个我们讲得很详细。然后韩信得到刘邦出征的消息以后,就和自己的家臣在一块儿商议,他没有兵啊,这时候他不是齐王手下有30万精兵,也不是楚王手下还有精兵,他在京城做个淮阴侯手中没有兵。那怎么办呢?韩信说这样,我们诈称皇帝有诏书,这个京城有很多官府衙门,每一个官府衙门中间都有很多奴隶,我们把这个京城各个官府里的奴隶集中起来,就说皇帝有令,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起来跟咱们干,然后咱们领着他们对吕后和太子的宫殿发动突然袭击,只要杀了吕后和太子把京城占了,这件事情就做成了。
这是韩信准备做的,但是这件事情韩信在商议好以后,出了一个意外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韩信手下有一个门客犯了罪,韩信非常恼怒,把他关起来了,想杀了这个门客,结果这个门客的弟弟知道他哥哥被韩信抓起来要杀,他弟弟恼了,跑到皇宫里向吕后告发说韩信谋反,韩信怎么和他的家臣商量,怎么和陈豨勾结谋反,举报了,这一举报吕后就知道了。吕后想召韩信进宫,但是又怕韩信不从,所以吕后跟萧何商量怎么办呢?萧何说这样,萧何说这样吧,我们就说皇帝在前方打大胜仗把陈豨杀了,这个战报已经送到宫里来了,让京城所有的列侯和大臣进宫去祝贺,只要韩信一进宫我们就在宫里把韩信抓住给杀了,商量好以后就通知韩信。韩信当然不会去啊,结果谁来了呢?萧何来了,萧何亲自跑到韩信的府上告诉韩信,说皇上前方打了大胜仗,杀了陈豨,让所有的列侯跟大臣们都进宫去祝贺,你是列侯啊你该去啊,韩信说我有病,萧何说你有病也得去。韩信想想萧何是自己的知己啊,当年举荐自己的就是萧何,萧何一直对自己不错,所以在萧何的劝说之下,最后萧何是死拉硬拽把韩信拉进了吕后所住的长乐宫。韩信一入宫,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就绑起来了,绑起来以后再看萧何,萧何已经不见了,所以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指这件事。然后这些武士把韩信一下子就推到钟室,因为古代的宫殿里边这边是个击鼓的,叫鼓室,那边是击钟的,叫钟室,皇宫两边呢一个是放鼓的地方,一个放钟的地方,把韩信弄到钟室,就在那个钟室里边把韩信就给杀了。韩信临死之前非常后悔,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我最不该的是没有听蒯通的话,当年我做齐王的时候蒯通劝了我两次,让我不要帮助刘邦,我没有听他的话,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这帮老娘们儿给坑了,所以韩信非常后悔。吕后就立即下令,在长乐宫的钟室把韩信杀了,而且灭三族,这就是韩信谋反和吕后杀了韩信。
画外音:
在《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吕后杀害韩信时刘邦是在平叛陈豨叛乱的前线不在宫中,那么吕后杀韩信刘邦会怎么想呢?毕竟韩信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邦会如何处理这个大事情呢?
王立群:
当然这个消息后面的记载就有不同的记载了,《史记·淮阴侯列传》是怎么记载的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在前线并不知道,等刘邦平定了陈豨叛乱回到京城以后才得到这个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司马迁写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说刘邦听说韩信谋反被杀以后,“且喜且怜之”,这个且什么且什么,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一边什么一边什么,一边是心里很高兴,这叫且喜;且怜之,怜是感到很惋惜,另一方面又对韩信谋反被杀感到非常惋惜。这是《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我们先按照这个记载讲,那么刘邦一回来以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且喜且怜之,然后他就问吕后,韩信临死之前说什么没有?吕后说说了,他临死之前说我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我要听蒯通的话怎么会被你们这些人杀掉呢?刘邦说蒯通我知道,这个人是个齐地的一个辩士,最会讲话的人,立即全国通缉蒯通,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通缉一个人很容易啊,很快把蒯通抓住了,抓到蒯通以后,刘邦就审这个蒯通,问蒯通是不是你叫韩信谋反的?他说是啊,韩信那个家伙不听我的,他要听我的怎么会今天被你们杀了呢?这蒯通一承认,刘邦气得立即下令把蒯通推出去杀了,他鼓动韩信谋反。
蒯通一听说要杀他,蒯通是高声喊冤,我太冤枉了!刘邦说我杀你是有道理的,你还喊冤,那你回来,咱们说道说道,我杀你冤不冤?你鼓动韩信谋反该不该杀?蒯通说杀我冤枉,因为有一句古话叫人各为其主啊,我当年在韩信的手下,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韩信,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刘邦,我根本不知道有你。我既然是韩信的部下,我要忠于韩信,我要为韩信设身处地的谋划,那么为韩信最好的谋划就是,刘邦你也别帮,项羽你也别帮,你保持中立,他两家加起来才有30万军队,你自己手里就有30万军队,你要保持中立,刘也灭不了项,项也灭不了刘,他俩更无可奈何你韩信,那将来这个天下是个什么局面呢?刘邦、韩信跟项羽咱们三分天下,这是蒯通原来的计划。他说你想想,我当时就不知道你,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韩信,我为韩信出谋划策我有什么罪啊?我给你打一个不好听的比方,那个狗逮着谁都咬,它就不咬它的主人,你能说这个狗不好吗?这种见着生人都咬,不咬自己主人的狗是天下最好的狗。说得刘邦就答不上来了,而且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是刘邦的晚年了,我们知道刘邦晚年,我们前一段讲过,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要在朝中提倡一种什么样的风气呢?忠诚,要提倡忠诚,蒯通忠诚于自己的主人那当然你不能杀了,所以最后刘邦没办法了,放了放了,把蒯通放了。所以蒯通这个人啊很有智慧,当年他鼓动韩信谋反,当韩信不听他的,他立即装疯卖傻去了,等刘邦把他抓过来的时候,他早就准备好一套说辞,你怎么问我我怎么答,你要杀我我说冤,你要说我不冤,我说我真冤,果然这一套一说,刘邦无可奈何把他放了。
画外音:
一代名将韩信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走完了他的一生,后世的人们说这句成语的时候,在怀念韩信的同时,也多少带有一点谴责萧何的意味,事实上韩信的兴衰与萧何有很大的关系,但与韩信生死关系最大的还是刘邦,吕后杀韩信时刘邦是什么时候得到消息的呢?关于这一点为什么司马迁给出了两种答案呢?
王立群: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已经丢下来一个包袱没有讲,就是我讲过《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吕后杀了韩信以后没有报告刘邦,刘邦不知道,刘邦是平叛回来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们看《史记·萧相国世家》不是这样记载的,《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的什么呢?是吕后杀了韩信以后,立即把杀韩信的事情报告给刘邦了,两个记载不一样,《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刘邦平叛回来以后才知道,《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刘邦在平叛的前线就知道了,刘邦知道以后立即做了一个反应,他不是追查韩信之死的问题,而是立即加封萧何,听说韩信叛乱被杀立即加封萧何,封了萧何什么呢?第一,从丞相任命为相国,丞相一般设两个左右丞相,相国只设一个,再给他升一级相国;第二,加封他五千户,萧何当年封了八千一百户,现在加封五千户;第三,派了500个士兵一个都尉,作为萧何的警卫队,专用的警卫部队500人加封萧何。
那么大家想想,韩信被杀刘邦加封萧何,什么意思啊?这个以后我们再讲,大家可以想想,这留一个话题。现在我们要解答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我们提的问题,《史记·萧相国世家》是说刘邦在前方听到韩信被杀然后加封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说他平叛回来才知道韩信谋反被杀,两个记载不一样,哪个更可信?我个人觉得《史记·萧相国世家》更可信,为什么呢?我有这么四条理由,第一,韩信非寻常之人,韩信不是一般的人啊,韩信的军功是天下第一,这么一个大功臣随便杀了,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啊,吕后也不敢这样做,韩信非寻常之辈,这是第一。第二,吕后此时不敢不报,因为杀韩信的时候正是刘邦准备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愿望最强烈的时候,你想想在这么一个关口,吕后不经请示擅自杀了一个大功臣,事后又不汇报,那要万一杀错了,或者刘邦不愿意了,那吕后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吕后有那么大的胆子吗?这是第二。第三,我们刚才第二点已经提到了,此事影响废立,就这件事直接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如果吕后这件事上处理失当,那么刘邦抓住这件事可以一个诏书下来就把吕后给撸了,把太子给换了,这个关键时刻吕后一步棋都不敢走错,特别是杀韩信这种大事,她岂敢事后不向刘邦汇报呢?我认为不可能。等到刘邦平叛回来才知道,然后是且喜且怜之,不大可能,一定是事情急得必须立即得杀,谋反了嘛,你不能等,必须立即杀,杀完以后立即上报,这个比较合乎情理。第四点,吕后邀功心切,这件事情发生在汉十一年,汉十二年刘邦就死了,刘邦死前一年正是决心把太子拿掉,换成赵王刘如意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吕后最希望的就是闹出点动静,展示一下吕后的肌肉,当然吕后有没有肌肉咱们不说了,所以吕后这个时候她最迫切的就说,我这个人虽然没有戚夫人那么年轻,但是我对你巩固刘姓江山,对你巩固刘姓王朝,我吕后还能发挥作用的。所以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这是吕后一个邀功的机会,也是一个吕后展示自己的肌肉,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她岂能放过,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叛乱的人,而且自己亲手把他做掉了,赶快向刘邦报告,显摆自己的功劳,吕后能傻到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放弃这么一个显示自己的机会吗?不可能。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吕后一定是立即上报,《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不大可信,《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更符合情理。当然司马迁为什么一个这样写一个那样写呢?估计司马迁在写的时候已经听到了两种说法,所以司马迁是个很优秀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是一般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判断的,所以他怎么办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一说,《史记·萧相国世家》记一说,两说都记载下来了,那么哪一说对呢?大家看吧,这是一个最公正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的做法,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影响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记载。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应当是吕后立即就上报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因为跟陈豨联手谋反而被最后灭了三族,但是从古人到今人,都有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古代有好多学者不相信,今天还有很多学者不相信,这就是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呢?请看下集《反乎冤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