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韩信攻打齐国和求封假齐王都让刘邦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但这两件事还不足以让刘邦动了杀心,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件事情让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究竟是件什么事呢?它是韩信被杀的最终原因吗?
王立群:
第三个,还是跟齐王有关,你看一个是灭齐,一个是求封齐王,第三个是扩大齐王封地惹的祸,又跟齐王有关,就是韩信帮助刘邦捣毁了项羽的后方以后,项羽没有办法鸿沟议和,议和以后项羽就撤,刘邦就追,结果追到固陵刘邦吃了个亏,他20万追兵叫人家项羽的10万追兵打得困在城中不敢动,20万人硬是打不过人家10万人。等韩信韩信不来,等彭越彭越不来,后来他不理解他为啥不来啊,张良给他说了,你马上要当皇帝了,人家就那么一块地,太小了人家不来,现在的办法,你赶快给人家加封土地人家就来了。所以刘邦就大规模地扩封了韩信跟彭越的封地,土地一到他俩来了,他俩一来项羽完了。这件事惹得刘邦动了杀心,这件事应当怎么看呢?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韩信有英雄之才,但是同时还有市井之心,就是市井小人之心,他自己是以市井之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他同时又希望刘邦能够用君子之心厚待自己,这就是个很大的矛盾。
这一次当韩信要求扩大自己的封地的时候,他其实没说,那个假齐王他是明明白白写信要的,但是扩大封地他没说,他是用行动来说,就是你让我来我不来,你猜吧,猜对了我就去,猜错了我不动。刘邦猜不透,说明刘邦智力还达不到,张良猜出来谜底了,张良发觉是给人家“发工资”发得少了,所以人家不来加班了,那怎么办?多发点,刘邦就赶快给人家发“加班费”,“加班费”一发人家来了。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是拍桌子大骂,这次要求加封的时候是韩信没写信刘邦也没骂人,这次很微妙,那次是韩信写了封信,刘邦气得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所以张良跟陈平各踩了他一脚。这次人家不写信了他也不骂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不骂比骂更可怕,骂说明他对韩信的判断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为什么叫出乎意料之外?他觉得韩信是自己的部下,打了齐国灭了齐,理应带着军队来,你现在不来,要求封假齐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恼怒了。但是这一次由于张良说在前面,刘邦早就明白他为什么不来了,所以这次刘邦没有骂,不骂说明他把韩信定位在一个什么样呢?定位在一个小人的位置上了,这次不骂了,因为没有出乎他的意料,我就知道你这家伙不给钱就不来,所以刘邦不骂了,但不骂比骂后果更严重,这是第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四个有代表性的说法说韩信之死什么原因呢?就一个原因,功高震主,功劳太大了,你这个功劳大得让刘邦已经觉得无法驾驭你了,他非杀你不可。功高震主是不是韩信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呢?我觉得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以分析,并不是所有功高的人都会死,比如说张良,张良的功劳非常大,但是张良在刘邦眼里一直受到刘邦器重,刘邦对张良一直称子房,称他的字,从来不叫他的名,而且张良从来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更没有说刘邦动了杀心,没有,连防范之心都没有,为什么?两个理由,第一,张良无权,韩信有兵权,萧何有政权,张良有什么权?张良的权力就动动嘴皮子,出个好主意,就这么大权力,动动嘴皮子用得着防范吗?不需要。另外从主观上看张良很聪明,置身于功名利禄之外,刘邦一入关一做皇帝,他就说我要学那个赤松子,我要去学仙人练那个辟谷功,练一种气功,不吃饭还能长生,天天就练功,人家不管那么多事,所以张良自始至终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
萧何就不同了,萧何两次受到猜忌,但是萧何有一个特点,萧何的人缘特别好,他手下有一批人,这些人都很有智谋,当萧何没有发现刘邦对他猜忌的时候,他手下的人给他提了个醒,皇上猜忌你了,所以经过手下高人指路,萧何明白了官场上有潜规则,所以萧何采取了三条非常有效的措施,第一,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和兄弟全部参军,做人质,你该放心了吧?我把我儿子放到你的大营中间去当兵,你放心不放心?我儿子在你那儿做人质呢。第二,以家财佐军资,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分出来一半,捐给国家做军饷,第三,自毁英名,自己朝自己头上泼脏水,泼得污秽不堪的,让大家一看萧何臭烘烘的,萧何很贪婪,到处是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把自己的名声自己把自己搞臭,所以刘邦对萧何放心了。所以功高震主不一定必死,就看你能不能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皇帝来周旋。
那么韩信呢?韩信却恰恰是精于战场暗于官场,战场上韩信指挥千军万马胸有成竹,但是到了官场上韩信是方寸大乱。我举一个例子,当第一次刘邦接到密报说韩信谋反的时候,刘邦是伪游云梦到了陈郡,要求韩信来见他,韩信这时候怎么办呢?韩信是三种反应,第一,韩信是方寸大乱,马上要造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反,第二点又想到“自度无罪”,我没有错啊,我反什么呢?最后杀了朋友钟离眜,带着朋友的人头卖友求荣。你看韩信这三招,一个想反,一个又觉得自己没有罪,最后是卖友求荣,三招全用上了,人家刘邦到那儿给他抓起来了。这个韩信在官场上,韩信遇到政治斗争的时候那个无能,和他在战场上他那个英明完全不一样,是两个人。
画外音:
王立群先生认为,韩信被杀也许并不是哪一件具体事情造成的,在帝王政治统治高于一切的背景下,他立下的盖世奇功,他桀骜不驯的性格都有可能是被杀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归结于他在政治上的稚嫩,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韩信在政治上暴露出来的弱点主要有哪些呢?
王立群:
韩信有四个不懂,第一,他不懂开国之君和功臣的关系,往往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视为心患,这他不懂,这第一个不懂;第二个不懂,他不懂得谋反不一定要有谋反的证据,只要有谋反的能力就可以认定谋反,韩信第二个不懂;第三个不懂,他不知道皇帝杀功臣不关系到个人恩怨,关系到江山的存亡,他不懂这个;第四个他不懂,冒犯君王是为臣大忌,韩信多次冒犯刘邦啊,甚至于被刘邦抓起来他还冒犯刘邦啊,刘邦把他抓起来以后,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次很亲密的谈话,刘邦就问韩信说您是领兵打仗的人啊,很会打仗,那么你看看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了一句话,陛下不过能将10万,过了10万对不起,您带不了。那刘邦听了这个话,刘邦是笑着再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臣多多而益善耳”,这就留下来一个成语叫“多多益善”,臣多多而益善,就是韩信将兵越多越好,别说10万,百万之众我都能指挥得了,您只能带10万。你说这话刘邦听了高兴吗?肯定不高兴啊,所以刘邦反过来就问他,你既然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韩信没法答了。所以韩信说了一句恭维刘邦的话,这个话虽然说了,但是我估计刘邦也不高兴,怎么说的呢?他这样讲的,他说您善于将将,我呢善于将兵,所以我被你所抓,就是你善于统帅将领,我善于统帅士兵,我是个统兵的人,你是个带将的人,所以你比我还高明一点,所以你抓了我。我估计这些地方都是冒犯龙颜之语啊,作为一个臣子这个话不能这样讲。
总的来说呢韩信的确是个人生悲剧,他的一生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觉得是三个原因,第一,社会的悲剧,那个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个社会,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韩信这样的大才除了死没有别的路可走。第二,是人格缺陷的悲剧,韩信的人格上有一个最大的缺憾,是依附型的人格,你叫他当主子他都不干,他甘心当奴才,最后奴才也没当好。第三,是政治的悲剧,韩信精于军事却暗于政治,完全不懂政治,韩信的吃亏就在他完全不懂政治。到此为止,我们把这个韩信之死全部讲完了,韩信因为联手陈豨叛乱导致韩信被杀,所以陈豨的叛乱是个导火索,导致了第一个大功臣韩信死了。但是陈豨的叛乱我们前面讲过,他牵连到三个诸侯王,还有另外两个诸侯王也因为陈豨叛乱而被杀,那么这两个诸侯王是怎么受到株连的呢?请看下集《将星陨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