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 第43章 大风歌(四十三)自信人生

第43章 大风歌(四十三)自信人生(2 / 2)

在众多的反秦将领中,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他没有项羽的贵族气,有的却是一股敢想敢干的傻气,或许正是这股傻气成就了后来的刘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说刘邦的胜利凭的是运气,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身上还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王立群:

第五点叫建国立制,你看人家刘邦对自己将来当皇帝多有自信啊,我们讲刘邦是通过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除了雍王章邯还在固守待援以外,其他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投降,整个关中刘邦迅速占领了,占领了关中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关中的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为郡县制。这件事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说明刘邦已经在为将来当一个郡县制的皇帝做基础了。然后他一出关,河南王申阳投降,西魏王魏豹被灭,韩王郑昌被灭,然后他迅速把被灭的地方又改为郡县制。项羽搞分封,刘邦搞郡县,而且刘邦从还定三秦开始,就奠定他将来国家的基础是郡县制。到汉二年三月,刘邦就下令废除秦国的社稷,社稷就是祭祀日,然后定汉的社稷,从此以后,他的祭祀制度完全用汉代替了秦,一直用到后代。这个事情是在汉二年还定三秦以后,他迅速地废秦的祭祀,改汉的祭祀。紧跟着立自己的儿子嫡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立他的儿子做太子守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后让其他诸侯王、太子到栎阳,陪着自己的太子,等他在定陶一登基,立即把自己汉王太子升为皇帝的太子。所以刘邦从一开始,他这个国家政治制度、郡县制度、继承人制度统统是帝国制,那个时候他已经做了汉帝国前期的准备工作,等于说他做好当皇帝的准备了,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继位制度全部是帝国制。

第六,屡战屡败,楚汉战争刘邦打得很不顺,最惨的两次,汉三年一次,汉四年一次,汉三年他在荥阳打了败仗逃了,怎么逃的呢?纪信主动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穿汉军的服装开东门,刘邦带着陈平几十个人开西门溜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汉四年败得更惨,第二次败的怎么办呢?只带了一个人逃了,这个人是谁呢?滕公,带了一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军营中间,趁着韩信睡觉给人家兵权夺了,两次大败。但是刘邦有一个特点,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他的自信,他相信他最后一定能胜。

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带兵去平叛,这时候其实刘邦手下无兵无将啊,所以这个时候才叫周昌推荐,周昌推荐了四个人,刘邦骂这四个人“竖子,能为将乎”就指那一次。结果刘邦到了邯郸,你看刘邦说了几句话,“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到那儿一看,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怎么成不了气候呢?陈豨这个人不知道南边占据邯郸,然后利用漳河来阻挡我,就这一个驻扎的地点就可以断定陈豨成不了气候,我一定能给他平定了,后来的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非常准确。当然我们将来还会用到这一点,这一点说明刘邦在超强的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刘邦的军事才能。这七件事从敢为天下先一直到平叛有远见,都说明这个人从反秦到灭项,从灭项到平叛,刘邦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自信,所以说我们一个人一生能够自信是非常难的,刘邦属于这号人。

画外音:

从起兵反秦到登基称帝,刘邦遇到的困难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人少,但是所有的问题到了刘邦这里,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即使在最无助的情况下,刘邦也能化险为夷。王立群老师认为,这是源于刘邦的自信,在刘邦的身上有一股一直向前的韧劲,促使刘邦脱颖而出走向胜利。那么为什么刘邦一生都这么自信呢?刘邦超强的自信源于哪里呢?

王立群:

两条,第一条叫自命不凡,第二条叫认知大势,就这两条,我们先说自命不凡,刘邦尽管充满了市井之气,这个人对自己非常看好,对自己充满自信,非常看好自己,我们举几件事说一说。据文献记载,说秦始皇认为,这个天下的东南有天子之气,所以呢,秦始皇多次巡游到东南,秦始皇的巡游是想镇住这个天子之气。这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人家刘邦怎么想?刘邦心里暗暗高兴,他觉得这个天子之气是应着自己了,这就是自命不凡的一个表现。第二个,他不是丰西泽纵徒吗?丰西泽纵徒以后他就躲在芒砀山了,躲在芒砀山的时候他老婆吕后经常去给他送点东西,那山里面什么都没有啊,送点吃的送点穿的,他老婆经常去送,这个吕雉每次去送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刘邦,这刘邦不论在哪儿吕雉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纳闷儿,很奇怪,我到哪儿我老婆就像卫星定位一样,总能准确地找到他。吕雉就跟他说了,她说你在哪儿你头顶上有一股云气,我只要看见云气在哪儿,我到云气下面找你一准儿能找到你。这话我不知道真假,这吕雉的眼睛这么厉害啊,看云都能知道刘邦在哪儿,那等于现在咱们那个卫星定位一样,不大可信。但史书记载,刘邦听了以后特高兴,刘邦身边的人听过以后对刘邦特别害怕。而且这个事情呢,当时没有微博,也没有网络,就靠口耳相传,这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传得整个沛县这一带,人家都知道刘邦的头上有“卫星定位”,这就传得远远近近,沸沸扬扬。等到沛县起兵大家要推选个头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刘邦的身上了,为什么呢?名气,他虽然不是网络红人,他在那个时代他至少是那一带的红人,名人,很有名,就是刘邦的名气出来了,他又有实力,沛县起兵他手下有一百多号人啊,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沛公了。

这个人的自命不凡特别令人惊讶,我不妨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你们看刘邦是怎么样自命不凡的,这个人他把自己看得特别当回事,他这样的,比如说彭城大败以后派人去策反黥布,他想找个人他找不到,他看他身边的人说了一句非常伤人的话,他这样说的,“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什么意思啊?你们这帮家伙没一个能够商量天下大事的,把手下人全骂完了。结果有一个人不服气站出来了,你说吧,什么事?我能办,这个人就是随何,后来他带了20个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儿策反了黥布,就这一个人不服气。其他那些人被骂的没有一个敢说话,你看刘邦瞅瞅身边的人,竟然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能给我商量天下大事的,自命不凡啊。还有病重之前,就是病重他辞退那个医生的时候他说什么?“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是什么原因让我成功?此天命耳,老天让我成功的,这就叫自命不凡。

第二,认知大势,刘邦两次说过同一个意思的一句话,第一次,刘邦被沛县的县令找过来,然后来到以后这个县令又变卦,把他拒之城门之外,刘邦写封信给城里的父老乡亲,这个信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苦秦久矣”,就是天下老百姓受秦的祸害的时间太长了,这是第一次说。第二次,他洗脚接见郦食其,郦食其激他他骂郦食其的时候,郦食其不是问他嘛,你是帮秦灭天下诸侯啊,你是帮天下诸侯灭秦啊?他骂郦食其“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这句话他又一次重复天下同苦秦久矣。刘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天底下所有的老百姓受秦的祸害时间太长了,所以大家是群起而攻之。整个《史记》中间这个意思的话出现四次,第一个说的人陈涉,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在起兵的时候,曾经对九百庶族说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涉是第一个认识到的人,这叫先知先觉,所以陈涉敢于起兵,九百个同伴认同,所以九百个同伴跟他一块儿起兵。第二个说话的人武臣,武臣奉陈涉之命带着张耳、陈馀到赵地闹革命,说了这句话,武臣说这个话分量就轻了,武臣是陈涉的手下,武臣说的话其中有一种可能是受陈涉的影响。

这样我们介绍了三个人,陈涉第一,武臣第二,刘邦第三,第四个,韩信被封为齐王以后,项羽派了一个说客去游说韩信,游说韩信的时候也说天下苦秦久矣,这个不算数了,为什么呢?秦早就被灭了,楚汉战争到后期了,韩信被封为齐王了,再去跟韩信说天下苦秦久矣这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叫后知后觉。在这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会最先参加起义,所以刘邦为什么能够在当时义无反顾地参加反秦,一点也想不到自己会失败,一直充满着强烈的自信,就是因为他是个先知先觉者。这一集我们介绍了他成功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的一以贯之的自信,那么刘邦的成功绝不是这一个原因,他应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刘邦身上还有哪些因素,能促成这个人最终完成布衣到天子的巨大变化呢?请看下集《魅力四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