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枝和宋家兄妹说明自已罪臣之女的事随时可能被人揭发之后,就跟着霍峥去了案卷库。
此处有专人看守,霍峥拿着令牌,也只能带春枝一人入内。
两人照着年份开始查找,找了许久,才找到十一年前的案卷,整面墙都是那一年的,有关慕青山的案卷,要从中择选出来。
案卷尘封已久,泛着霉味,霍峥从天亮找到了天黑,春枝点亮灯盏,两人连夜寻找。
找了一夜,才翻出有关慕青山的记载。
“找到了。”霍峥一卷一卷地翻找,终于在天光微亮的时候找到了。
他拿出来,放到桌案上展开。
春枝捧着灯盏,跟霍峥一同观看。
罪臣慕青山,成安三年探花郎,入翰林三年后,调任户部员外郎,又三年升任户部侍郎……
卷轴上记录了慕青山的生平,记载了慕青山是因为推行富民令得罪了世家大族,还在大朝会上坚持已见触怒了龙颜才被抄家流放的。
而这个富民令当时被人诟病,现在看来却是一项十分有远见,且利国利民的政令。
春枝看完之后,将灯盏放在桌案上问霍峥,“能救吗?”
霍峥不假思索说:“能。”
霍峥说能,春枝就相信他。
她轻声问霍峥,“那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霍峥道:“你回宋宅好好睡觉,我先回王府同元嘉他们商议一番,再去户部尚书府上走一趟。”
春枝知道,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听霍峥的话,不给他添麻烦。
两人吹灭灯盏,离开案卷库。
霍峥先送春枝回宋宅,然后回长安王府,召集幕僚和部下一起仔细研究分析慕青山当年想要推行的富民令。
顾元嘉也在其中。
顾公子说:“若是十年前推行了富民令,当今国库绝不会亏空成这样。”
众人都说慕青山的富民令正是当下需要的政令,若能推行,必能造福百姓,充盈国库。
商议了一天之后,霍峥去了户部尚书张大人府上。
暮色依稀间,马车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停在了张府门前。
随从上前叩门,报上名号,张尚书很快就亲自迎了出来,“不知长安王殿下驾临,老臣有失远迎,还往海涵。”
霍峥走下马车,上前跟张尚书寒暄道:“张尚书客气了,冒昧登门,叨扰张尚书了,您多见谅。”
“岂敢岂敢。”张尚书一边说着,一边请长安王入内喝茶。
张府正门大开,霍峥缓步入内。
张尚书年近古稀,是朝堂上年纪最大的一个大臣,年前就已经向皇帝提出高老还乡,但户部尚书一职十分紧要,瑞王和九皇子都想安插自已的人手上去,皇帝不想让两个儿子的势力再扩大,所以迟迟没有选定接任户部尚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