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样说了,到最后还是大包小包地上了车,出租车的后备箱差点塞不下。
A市是我们大部分时间居住的家,然而对于母亲来说,她还有一个存在于记忆更深处的,赋予她童年与青春以独特色彩的家。母亲在那里长大成人,那个地方养成了母亲性格中很大一部分的特点……尽管每年都是回老家过年的,但大多只感受到团圆的温暖与和睦,不再有过其他跟加深刻的感触了。这次回老家久居,应该能够有所体会吧?想听母亲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想了解母亲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想在母亲长久居住过的地方试着体验那种感觉……虽然我不是母亲,但我拥有着母亲曾经历过的年纪。多少能够体会到一点母亲当时的心境。
一路上车子奔驰着,记忆也随风飘散开去,想起很多很多事情。
往往只是回忆过去的时光,就只是普通的过往而已,只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却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
这大概就是与生俱来的,对时间的敬畏吧。
转头看姐姐……靠在椅背上睡得正香。
没有了电脑,姐姐会不会寂寞啊?手机不知道够不够满足她……
不过一年也就这段时间没办法玩电脑,这都忍不了,就真不用长大了。
到家……确切地说应该是到了村子的路口,就看见两个人在电线杆边上站着。
“停在这里就好。”
我们提着东西过去时,外公外婆坚持要替我们分担一部分,母亲坚决不同意,然而他们也一样固执。
最后让外公外婆一人背了一个我和姐姐的背包。
他们两个背着背包的样子,有种微妙的不协调感……
背包的撞色风格与他们身上穿着的纯色黑大衣与暗红棉袄很不搭,年轻与苍老的结合……不过倒是让他们看起来变年轻了。
另外,该说不亏是父母亲吗?
即便母亲早已成年,独身养育我们两个孩子,在公司是独当一面的角色。
她在他们面前依然变得孩子气。
外公外婆追问母亲的生活作息,追问公司的情况,追问对我们的教育……
母亲先是正正经经地回答,然后开始支支吾吾,最后干脆耍赖,撒起娇来。
“我不管,我一年就回家这么点时间,你们还不放过我……我想吃好吃的,我想听妈妈唱童谣,我想看爸爸钓鱼!”
“好,好,晚上唱给你听。”
“傻孩子,现在是冬天。”
我们下意识地没有去多打扰他们之间的对话,只是为了表示在听偶尔加入进去聊几句,大部分时间里作为旁听者。
这样的母亲,变得很柔软。
跟握在手中的姐姐的手一样。
姐姐也微笑着不说话,目光在母亲和外公外婆的身上。
她与我也是一样的感受吧?
晚上围坐在小小的方桌前一起吃饭。
不能大手大脚了,因为桌子不够大,伸手夹完菜缩回来时要注意,不然手肘容易碰到旁边的人。
但这根本不是问题。
边吃饭边听外婆絮絮叨叨,或者外公兴致来了讲一段过去的故事,母亲经常会添油加醋的地补充细节,偶尔过分仔细地指出外公话语中的漏洞,然后跟他脸红脖子粗地较劲……
我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和外公两个人像小孩子一样互相争辩一个小到路边的蚂蚁都不会在意的问题……
不过外公本来就是异常认真的性格,凡事都追求准确无误……我大概是遗传外公的性格的吧。
而母亲在闲暇之余,面对熟悉的人时,性格会变成工作时的翻版,思维跳跃不受束缚、严肃的风格退化成超不正经,甚至小孩子气到跟外公拌嘴。
母亲之所以不跟外婆拌嘴,因为外婆是个没有脾气的人,她平时除了开开心心的,就只剩下担心了,什么都担心,从天气预报说明天不会下雨到底准不准,到母亲有没有因为工作忙而忘记按时吃饭。
母亲的脱线应付不来外婆这种只会开心和担心的性格。
桌上的氛围像是赤果着被温暖细腻又干燥的砂砾包围,身上每一寸肌肤都被羽毛轻柔地覆盖。
在城市的家中,我们未曾体会过这种感觉。
并不是强烈的情绪,而是仿佛冬日在大大的房间里开空调,温度一点点上升,直到将寒冷全部赶走。
当然偶尔也会有令人猝不及防的意外发生。
“桃桃啊,我们也不是多嘴……就算多嘴,一年也就这么点时间,别的时间想听都听不到呢。”
“怎么会嫌你们多嘴,话都说不够呢,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少。”
“嗯,这话就算你嫌烦我也要说,我们也是考虑很久了的。”
“妈,你再卖关子,我马上吃完饭,出去串门了。”
“性子还是那么急……桃桃啊,你几岁了?”
“妈,你要是忘了我几岁,我待会保不准把枕头都哭湿。”
“我当然知道你几岁,我是觉得你工作那么忙,会不会连自己的年纪都忘记。”
“怎么会忘记,36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