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败没有,小败不断,但是刘邦的形象在将士们的心中似乎开始了神化的过程。
…………
在原地等了五天,韩信终于等到了刘邦承诺的十万大军。
憋了一肚子气的韩信接手了大军,又用了五天的时间熟悉了军中的将领,了解了军队的士气和兵员素质。
心里有了明确的判断之后,韩信四散斥候,大肆的收拢情报。
没有时间了,他快要气炸了,他打算用战争练兵。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把心里的这股子火气发泄出去!
汉王二年九月中旬,韩信北上。
汉王三年冬十月,韩信灭代国,得代国粮草,投奔项羽之后取代了陈馀的代王张耳带着代国剩余的军队乞降,韩信不好替刘邦拿主意主意,只好请示刘邦。
汉王三年十一月,韩信扫平燕国大军,得到了燕国的军队和粮草,燕王臧荼仓皇北逃,韩信大军随军掩杀追赶。
此时,刘邦的回信到了,因为陈馀的手下打光了,咳咳,刘邦是说,张耳和他也是老交情了,所以刘邦觉得,还是饶他一命吧。
更何况,赵国是块硬骨头,而张耳呢,他曾经是赵国的宰相,赵国的兵马粮草张耳全都知道,这可以为韩信以后攻打赵国提供方便。
刘邦心里不能说的小心思是:能够付出一切只为了张耳能死的陈馀多半,不,是肯定会离开自己的麾下的。
而陈馀刚刚才和项羽打仗,肯定是要先积攒实力,然后才去投奔项羽的。否则以陈馀现在手下那可怜的几千人,项羽多半就直接要他的命了
现在,除了赵国,陈馀哪里都去不了。
陈馀以前是赵国的大将军,有名望,唔,现在实力虽然不多,但是几千人马还是有的。等到陈馀回到赵国,多半还是能够得到赵王的重用。毕竟陈馀能打仗啊!
可这样一来,赵国此时的大将军他会怎么想?内外不和之下,赵国肯定不是韩信的对手。
果然,十月下旬,陈馀得知刘邦写信留了张耳一命之后,当天就连夜逃离了刘邦的军营。
汉王三年十二月,韩信灭辽东国,辽东王韩广死在乱箭之下,臧荼投降。
三月灭三国。
领着一群新兵,韩信不过是牛刀小试,就让自己在北方的名声简直成为了魔王。
北方诸国只剩下齐赵两国。
十二月末,韩信入赵国。
PS:唔,身体坚持不了,腰酸背痛,没办法五更了,从今天就改成四更了。
从昨天开始我打算,每天用两次白云山的那个唯一精油。那个,牛皮吹得很响,不过用处也是有点的东西。不过不建议大家去买,虽然我用它,但是不代表我对这个东西没有成见。
唯一的问题是,谁用过谁知道,那个东西有多疼。一次一个小时,在此期间根本没法码字的。
第一百二十一章 背水一战
形势果然不出刘邦所料。
看透了人心的刘邦一眼就判断出陈馀已经因为与张耳的仇恨而陷入了癫狂。
其实这也很正常。
陈馀曾经奉张耳如兄,更是侍奉张耳如父。
这样一位如兄如父的至交好友,却在陈馀丢下自己的将印以示清白的时候,将他的将印捡走,然后夺去了他手中的兵权、名位,最终导致项羽只封给他三个县的的地盘。
外人的背叛不痛不痒,因为对他们本就没什么期望。
可越是关系亲密,越是朋友反目,这样的仇恨反而更加刻骨铭心!
这两个人就是如此。
张耳投奔自己,陈馀就投奔项羽。
项羽接纳了陈馀,陈馀就背叛项羽转而跑来投奔自己。
陈馀是一定要致张耳于死地之中的。
所以陈馀跑了。
因为前几日还在领兵和项羽打仗。陈馀果然如刘邦所料,领着自己的兵马,一路跑回到了赵国,然后果然得到了赵王的任用,统领赵国兵马。
赵王这么做,其实也非常正常,韩信一个月灭一个国家,威慑力太大了。
而陈馀偏偏又是此时赵国最有能力的将领。所以,不用他用谁?
凭借曾经身为大将军的威望,以及曾经与赵王的合作关系。陈馀坐稳了位置,却也错过了击败韩信的良机。
就在陈馀收拢兵力的时候,韩信派了三万人把俘虏们给刘邦送过去,免得拖了他的后腿。然后,趁着陈馀刚刚接手赵军,没来得及派更多人防守的时候,探明了井陉内的兵力稀少。
于是韩信快速的带着七万人通过了这条狭小的山谷。然后,在井陉南道与北道之间,韩信选择了北道。
因为南道的确是难道,稍有不慎,韩信就会全军覆没。
通过山谷后,韩信四散斥候,并且让斥候们每三日一次汇报。同时严格的命令每一位斥候都只能前往自己为他们规划好的方向。
陈馀将自己的军队埋伏在井陉的北口处,等待韩信的到来,可惜,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
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将斥候杀掉,韩信就算知道自己在这里,他也摸不清自己的具体位置,也摸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