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一切进退都由皇帝调度,等于所有功劳都是皇帝的,将士争不到功,却怕担责。就比如攻打辽东城时,眼看着辽东城就要破了,城中高句丽将领派人请降,诸将立时不敢攻打,攻下辽东城没有功劳,违背了陛下“降则不攻”的旨意,反而有罪。
于是,明知道城中这些家伙是诈降,隋朝诸将依旧不得不派人赶回去请示,并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城中抢修防御。
这种事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居然接二连三地出现,城外的隋兵隋将,如何能够保住锐气?
李唐则不然,当年与东突厥这等大战,李世民放权给诸将,就绝不干涉,对将士信任有加,有功之将,不管出身如何,皆论功行赏,从不吝啬。
颉利可汗兵败退至铁山,派使者往长安向李世民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李世民派出唐俭前去抚慰,同意请降,这边唐俭都还没有离开,那边李靖便已趁着颉利可汗松懈,让苏定方发动奇袭,直接击溃突厥军。
至于现在,众总兵以太子定下的战略,对高句丽轮番用兵,一路人退下休整,另一路人便压了上去。有时,一些总兵率众杀得起劲,为了夺得更多功绩,到处辗转,轮番厮杀,将士齐心,依旧不肯退下。
这种不求灭国,唯以消耗高句丽国力为目标的打法,高句丽如何吃得消?半年下来,便已是焦头烂额,偏偏大唐兵多将广,斗志极盛,退下来的兵将还可以在后方休整,高句丽却不得不压上国力,持续失血。
如今进入冬季后,唐军大多都已退下,等着春暖花开,继续“抢功”。
不过因为李恪半年前,便已开始让人在海南、岭南、西域大量收购木棉,制成木棉衣,大唐百姓这才开始慢慢发现,原本只是用来观赏的木棉花还有这等好处,不管是民间还是军中,木棉袄都渐渐多了起来。
再加上猛火油的运用,即便是在寒冬腊月,唐军的活动范围也远胜以往,而现在则已经到了初春。
第302章 都这么担心我啊?
需知,此时的华夏土地,总体上,还是处在气候温润暖和的时期,是一个秦岭周边还有大量野象的时代。
虽然在后面的一千年里,气温会不断的下降,但至少现在,整体气温还是挺高的。
此刻距离会男女的阳春三月,其实也不过就剩下了四十天左右,即便是辽东,气温也在不断回升,各路总兵也开始“运动”了起来。
隋朝时逼着人入伍,许多人宁可断手断脚,也不愿当兵,如今却是大家抢着当兵。
因为在这里,将士不但受人敬重,而且军功是真的可以换地位、换土地、换钱财的。
沧州一方面是攻打高句丽的将士休整的后方诸城之一,另一方面,则因为紧靠渤海,成为了铸造战船和训练水师的要塞。
因为位于海河流域,有众多河流在此地汇集,注入渤海,此地有“九河下稍”之称。
目前在这里训练水师的,乃是河间郡王李孝恭。
大唐虽然兵多将广,但懂得造大船,同时精通水战的并不太多。
唯有李孝恭,在灭萧铢的时候,曾广造战船,教习士兵水战,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连战连捷。
虽然曾因为战事太顺,导致开始骄傲自大,以至于在攻打清江时阴沟里翻船,但幸好有李靖帮他亡羊补牢,及时扭转战况,反缴获了大量战船,并最终平定萧铢。
李孝恭有独当一面之将才,又是大唐中少有的、精通水战的人物,被安排在沧州训练水师,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李恪带着禹馨、李丽质、小白、小青四女到了沧州,老游变得如狮虎一般大小,慢慢地跟在他们身后,再加上那匹独角乌烟兽,引得路边不知多少人注目。
“那是太子殿下?”
“应该不是吧?看穿着好像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会是太子?”
“但是谁都知道,太子殿下有一座长着独角的乌黑坐骑,你看他身后那匹像马像龙的坐骑。”
“这个……莫非真的是殿下?”
“还有那只大乌龟又是怎么回事?东张西望的,好像还在一边走一边跟那个小女孩说话。
这样的景观,引得众人纷纷猜想,周围军民议论不停,许多住在沧州的姑娘家,向那疑似太子的少年抛着媚眼,要那真的就是太子殿下,万一被他看上,说不定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而更多的男子,一边猜测着那少年的身份,另一边,却忍不住被他身边那穿着袒领襦裙的青年女子所吸引。
大唐的风气,女子以胸脯丰满为美,而那位姑娘实在是太美了。
李恪等一路来到府衙,只见一名年约五旬的男子从府中迎出,看向他们,待看到长乐公主也在这几人之中时,愈发确定,上前朝着李恪拜道:“可是太子殿下?
李恪道:“王叔请起!”
河间郡王李孝恭与李恪以前并不曾见过面。
李孝恭有独当一面之帅才,胜于李道宗,曾平过萧铁,灭过辅公祐,可以说是李世民之外,李唐宗室第一人。
他生性奢侈豪迈,俘获辅公祐后,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全都归他统管,他志得意满,想要夸示威名,便修筑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护卫,结果反被人诬告谋反,召还京城,只是查了许久,也没有他造反的证据,方才被赦免。
在那之后,李孝恭待人变得宽恕谦让了许多,贞观初年,任礼部尚书,封河间郡王,但并没有再参与重大军事。
只因,李世民登基之后,几次对外的灭国之战,都是以李卫公李靖督管全军,诸将皆受其节制。李孝恭以前毕竟是李靖上司,让他去听命于李靖,面子上过不去,让他主管大局,节制全军,李世民却也不太放心。
毕竟,灭萧铢一战如果不是李靖亡羊补牢,因为骄傲大意而导致溃败的李孝恭,怕是都要成当世关云长了。
灭辅公祐之战,李孝恭统率舟师,陆地上可也有李药师、徐茂公策应。
当然,吸取了灭萧铢时“大意失荆州”的教训的李孝恭,破辅公祐的那一战,的确是打得漂亮。但是打辅公祐跟打突厥,完全是两回事。
此刻,一方面是李靖辞官而去,李世民初始时虽然起过亲征高句丽的念头,但他若是亲征,便是两三个月里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而现在既然采用太子之策,自然也就放弃了亲征的念头,起用李孝恭,也就理所当然。
二来,在造战船、练水军这一块上,也的确是没有其他人选,比得李孝恭。
李恪离开大唐的那三年,李孝恭虽在长安,但自是见不到他,等到李恪回来,李孝恭又在他自己的封地享受,未在长安,两人以前自然是不认得的。
此刻相见,李恪见李孝恭块头魁梧,显得健壮孔武,想来这些年里,也不曾放弃武道。
李孝恭看向太子殿下,只见太子殿下比想象中看上去更加年轻,身背一口宝剑,一柄金鞭,穿着裘衣,戴着远游冠,看上去倒更像是游走江湖的少年侠士,实在是让人无法将他与身份高贵的国储连系在一起。
李孝恭暗自称奇,好在他早知道当今太子与众不同,毕竟是个敢于抛弃荣华富贵,离家出走的人物,更听闻陛下初次让他做太子时,这家伙还一脸嫌弃地拒绝了。
“殿下,公主!里面请!”李孝恭转身请太子殿下和长乐公主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