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烽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由校不懂古代的钻井技术也是正常。本身就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实际上古代中国的钻进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这种深度达到几百米的盐井,是宋代四川地区发展的盐井开采技术。也就是顿钻技术。所谓顿钻,即是采用不旋转的钻头往下钻井,古代尽管没有电动机带动钻头,但要让钻头往下钻还是很简单的,人力、畜力都可以。
这种顿钻技术,在清代的时候,创造了1200米深的钻井记录。而西方人在1850年后,钻进深度也才几百米,发展历史比中国晚了700年。
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实际上是在陕西钻出来的,到了二十一世纪,每天依旧能产油200公斤。
西方人所谓的第一口油井,比中国晚了二十多年。西方人历来在讲所谓发明的时候,如果中国古代就有的,他们就会视而不见的将中国排除在外。
宋代诗人苏轼在《蜀盐说》中写道:“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原本这种钻井活动是非常劳累的,官府一般都是把犯人打发去钻井。到了1253年,四川地区首先用牛作为驱动车盘的动力。用畜力代替人力,这对钻井起下钻、清除岩屑以及采卤提捞,无疑是一项动力改革。
这种钻井技术,被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不过自然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碰上岩层就很难钻下去了,毕竟不是旋转的钻头,而是顿钻,在古代没有动力机械的时候,旋转钻显然是痴人说梦。不过华北平原的岩层是比较少的。地质结构以砂土、黏土为主要结构,钻起来非常轻松。就算是碰上岩层,也可以用特质的钻头继续下钻,就是比较缓慢。
在徐光启的介绍下,朱由校很快便了解了这个技术。
四川人打卓筒井,主要是用四川的楠竹,将竹节掏空,然后相连打入地下。先开大口,楠竹打入地下50米左右,从而隔绝地下淡水,然后再用钻头开小口,再打下去几十米,从而接触到卤水。
如果楠竹连接的地方密封出了问题,出现了渗漏,就称之为‘漏井’,这一口井就要作废。
“在廊坊以东,我们打的卓筒井相当于是和开采卤水反过来,主要是用来隔绝上层咸水,汲取下层淡水。而在咸水区的其他地区,这种卓筒井是否渗漏都无所谓,只要打得足够深,就算是干旱十年,都不怕没有水。”徐光启继续讲解道,“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咸水层,在北直隶地区,有的地方打下去一丈(3米左右)就有地下水了,就算是有些地方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