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颜氏家训译注 > 风操第六

风操第六(2 / 2)

【原文】《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译文】《礼记·间传》上说:"服斩缞的人哭泣,一口气,一吐而尽,就像有去无还的样子;服齐缞的人哭泣,声音一高一低,连续不断,好像有去有来;服大功孝服的人哭泣,第一声有几个高低,最后还要拉长余音;服小功或缌麻孝服的人,只要哭得有悲哀的样子就可以了。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悲哀在声音上的表现。"《孝经》上说:"孝子痛哭父母的哭声,气竭而后止,不会发出余声。"这些话都论说哭声有轻微、沉重、质朴、和缓等种种区别,按礼俗以哭时杂有言语者叫做号,如此则哭泣也可以带有言辞。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山东一带在服斩缞重丧中,哭泣时只是呼叫苍天,在服一年齐缞及大功、小功以下丧的哭泣,便只是倾诉自己悲痛多么深重,这就是号而不哭。

【原文】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译文】江南的风俗,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丧家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解除丧服之后,丧家的人即使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路程遥远而不能前来吊丧的,写信表示慰问,也是可以的;如果连书信也不写,丧家也会像对待同城邑而不亲来吊丧的人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是不握手的;如果吊丧者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治丧的地方去吊唁,而是改日准备好名刺再到丧家去表示慰问。

【原文】阴阳说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则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

【译文】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辰日有丧事,不问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声音,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要减掉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月望日,痛哭的感情特别深切,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我也弄不明白。

【原文】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己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无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译文】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烧火,屋外要铺灰,要进行种种仪式以送走家鬼,上章天曹祈求断绝死者殃祸家人。诸如此类的例子,都不近人情,是儒雅君子的罪人,应当对此进行弹劾。自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在过元旦及冬至这两个节日时,若是失去了父亲的,在拜望母亲、祖父母、世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时,都要流泪;若是失去了母亲的,在拜望父亲、外祖父母、舅舅、姨母、兄长、姐姐时,也要流泪。这是人之常情啊。

【原文】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译文】江东的大臣,他们的子孙刚除去丧服,去朝见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应该哭泣流泪,皇帝和太子会感动得改变面容。但也颇有一些肤色丰满光泽,没有一点哀痛感的人,梁武帝看不起他们的为人,这些人大多被抑止斥退。裴政除去丧服,行僧礼朝见梁武帝,身体削瘦,形容枯槁,泪如雨下,涕泗交流,梁武帝目送着他出去说:"裴之礼没有死啊。"

【原文】二亲既没,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征数人同集谈宴。孝征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也。

【译文】父母亲去世之后,他们生前斋戒时住过的房屋,儿子和媳妇都不忍心进去。北朝顿丘郡的李构,他母亲是刘氏,刘氏死后,她生前所住的房子,李构终身将其锁闭,不忍心开门进去。刘氏是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所以李构也受到江南风教的熏陶。他的父亲李奖,是扬州刺史,镇守寿春,被人杀害。李构曾经与王松年、祖孝征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孝征善于画画,又碰上有纸有笔,就画了一个人。过了一会,他因为割取宴席上的鹿尾,就开玩笑地把画的人像也割成几截给李构看,但并没有其他意思。李构却悲伤得变了脸色,立刻起身乘马离去了。在座的人都十分惊讶,没有人能猜出其中的原因。但祖孝征随即就省悟了,才深感惶恐不安,当时却很少有人能感知这件事。吴郡的陆襄,他的父亲陆闲遭到刑戮,陆襄终身穿布衣吃蔬菜等素食,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切割过,他都不忍心食用;家里人只用手掐摘蔬菜供厨房之用。江宁的姚子笃,因为母亲是被烧死的,所以他终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的熊康,父亲因酒醉后被奴仆杀害,所以他终身不再尝酒。然而礼是因为人的感情需要而设立的,情分则可根据事理而断绝,假如父母亲因为吃饭噎死了,也该不致因此绝食吧。

【原文】《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译文】《礼经》上说: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留有父母的手和口的温泽,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特别偏爱地使用的,总之是有迹象可引发哀思的东西。如果是平常所用的古书,或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物品,怎么能全部废弃它们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亡逸,只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

【原文】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译文】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亲女儿,她有一位五妹,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那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平时使用的旧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人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总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够饮食。家人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看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就吐血,几天后就死了。中表亲属都怜惜她,没有不悲伤叹息的。

【原文】《礼》云:"忌日不乐。"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必能悲惨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来岁社日,修感念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余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

【译文】《礼记》说:"忌日不作乐。"正因为有说不尽的感伤思慕,郁郁不乐,所以这个日子不接待宾客,不办理纷繁的事务。如果确能做到伤心独处,何必把自己局限于深藏内室呢?有的人端坐于深宅之中,却并不妨碍他谈天说笑,尽情享用甜美食品,不断摆出精制素餐。可一旦有急猝的事发生,至爱亲朋们,却全都没有相见的机会:这种人大概是不懂得礼的意义吧!

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念亡母,十分哀痛,邻居们听说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现在,父母亲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月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忌日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日子有所区别,应做到不参加宴饮,不听声乐以及不外出游玩。

【原文】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刘字之下,即有昭音。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

【译文】刘绦、刘缓两兄弟,同为名人,他们的父亲名叫刘昭,所以兄弟俩一辈子都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火"旁加"召"来代替。然而凡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当然应该避讳如行文中出现同音异字,就不该全都避讳了。"刘"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吕尚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却便会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曾经有某甲安排宴席,准备请某乙来做客,早上在官署见到乙的儿子,就问他说:"令尊大人几时可以光临寒舍?"某乙的儿子却回答说他父亲已经去了。当时传为笑柄。像类似的事例,凡碰上后就该慎重对待它,不可那样不稳重。

【原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译文】江南的风俗,孩子生下来一周年,就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澡后再装饰打扮,对男孩要用弓、箭、纸、笔,对女孩要用剪子、尺子、针线等,还要加上一些饮食物品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种风俗被称作"试儿"。这一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设宴招待。从此以后,父母亲只要还在世,每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吃喝一顿。那些没有教养的人,有的虽然父母已不在世,到了这一天,也都要照常设宴请客,尽兴痛饮,纵情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感伤。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这天,常常是设斋坛讲经。自从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后,这种事也就绝止了。

【原文】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讳避,触途急切。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辄呼?《苍颉篇》有侑字,训诂云:"痛而呼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则呼之。《声类》音于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随其乡俗,并可行也。

【译文】人有忧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现在的人特别讲究避讳,处处都比古人显得紧要。而江东的士人百姓,悲痛时就叫祢。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时不允许呼叫他的庙号,父亲死后怎能随意呼叫他的庙号呢?《苍颉篇》中有倄字,《训诂》解释说:"这是因悲痛而呼喊出的声音,读音是羽罪反。"现在北方人悲痛时就呼叫这个音。《声类》注这个字的音是于耒反,现在南方人悲痛时有的就呼叫这个音。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原文】梁世被系劾者,子孙弟侄,皆诣阙三日,露跣陈谢;子孙有官,自陈解职。子则草屩粗衣,蓬头垢面,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若配徒隶,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门,不敢宁宅,动经旬日,官司驱遣,然后始退。江南诸宪司弹人事,事虽不重,而以教义见辱者,或被轻系而身死狱户者,皆为怨雠,子孙三世不交通矣。到洽为御史中丞,初欲弹刘孝绰,其兄溉先与刘善,苦谏不得,乃诣刘涕泣告别而去。

【译文】梁朝被拘囚弹劾的人,他的子孙弟侄们,都要赶赴皇帝的殿廷,在那里整整三天,披头散发,光着脚,陈情请罪;如子孙中有做官的,就主动请求解除官职。他的儿子们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拦住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诉冤枉。如果这人被发配去服苦役,他的儿子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起小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来天,直到官府驱逐才退离。江南地区各宪司弹劾某人,案情虽不严重,但若某人是因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因被拘留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成为死对头,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开始想弹劾刘孝绰,到洽的哥哥到溉早就与刘孝绰关系友善,他苦苦规劝到洽不要弹劾刘孝绰而未能如愿,就前往刘孝绰处,流着泪与他告别,然后离去了。

【原文】兵凶战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丧服以临师,将军凿凶门而出。父祖伯叔,若在军阵,贬损自居,不宜奏乐宴会及婚冠吉庆事也。若居围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饰玩,常为临深履薄之状焉。父母疾笃,医虽贱虽少,则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尝有不豫,世子方等亲拜中兵参军李猷焉。

【译文】兵器都是凶器,战争总是危险的事,都不是安全之道。因此在古代,天子要身穿丧服去检阅军队,将军要凿一扇凶门,然后由此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贬抑约束自己,不宜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如果某人处在被围困的城邑之中,他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去各种装饰品和玩具,时时显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医生虽然地位低、年纪轻,他也应该向医生哭泣跪拜,以求得医生的怜悯。梁孝元帝在江州的时候,曾经生了病,他的大儿子萧方等就亲自拜求过中兵参军李猷。

【原文】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译文】四海之人,结为兄弟,又是多么不容易。必须是志向相同、义气相投,能够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可以考虑结交。一旦与人结拜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称他为丈人,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尊敬。自己对结拜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加以礼节。近来见到一些北方人,很轻视这种结交的礼节,两个陌路相逢,就商定结为兄弟,有的只看看对方年龄、外貌,不加选择,不论是非,以至于有把父辈当成兄长,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原文】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译文】从前,周公曾洗一次头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三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为的就是停下来接待来访的平民寒士,一天之内接见的士人达七十多人。而晋文公以正在沐浴为由拒绝接见侍臣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讥诮。不能让宾客滞留在门口,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缺少教养的人家,他们的守门人也没有礼貌,有的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江南地区的人家深以此种事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是能为人楷模的士大夫,如果他家中有这类慢待宾客的仆人,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打。所以他的门子、僮仆在接待客人时,也都是有礼貌地曲行引进,低头弯腰,言辞表情和应对客人,没有一样不是毕恭毕敬的,与主人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