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起来,家属院的嫂子们也不例外。
部队的工资,在整个黑省来说,都算是高的,而漠河市好多物资,其实买不到。
有些条件不错的嫂子,便愿意去哈市去置办年货。
那边的百货大楼不止是种类齐全,连带着衣服布料,都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毕竟,哈市可是祖国大儿子,又接近老毛子边界的地方,以至于这里不管是经济还是实业,发展的都非常迅速。
而赵春兰虽然日常抠门,但是到了年底就大方了起,辛苦一年到头,就指望过年的时候松活松活了。
所以,这才来问的沈美云。
沈美云听完后,她意外了下,“去哈市赶集?”
“对啊,哈市那边物品齐全,而且价格也比咱们漠河市低一下,我跟你说——”
赵春兰压低了嗓音,“那边还有好多蓝眼睛,金头发的外国人,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反正每年年底去哈市的时候,她也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看这个。
沈美云思忖了下,“我也去。”
家里确实也该置办一些年货了。
“那咱们一起。”
“还有玉兰,秋梅,以及秦团长的爱人,李霞。”
沈美云嗯了一声,“我回去收拾下东西,你们在家属院门口等我。”
她回家到了抽屉里面,拿了钱和票,思索了下,又背着一个包,放了军用水壶进去。
这不,刚要出门的,顺手拿了挂在衣架子上的红围巾,围在了脖子上。
在出门之前,还有几件事要办。
第一,自己还要去养猪场那请个假,她算是有工作的人,这平白如故的不去,自然要提前说一声。
第二,她去了哈市,那家里的绵绵就要交给季长峥来带了。
想到这里。
比起让绵绵在家里,她更想带绵绵去见下世面。
毕竟,七十年代的哈市,她曾经也只是在电视上才见到过。
不过一瞬间的功夫,沈美云脑海里面便转了好几个念头了。
出了门,便让人去养猪场带了一句话,旋即,找到了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绵绵。
沈美云对她招招手,“过来。”
绵绵立马小跑着过来了,她穿着一件但黄色棉服,带着一个白色线绒帽,一张小脸冻的红扑扑,别提多可爱了。
“妈妈,怎么了??”
“妈妈要去一趟哈市赶集,你想去吗?”
这话一落。
绵绵眼睛一亮,“我要去。”
“那好,路上要跟着妈妈,不能乱跑知道吗?”
绵绵小鸡啄米一样点头,“我知道的。”
和小伙伴们告别后,沈美云则回去给绵绵戴了一双手套,给她全副武装起来,这才领着她出了家属院。
她到的时候,赵春兰她们几个已经在等着了。
不过,在看到沈
美云还领着绵绵过来,她顿时惊讶了下,“你还带绵绵啊?”
沈美云点了点头,“带她出去看看外面。”
赵春兰羡慕道,“要是我家二乐有你家绵绵,这么乖巧,我也把他带上了。”
沈美云笑了笑,没接这话。
大人出门都嫌带孩子麻烦,但是她从来不觉得。
绵绵看了看几个大人,想了想,低声道,“二乐也会很乖的。”
这——
赵春兰犹豫了,拍了下大腿,“算了,我去把二乐也喊上。”
一年就这一次出门的机会呢。
转头就去把二乐喊了过来。
一边拽着,一边嘱咐,“你去哈市,最好是给我听话点,不然下次妈妈不带你了,知道吗?”
没喊大乐是因为,大儿子的性格她知道,宁愿在家读书,也不愿意出门的性子。
喊也没用。
二乐乖巧地点了点头,“我会听绵绵姐姐的话。”
这让赵春兰满意了。
沈美云心说,教育孩子不是这样教的,但是二乐又不是她的孩子,所以她也没管这个闲事。
倒是,沈秋梅看了,她摇摇头,“还是你们脾气好,反正我出门打死是不愿意带孩子的。”
太麻烦了,一会要这个,一会要那个。
还哭还闹。
实在是头疼的厉害。
旁边的秦团长的爱人,李霞也跟着点了点头,“我家四个孩子,我是一个都不打算带的。”
带了这个,不带那个,回去又是有的吵吵。
沈美云笑了笑,“那咱们这就走?”
就她和赵春兰带孩子了。
“成,早点赶车过去,晚上还不一定能回来呢。”
哈市离的远。
“若是晚上回不来,咱们可就在那边招待所了。”
赵春兰算是轻车熟路的,“哈市的招待所,真是舒服,还提供热水,咱们算是军人家属,而且还有优惠。”
不过比起住家里,还算是贵一点。
听完大家的话,沈美云对哈市越发好奇了起来。
从漠河到哈市,还挺远,光车都转了两辆。早上七点多从家里出发的,抵达哈市汽车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大家都饿的头昏。
得亏沈美云习惯了,身上装点糖果瓜子什么的,还带了一壶水,不然这一路上真坚持不过来。
当然,绵绵身上也有。
靠着那糖果和瓜子以及水,她们还算是比较好的了。
“我是真没想到,从咱们漠河到哈市,竟然这么远。”
这都坐了了大半天了,比她回一趟娘家还远,从漠河市到前进大队,坐汽车也才两三个小时呢。
来一趟哈市的时间,都翻倍了。
赵春兰也没好到哪里去,她饿的眼冒金星,“以前二十点就能到,今儿的这是路上遇到了大雪拦路,绕了一圈,可把人给饿坏了。”
她牵着二乐就下车。
“
走走走()?(),
赶紧去买点吃的。”
沈美云他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她也跟着牵着绵绵下车()?(),
一下车就看到了周围的景象。不得不说哈市就是大城市?()_[(.)]???*?*??()?(),
周围的路都很宽()?(),
来来往往还有小汽车。
来往的众人,有穿棉猴的,有穿列宁装的推着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绑着红旗的防洪纪念塔。
脸上的骄傲和体面,更是掩都掩不住。
这一看就是吃供应粮的,身上的精气神都不一样。
偶尔还能过几辆小汽车,要知道这小汽车在漠河市的时候,一上午都见不到的。
但是,她们来这一会会,都已经见到了三辆了。
这让,沈美云有些意外了下,“哈市这边城市真不错。”
显然就算是比起北京,都差不了多少。
尤其是,她还看到了不少女同志,都烫着卷发,穿着大衣,脚上还有穿高跟鞋的。
说实话,光穿着打扮这一方面,都要比漠河市那边好上不少。
她这话一落。
路边的行人,忍不住看了她一眼,刚想说哪里不出来了。
实在是对方的打扮比他们这些本地人还时髦洋气啊。
这一看,就是从北京上海来的,只有那种大城市,才能养出面前这位女同志身上的城里人。
想到这里,那路人竟然当起来了东道主。
“第一次来我们哈市吧?”
沈美云意外了下,大路上会有人跟她打招呼。
她点了点头,四处看了下,“确实是第一次来。”
“那你可要好好玩一玩,我们哈市的儿童公园,防洪纪念塔,松花江畔以及工人文化宫,都是不错的。”
沈美云笑了笑,“谢谢您了。”
“我们这会刚下车过来,不知道这附近哪里有便宜实惠好吃的?”
那路人一听,“你这个点可不好买到饭哦。”
这会是下午两点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沈美云她们对视了一眼,“路上耽误了,国营饭店不知道还有没有?”
“那多贵,这样——”
“你们要是信我,就往前走两条街,左拐看到门口挂了一个白牌子,让那老两口给你们下一碗面吃。”
这是意外之喜了。
沈美云朝着对方道了谢,等对方一走。
旁边的赵春兰就忍不住道,“我来哈市这么多次,还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路人。”
“以前遇到的,都嘲笑我们是乡下来的。”
旁边的沈秋梅看的明白,“刚那位同志,是看在美云的面子上,这才主动介绍我们的。”
“好了好了,甭管看到谁的面子,快去找个地方吃饭,我都要饿死了。”
这是实话。
这一说,几个人自然按照原先路人指着地方找了过去。
走到一半,“对方该不会是骗我们的吧?”
这——
沈美云想了下?()4?。?。??()?(),
“过去看看()?(),
如果是骗人的()?(),
我们就离开。”
“反正咱们这么多人呢。”
“也是。”
走了两条街到了以后()?(),
果然看到了一个挂着白色的招牌,上面写着张记阳春面几个字。
沈美云他们就知道,找对地方了。
“同志,这个点还有阳春面吗?”
做阳春面的是个老头子,“有,你们是从外面过来赶集的吧?”
沈美云她们点了点头。
“那你们要在这里歇息一晚上咯。”
老头子站起来,把煤炉子打开,等蜂窝煤烧旺了起来,钢精锅里面的水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一碗阳春面三毛钱,□□票,你们要几碗?”
“三毛啊。”
赵春兰觉得好贵,但是转念一想,出来都出来了,也不差这点钱了。
于是,她便说道,“我要一碗,面汤是可以随便加的吗?”
老同志看了她一眼,不意外,“面汤随便喝。”
“那行,我们都要一碗。”
“四个人,就是四碗。”
沈美云和绵绵共吃一碗,反正她想着不够吃了在说。
那老同志点了点头,就开始忙活起来,下的是那种细面,圆滚滚的,往开水锅里面一丢。
便跟着煮沸了飘了起来。
他便在旁边的案板上忙活,摆了四个海碗出来,每一个海碗里面倒上了酱油,盐,葱花,最后又舀上一勺,白花花的猪油放进去。
用着大铁勺子盛了一勺子滚烫的面汤倒进去一瞬间,猪油就跟着漂浮了起来。
一股难以言说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了起来。
“他用的是猪油啊。”
那么大的一勺子,全都加进去了,难怪卖那么贵,要三毛钱一碗。
“我们家阳春面有几十年了,用的都是自己炼的猪油,自然不会砸招牌。”
老同志用长筷子,在锅里面一捞,一人一大筷子的面条就放了进去。
白色的面条,不搀和一丁点的粗粮。
看的大家都忍不住咽口水起来。好在老同志,也是知道她们饿的厉害,在盛好后,便让老伴帮忙端了过去。
“好咧。”
“可以吃了。”
当阳春面端过来的一瞬间,大家都跟着安静了下去,下意识的盯着那面碗。
白色的面条煮的恰到好处,上面飘着一层晕开的油汤,点缀着翠绿色的葱花。
老同志知道他们还带了两个孩子,还特意递过来了两个空碗。
沈美云接了一个过来,挑了一筷子面条进去,又兑了三分之一的面汤。
递给了绵绵,“小心烫。”
绵绵点了点头,用着筷子挑了面条起来,咬断后,眼睛一亮,“妈妈,这个面好好吃。”
沈美云也喝了一口面汤,那热气从口腔一直蔓延到胃里面,四肢百骸都跟着温暖起来。
这一瞬间,她觉得幸福的
不行。
“喜欢吃的话()?(),
妈妈回去做给你吃。”
绵绵点了点头8()_[(.)]8?8。?。?8()?(),
小口小口的吃着。
旁边的二乐则是凶残许多()?(),
直接捧着碗()?(),
就要往嘴巴里面倒,被赵春兰打了一巴掌,“慢点吃,饿死鬼投胎一样。”
二乐挨打了,也不生气,“这个好吃,妈你回去也给我做。”
赵春兰心说,这阳春面又要猪油,又要细面,这谁吃的起。
她没应,只是把碗里面的阳春面,又扒了一半递倒到他碗里面。
“一次吃好。”
二乐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绵绵,“我吃不完。”
“妈,给你。”
他又还了回去。
这让赵春兰心里不是滋味起来,她心一狠,咬咬牙,“你们还有要吃的吗?我和你们共买一碗。”
她一个人在要一碗,三毛钱她舍不得,但是两个人一起平摊一碗的话,就是一毛五。
这也不是不能接受。
沈秋梅和李霞都舍不得。
沈美云看了看绵绵的那一碗,也快吃到底了。
到底是饿了那么久,饭量也比平时多一些,她想了下,朝着赵春兰道,“春兰嫂子,我俩共同点一碗。”
赵春兰感激地看向她,“谢了。”
她转头朝着老同志喊,“老同志,我们在要一碗阳春面。”
对方点了点头,开了煤炉子的火,继续做了起来,显然对这种两人合买一碗阳春面的动作,并不意外。
他们家阳春面卖的贵,好多人都舍不得,但是味道又实在是好,也有人合伙来点的。
而且还不止一个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