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颜之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译文】古今语言,因时俗变化而有所不同;著作讲述的人,因地处楚、夏而语言有异。《苍颉训诂》把"稗"注为"逋卖",把"娃"注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分成两个韵,把"为、奇、益、石"分成四个韵;李登的《声类》把"系"音为"羿";刘昌宗的《周官音》把"乘"读作"承":这类例子很多,必须进行考核校订。前人标注的反切,又大多不确切,徐仙民的《毛诗音》把"骤"反切为"在遘",《左传音》把"椽"反切"徒缘",那是不可依信的,这种情况也很多。今天的学者,语音也有不正确的;古人是些什么人,难道我们要跟着他们读错吗?《通俗文》说:"入室求日搜。"服虔把"搜"反切为"兄侯"。如果这样,"兄"应当音"所荣反"。现在北方通行这个读音,这也是不可沿用的古音。"玙璠",是鲁国的宝玉,应当音"余烦",江南人都音为"藩屏"的"藩"。"岐山"的"岐"应当音"奇",江南人都音为"神祇"的"祗"。江陵陷落后,这两个音流行到了关中,不知道它们有什么根据。凭我肤浅的学识,从未听说过。北方人发音,大多把"举、莒"读为"矩"。只有李季节说:"齐桓公和管仲在朝堂上商议攻伐莒国之事时,东郭牙见齐桓公说话时嘴张开而不闭拢,所以知道齐桓公所说的是'莒'国。这样看来,'莒、矩'一定有开口合口的区别。"这是一个通晓音韵的人。
【原文】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生士读《尚书》去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之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邪者,未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