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文景之治——削藩与七国之乱 (第1/5页)
丁凡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 157 年,汉景帝刘启当时 31 岁。初登皇位的刘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国内,地方诸侯势力如日中天,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朝外,匈奴铁骑频频扰边,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利益纠葛盘根错节。
汉景帝刘启登基之初,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决断的勇气。他深知要稳固皇位、治理国家,必须谨慎行事。
刘启接过父亲汉文帝的衣钵,充分借鉴和发扬了文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正因如此,他在推行相关政策时颇为顺利,可谓青出于蓝。
甫一登基,他便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粮仓的充盈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用人方面,刘启审慎地选拔官员,注重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对于前朝的老臣,他能明辨忠奸,善用贤能,同时也不忘培养和提拔新人,为朝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法律方面,刘启着手对一些律法条文进行审视和调整,减轻刑罚,强调司法公正,力求营造一个公平、清明的法治环境。
此外,刘启深知地方诸侯势力的潜在威胁,开始秘密与心腹大臣谋划,为后续推行削藩之策做准备。
而在刘启的众多心腹大臣中,晁错,这位在西汉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逐渐凸显出来。其一生充满了波澜与争议。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是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曾任御史大夫一职。他年轻时曾学习《尚书》及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学问,凭借通晓典籍的文学素养,担任过太常掌故。
汉文帝时,他被派去向济南的九十高龄的伏先生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得到汉文帝的认可,先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等职。任职期间,晁错凭借辩才深得太子宠信,太子宫中之人皆称他为“智囊”。
汉景帝即位,晁错迎来了施展抱负的良机。然而,他力主的削藩之策,并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对当时西汉局势的深刻洞察。
《削藩策》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在西汉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主张,由晁错向汉景帝呈上。
它的核心内容直白而坚决:强调必须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指出诸侯王势力膨胀已对中央政权构成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