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子有礼 (第1/3页)
余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由礼构成仪式,便是礼仪。
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这不仅仅是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而且也能产生“从外到里”的反馈。那就是说,当外形一旦建立,长期身体力行,又可以反过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
对外来说,“君子之德风”,君子的品德需要传播。而在传播渠道稀少、文本教育缺乏的古代,有效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君子本身的行为方式。因此,君子的礼仪,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使命。
正因为这样,历代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中国也由此而被称为“礼仪之邦”。
普普通通的人,有礼上身,就显出高贵。而这种高贵是有对象的,既尊敬人,又传染人。这个意思,就是《左传》上的一段话:
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正是这段话的首尾四字,组成了这小节的标题。
也有说得更强烈的。在某些哲人看来,有没有礼,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而且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例如: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内篇第一》
说得有点过分,但我明白其中意气。看了生活中太多无礼的恶相,不得不气愤地骂一句:一个人如果无礼,简直就是禽兽。
换一种语气说,更能让人接受。也是《左传》里的话,虽也斩钉截铁,倒是听得入耳: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左传·昭公七年》
把礼比喻成一个人站立起来的躯干,这种说法很有文学性,我喜欢。扩而大之,《左传》还进一步认为,当礼变成一种集体仪式,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邦国的躯干:
礼,国之干也。
《左传·僖公十一年》
这让我们联想到现在各国的国庆礼仪和大型国际性盛典的开幕仪式。即使没有重大典仪,国民之礼,也是国之躯干。
但是,这还是讲大了。君子之道中的礼,主要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任何行为规范,都会表达某种意向。那么,究竟是什么意向在中国人的日常礼仪中最常见、最重要呢?
一是“敬”,二是“让”。
先说“敬”。
孟子说:“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墨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