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变法与苏轼 (第1/3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时代变迁从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与之相伴随的一定是国家权力的再平衡、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和民间意识重新达成共识。
这种破而后立的过程,有时候和风细雨,有时候激烈交锋,有时候血雨腥风。
华国历史上有过两次著名变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秦孝公发愤图强,一纸招贤令广传天下,商鞅自魏入秦,拉开秦国变法的序幕。
商鞅在秦孝公的信任与全力支持下,举十年之功,两度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商鞅变法侵犯了秦国贵族利益,因之遭到他们或明或暗的抵制,商鞅也成为了他们必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秦孝公驾崩,秦惠文王继承王权,商鞅失去其最大支持者,落得个侧裂的结局,大概是个人结局最惨烈的变革者。
但是人死政未息,商鞅死了,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得以延续。秦逾强,而六国弱,等到秦王政亲政,终于掀开攻伐六国天下一统的大业。
可以说,商鞅以一己之身,成就了秦王朝的不朽霸业。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经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百年,到宋神宗即位,各种社会弊端医道积重难返境地。
因为宋太祖立国不正,从建国之初,在国家治理上实行文人治国,在军事战略上奉行守内虚外,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实行“养兵”之策,又对武将极度防备,导致将不统兵,兵不知将。
兵多而不精,官员众多,外战不利,逐渐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神宗时期牛人辈出,王安石、吕惠卿、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苏轼等,都是后世教科书级别的人物,但却纷争不断,互相攻伐,形成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
这些人大多数操守高洁,不仅文采飞扬,还胸有沟壑,都是治世能臣。双方争斗本质上不全是权力之争,而是政见之争,其实从本心都是想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也都是想关心民间疾苦的贤臣。
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是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总目的是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