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烽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运全部走海陆,海上不需要折腾来折腾去的,也没地方可以倒腾船上的粮食,只要不发生海难,基本上是没有损耗,商人也别想利用漕运夹带私货了。
袁可立在信件后面继续写道:“而海船方面,宜用大船。不惧寻常风浪,亦不容易淹死兵丁。再则三千料之大船。一次可运粮6500石,且航速较之小船犹快,所需船丁且少。若自淮河入海,一月之内便可将漕粮运达天津等地。则每年朝廷可无需承担漕运之损耗,又可自南方调运更多粮食,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只举。”
朱由校算是明白了,这海运的便利性,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的。只是海运无法挖国家墙角,所以那些臣工们都建议发展河运。
河运撑死能有发展,海运才是这年头最有发展前途的运输方式啊!
要知道科学实验证明,船只的排水量每增加2倍,所需的推进力仅增加15倍,所以船只造得越大,动力装置所占空间比例就可以越小,同时燃料也可以携带更少,从而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储存货物。
这年头的船只是用风帆,虽然不用燃料,但也是一个道理的。因为大船可以使用更大的风帆,相同船型的帆船,只要排水量更大,航速就能更快。
而且船只越大,抗风浪能力越强。
有了具体方案,朱由校便直接命令李朝庆拟旨。
“传朕旨意,命登莱总督袁可立主持开海运粮,河运漕粮定额减至两百万石,所减两百万石漕粮,皆由淮河入海。”
淮河入海因为有岛屿可以避风,小船要安全得多。如果是千吨级大船,那倒是无所谓,可以直接从松江府出海。
当然,大船造价贵。
小船造价比较便宜,而且制造周期也比较短。大明是一个水运十分发达的国家,南方到处都是船,不过大吨位船只却并不是太多。
圣旨一下,东林党顿时有闹起来了。
此时齐楚浙宣党都已经被东林党逐出了朝堂,这漕运的利润可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突然皇帝不搞河运,跑去搞海运了,这岂不是煮熟的鸭子就飞了吗?到时候他们难道还能跑到海上去倒腾?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海路运送漕粮,中途根本不需要停船。哪像河运,这条河换那条河,中间还要走一段陆路。这个时候随便倒腾,漕丁卖掉粮食,商人便把私货塞进去让漕丁夹带,运费都是国家出的。
于是就形成奇葩的局面,朝廷让漕丁出运费,漕丁把朝廷的漕粮卖掉一部分报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