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序》的历史事实 (第1/2页)
唐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以来最显赫的几大家族,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为此次盛会写下一篇《兰亭序》,通篇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兰亭序》诞生后二百余年,并未大放异彩,真正让《兰亭序》名声显赫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
靠残杀兄弟登基的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尤为推崇《兰亭序》,并辗转得到了《兰亭序》真迹。他亲自编写《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将王羲之捧上“书圣”的位置,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更鼓励全民学书法。后人分析,李世民之所以推崇《兰亭序》,并非出于单纯的喜爱,而是意图洗刷登基原罪、对臣民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实现其政治目的。
历史的吊诡在于:《兰亭序》在李世民手里成了“千古一帖”,更成了“千古一谜”。
唐太宗的遗诏里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因而世人多以为《兰亭序》就埋在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盗取昭陵,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史学界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可能是被不通文墨的温韬给撕毁了,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并不在昭陵,而是成了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品。
《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成了一个谜,而《兰亭序》真伪之辨更是绵延千年,其中不乏惊人之论。
清末碑学名家李文田经考证发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首次提到了《兰亭序》,而当时的名字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跟流传于世的324字版本的《兰亭序》大有出入,所以《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这一说法石破天惊,被后世研究者记取,影响深远。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伪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大辩论,甚至连酷爱书法的毛泽东都参与了此次的《兰亭序》真伪大辩论。
直到今天,关于《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里,甚至到底有没有真迹,依然是一个谜。
附《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