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第1/3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p>这次聊天给了赫西信心。因为他总是担心,广岛已经成为历史,没有人再关心了。
SCAP的审查需要时间,赫西不能白白等待。
他以上海为基点,游历了长江,为他的长篇小说《一颗鹅卵石》积累了素材;同时,他也取得了美国海军中国部队的认可,能够乘坐美国的坦克登陆舰前往华北地区。
结果,他染上了流感,不得不改乘一艘驱逐舰,回到上海。
这次经历,对赫西而言,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养病期间,善良的船员怕他无聊,给他送来一本小说《圣路易斯雷之桥》。
这本小说写于1927年,讲述了五个秘鲁人,因峡谷上的吊桥断裂而全部遇难的故事。
赫西躺在床上,陷入阅读的狂热之中,慢慢地,他终于找到了讲述广岛的风格!
他将像这本小说一样,不耽于抽象的统计数据,不迷恋煽情的遣词造句,而是冷静、克制,将焦点放在少数几个受害者身上。他决定采用小说的写法来写新闻。
他想到,不能再让读者置身事外了:
「我的希望是,读者能够成为这些人物(那些原子弹的受害者),承受一些痛苦,一些灾难。」
他要给特定的几个人物特写,让读者跟随他们各自的人生路径,一起走,一直走到命运的交叉点——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
后来,这种写法被称为「新新闻主义」,而赫西也因此备受推崇。
似乎正是从上海开始,赫西就坐上了直通成功的好运电梯。他不仅找到了风格,还通过了审查。
1946年5月13日,他终于收到了SCAP新闻办公室的电报,「不反对约翰·赫西作为记者进入」。
好运继续眷顾善良的人。赫西进入广岛后,发现到4月份为止,美国的军事人员已经基本都迁出去了,留下的那些美国宪兵对记者采访谁,没那么多限制。
而且,官方允许他可以在广岛停留14天,而不是短短几个小时。
但14天根本不算多。14天,要找到足够的采访对象;14天,要让受伤的平民对轰炸他们的「敌国记者」敞开心扉,太难了,赫西担心自己做不到。
一到广岛,他就开始拼命工作,也许是因为时间紧迫,也许是因为行动是驱散焦虑的唯一良药。
赫西先找到教会,耶稣会的德国籍神父威廉·克莱因佐格,给了他很大帮助。
神父不仅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