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四合院 (第1/13页)
彼得·海斯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2000年10月26日早上8点20分
在北京呆了一年后,我终于离开了那间租来的旧公寓。还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这个住所一样,给了我一种如此“名不副实”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在我的厨房里煮过一顿饭,也从来没有在房子里看着电视度过一个夜晚。我从来没有请任何北京的朋友来过我家做客。我没有买任何的家具,也没有往墙上挂哪怕一件东西。我从来没有用这个地址收到过信;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地方的确切地址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夜晚,我都是在外面度过的。我也常常带着我的帐篷和睡袋,去别的城市旅行。有时候我一走就是两个星期。这就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游荡,写作。
我每次都回到了一个改变了的城市。有一次,我因为采访事宜到外地去了一趟,回到北京以后,我就去附近一家我最爱吃的面条餐馆吃饭,却发现那一片地方整个拆空了,说是要建新的住宅区。回到北京的时候我总是感到震惊,有时一个月的出外旅行归来,我就感觉自己成了李伯凡文克(注: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里的男主角,此人打猎误入森林深处,重新出来时发现世上已经过了20年)。整座首都的旧街区一片片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过去,北京城中心有很多“胡同”,并以此闻名。这个词起源于蒙古语里的“水井”,后来用于形容两侧都是宅院的窄巷。到了1990年年代末期,胡同正以飞快的速度消失,然而关于用什么来取代胡同这种特色建筑,人们却只字未提。北京的城市发展争分夺秒,发展的速度成了头等大事。大部分新建的楼房没有任何特色,无非是草草设计、廉价建造、粗糙完工。这些楼房看起来像临时的建筑,一大片连起来就是古怪的新小区,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看起来很快就会被别的什么取代。
在一座流动的城市里,我过着流动的生活。我住的公寓里什么也没有动过,我安身的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在过了一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后,我终于决定找一个像家一样的住所,给自己一种稳定感。我在菊儿胡同里找了一间房子。对于外国记者来说,那儿并不是一个合法的住所,不过我知道,我只要在那些什么周年纪念日之前避开警察就行了。我只想住在还未拆掉的旧北京城区里,为此我什么都愿意做。
从紫禁城一直向北延伸至旧时的北京城墙,座落着一串的公园和胡同,菊儿胡同就靠在它们边上。这一带很安静,街道很窄,汽车无法通过;并且禁止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有建筑都不过几层楼高,很多建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