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第十六 (第5/8页)
【北齐】颜之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是:自盘古天开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能要求每一位僧尼都清白高洁呢?有的人见到了名僧的崇高行径,抛弃一边不称扬;如果见到了平庸僧侣的粗俗举止,就指责诋毁。况且,受学的人不勤勉,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一般僧侣学习佛经、佛律,与世人学习《诗》、《礼》有什么差异呢?用《诗》、《礼》中的教义衡量满朝官员,大概没有完全合乎标准的,用佛经、佛律所设的条例衡量所有出家人,怎么独能要求他们都不犯错误呢?而且,缺乏道德修养的官员,仍在追求着高官厚禄;违背禁条的僧侣,何必因接受供养而惭愧呢?他们对于戒律,可能有违犯的时候。只是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进入了僧侣的行列,统计他们一年所为,都是吃斋念佛、讲经布道,比起那些俗世的人来,他们的道德修养的差距不止高山深海那样巨大了。
【原文】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有让王辞相避世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妙乐之世,禳佉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解释之四是:佛教徒修炼的途径很多,出家只是其中一种途径。如果存心忠孝,以仁惠作为立身之本,像须达、流水这样的长者,也不必剃掉须发,难道要用尽全部田地去建塔立庙,让所有登记在册的人都去做僧尼吗?这都是因为执政者不能节制佛事,才使胡作非为的寺庙妨碍百姓的耕种;也使不事生计的僧尼耗费了国家的赋税,可这并不是佛教救世的本旨!再说,追求道义,是个人的打算,珍惜费用,是国家的谋画,个人的打算与国家的谋画,不可能两全其美。忠臣以身殉主而舍弃了奉养双亲的责任,孝子为了家庭的安乐而忘却了报效国家的职责,因为各有各的准则。儒生中有不为王侯所屈、清高自许的人,隐士中也有辞王让相、远避尘世、隐居山林的人;怎么能计算这些人应承担的赋税和徭役,把他们看成逃避赋役的罪人呢?如果能感化所有百姓,使他们都皈依佛教,这个世界就会像佛经中所描绘的妙乐国和禳佉国一样,有自然生长的稻米和无尽的宝葳,又何必去追求种田养蚕之利呢?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