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古一帝 (第1/9页)
王立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汉唐两代的学者都从当时的现实立场出发、基于现实需要对秦始皇作出了适合时势的评价。唐代以降,及至民国,对秦始皇的评议并没有消歇,而且基本评价都是负面的。但是唐代以后对秦始皇的评价与汉唐相比有了异样的声音,出现了赞扬秦始皇的观点。当然,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也历代不乏。总之,对秦始皇的评价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有正统的官方评价,同时也出现了山寨版的民间的声音。自宋代到民国,在这一跨度颇长的时间里,有关秦始皇的评价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呢?他们作出了怎样的有别于汉唐的评价呢?
在所有有关秦始皇的评价中最具争议的问题是“焚诗书坑术士”,但是,唐代之后,“焚诗书”的“诗书”变成了所有的书籍,“坑术士”的“术士”演变成了儒者,“焚诗书坑术士”变成了“焚书坑儒”。所以,“焚书坑儒”成为后期评议的重点之一。
第一个涉足这一热点的是南宋初年的大学者郑樵(1104-1162)。郑樵是南宋兴化军莆田入(今福建莆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努方著述。《通志》是其最具特色的著作。在这部专门以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为专题的史书里,在《校雠略》一略中,郑樵写下了《秦不绝儒学论》两篇文字。这两篇文章不长,但是,它提出了一个重大议题,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只是“一时议论不合者”,“秦时未尝废儒”,“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郑樵的依据有六点:一是汉初大儒陆贾即是秦朝之人;二是刘邦手下另一重臣郦食其也是秦朝儒生;三是为刘邦议定朝仪的叔孙通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待诏博士”;四是秦二世在坑术士之后曾经召集博士三十余人商议朝政;五是叔孙通降汉王刘邦之时手下有儒家弟子百余人;六是项羽死后鲁地百姓为项羽守节,直至刘邦将项羽的人头示众,鲁地才降汉。可见,秦朝宫廷并没有废儒学,所以大秦帝国有儒生,有儒学,有儒学之风。
郑樵_之论,干系甚大。他首先说明秦始皇坑儒并不是有计划地废儒学,而是“一时”冲动。秦始皇对儒家学士、儒家学说,都未废止。这是对秦始皇“坑儒”的重要新释,也是自两汉以来对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的一次重大翻案。
郑樵提出的另一个重大课题涉及“焚诗书”。
郑樵认为,刘邦进入咸阳,萧何人秦宫收秦律令图书,证明秦始皇并未焚书。世传的焚书事件,只是“一时间事耳”。所谓“一时间事耳”即是指一个短期之间发生的事,不是持续不断地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