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
我早就发现,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这件事一直让我很伤心。
当然,老子、孔子的话总会背几句,《史记》、《汉书》总会说一说,唐诗宋词总会读下去。但是,这一切由于年代太久,都已变成了天边的霞色、远山的巍峨。对它们的接受,再恭敬也是随兴的。而明清两代的文化,则实实在在地渗透于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态度的各个方面。
既然如此也就认了吧,为什么要伤心呢?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到了明清两代已经弱了,小了,散了,低了,难以收拾了。
也有不少人想收拾。甚至朝廷也有这个意思,一次次组织人马编大型辞书。但文化的基元是个体创造,与官方声势关系不大。通过个体创造把文化收拾成真正大格局的,在明清两代六百多年间,我看也就是王阳明和曹雪芹两人。
其他人物和作品,近距离看看还可以,如果放长远了看,或者放到国际上看,就不容易显现出来了。
怎么会这样呢?
这与社会气氛有关。气压总是那么低,湿度总是那么高,天光总是那么暗,世情总是那么悬,禁令总是那么多,冷眼总是那么密,连最美好的事物也总是以沉闷为背景,结果也都有点变态了。
造成这样的社会气氛,起点是朱元璋开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
二
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一样,朱元璋的文化专制主义是一种系统的设计,严密的包围,整体的渗透,长久的绵延。
由草根起家而夺取了全国政权,朱元璋显然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按照自己的政治逻辑汲取了宋朝和元朝灭亡的教训,废除宰相制度,独裁全国行政,滥用暴力,大批诛杀功臣,强化社会管制,实行特务政治。这么一来,国家似乎被严格地掌控起来了,而社会气氛如何,则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他还直接问津文化。他在夺权战争中深知人才的重要,又深知掌权后的治国更需要文官。他发现以前从科举考试选出来的文官问题很大,因此经过多年设计,他为科举考试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那就是文官必出自科举,考生必出自学校,考题必出自“四书五经”,阐述必排除己见,文体必符合八股,殿试必掌控于皇帝。这么一来,皇帝和朝廷,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终端,也是学位考试的终端,更是全国一切文化行为和教育事业的终端。
这一套制度,乍一看没有多少血腥气,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