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何艰苦如何危险,就为了把贼寇抵御在国门之外;一边弹劾那些求和派,好不容易咱们能反击了,一口气把人打痛,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贼患之苦。这会少死多少将士,少死多少普通民众?
什么才叫天和?自家人死的少就是天和!
戍边的大臣起了个头,边疆的读书人和地方豪强也开始相应。那万人联名书是一封又一封的送往京城。联名书上写着贼寇的暴行,那时字字血泪啊。你们不是要民意吗?这就是民意!民意说,打!给我往死里打!兵不够了我们都可以去参军!这一次把贼寇打死了,我们子子孙孙就再也不用担心贼患之苦了!
本来这些书信折子,怎么说也是在朝廷内部流传。但不知道怎么的,那些折子书信就开始在民间流传,甚至被读书人在茶楼等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读解释给普通民众听。
民众们是听一次集体恸哭一次,不断有血性男子汉要求参军,还有父母送儿子参军的。嗯,晏朝这时候的是募兵制。参军有粮吃有饷发,退伍之后还有补贴拿。
咳咳,不管怎么说,这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很明显了吧?
诸位大臣?你们是想跟民心作对吗?你们是想被百姓们骂做卖国贼吗?
反正,最开始被卷入这件事的御史是被口诛笔伐,灰头土脸。可以想象,这史官手中的笔,可不会写出什么好话来。
史官也无聊啊。每一个史官,都有一颗写出流传百世的史书的心。然而这每天发生的事也不是件件都充满传奇性,虽然史官们都有一杆可以把史书写成小说的笔,想象力发挥到让你觉得他简直天天躲在梁上偷听偷看,但如果事情本身没什么爆点,他们也没法“春秋笔法”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啊。
这件事就很好,多有爆点啊,写下来一定能流传百世!还不赶快浓墨重彩的写一写!
不过呢,在写之前,还是得问一下皇帝陛下的意思的。
皇帝陛下的意思是,写!好好写!这多么发人深省啊!
于是史官明白了,写!好好写!一定要让后人警醒!
这历史啊,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件事怎么看都是民众自己发起的。
真的?凌蔚反正不信。
若说是现代社会,民智已开,这普通民众游行示威倒是可能,这用上命的事,也不常见。
没有谁引导什么,没有人许诺什么,呵呵。
至于之后的事,没有谁的推动和故意引导,凌蔚就更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