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洁
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陈无择曰∶暑热喜归心,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
不觉,入肺则喘满痿,入肾则消渴。凡中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温养。
道途中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仍使更溺其土,取以罨于脐上,概可见矣。凡觉中暑,急嚼
生姜一大块,水送下。如已迷闷,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
王节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
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痢,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
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治法不同。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
附子大顺散,或附子理中汤加芍药。若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则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宜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医者要识此意。
薛立斋曰∶按东垣先生云∶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
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热无汗,为房室阴寒之气所遏,使周
身阳气不得伸越,以大顺散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
必苦头痛,躁热恶热,肌热大渴,汗泄懒动,为天热外伤肺气,以苍术白虎汤凉剂主之。
若人元气不足,用前药不应,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
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
若中暑,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
《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今患暑证殁,而手足指甲或肢体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温补
其内,而泛用香薷饮之类所误也。又曰∶前证当分别中暑、中,脉虚、脉沉,无汗、
有汗,发热、不热,作渴、不渴,或泻、不泻,饮寒、饮热。辨其阴阳虚实,不可泛投寒凉
之剂。盖谓夏月伏阴在内,古人用附子大顺散之类,温补阳气,厥有旨哉。何今人之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