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逝一年多,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还是被乾隆惦记起来。
乾隆认为,于敏中任户部尚书十几年,「其时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恃有于敏中为之庇护」。言下之意,于敏中才是这起巨大贪腐案的元凶。
但当杀掉最后一批甘肃冒赈案的贪污犯后,乾隆下了一道谕旨,说念在于敏中「宣力年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治其罪」,将于敏中的罪行掩饰而过。
到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有一次在把玩嘉靖年间器皿的时候,想到了嘉靖朝的大奸臣严嵩,又联想到了他宠信多年、恩眷未衰的于敏中,说于敏中表面伪装得很清廉,实际上拥有厚赀,「必出王亶望等贿求酬谢」。越想越气,于是下令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后来,乾隆还收回了于敏中后人的世袭职位。
谁也没想到,一代宠臣于敏中会因甘肃窝案,搭上了身后之名。
也没有人会想到,闽浙总督陈辉祖在奉命抄没王亶望家产时,竟然还敢动贪念,将王家的好东西掉包,换了些便宜货解送进京。他可能认为王亶望聚敛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没有人会真正阅读抄产清单上的内容,几处小的变动也不会引起任何注意。
但陈辉祖不曾料到,乾隆本身就是个收藏狂人,他也「觊觎」查抄上来的好东西。一种说法是,乾隆念念不忘某年王亶望献给自己、却被自己违心退还的一对玉瓶;另一种说法是,乾隆知道王亶望收藏有石刻米帖(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字帖),一直想得到它。总之,当查抄物品运至京城时,乾隆发现,他知道的和想要的,都不见了,运到的物件「均属平常」「多系不堪入目之物」。
乾隆怒了。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后,这起案中案终于水落石出:作为抄家主官的闽浙总督陈辉祖趁机抽换了王亶望的一些古董书画,而负责贴封条的几名官员纷纷效法,抽换了几件皮衣蟒袍和上等绸缎。
紧接着,一些官员适时地参奏陈辉祖在位期间尸位素餐,酿成桐乡聚众闹漕大案。最终,陈辉祖被赐自尽,像王亶望一样,他的家产也被抄没。
至此,围绕甘肃冒赈案,从案发到处理,整个帝国官场的弊病暴露无遗。为了国体和颜面,乾隆都不敢再查了,到此为止吧,谁知道再查又会查出什么幺蛾子!
历史学家统计,乾隆年间,督抚大吏因侵贪被立案查处者达三十几起,其中明正典刑或赐令自尽的有20余名,平均一两年就有一名省级军政大员因贪贿而被正法,这是前代所罕见的,也是有清一代所仅见的